“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更有黄金屋。”小时候母亲常用这句话来激励我们好好学习读书,所以一直以来,总喜欢一个人静静的看书读文,读书时总感觉在享受一种忧郁。我读书从来都是先读结局。而且喜欢悲剧性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扼腕长叹、魂牵梦萦、思绪万千的结局。
古人云: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心。没有书的日子会使人心灵蒙尘,渐渐消蚀的读书热情会使人的心灵肌肤起皱。在这物欲横流、人情日渐冷漠的今天,当你驰骛于外界商海,辛苦忙碌了一天后,总感觉这时的书便是心灵最好的栖息之所。
读书不怕一览无余,怕的是不能荡气回肠;看文不怕晦涩艰深,怕的是不经推敲琢磨。
读书,不仅要能选择书籍,而且还要选择心情。心浮气躁时读不了书,春风得意时读不了书。读书要入境,古人曰:小窗独座闲读书。要有那份静怡、那份悠远。人在喧嚣尘世,心必隐居山林。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是心与心的交融,灵与灵的沟通。所以心静方入读书之境。此中境界,不是海水之境,不是江水之境,而是湖水之境,微澜阵起,恰是共鸣所激起的浪花。
在媒体如此众多的今天,什么电影、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等,相比之下,书籍的那一份独有的沉静、深远和幽雅,最令我难以割舍。虽然常在看过之后,留在脑际的痕迹不是太深,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捧一本书,或坐于椅中,或屈腿坐于沙发里,或置身于席梦思床上,无声的书籍常能给我一份闲情逸致,此时的我可以深究细探,也可以浅浅淡出,在无声中聆听美好的旋律,在无画中观赏美妙的图景。
读书要带着情感去读,读着读着,泪水就会悄悄地从我的眼角滑落。好书往往让人感伤落泪,泣不粘襟。在我以为,读书人有三格:初格读故事,再格读感情,高格读思想。我是尘世中人,自不免俗,一心一意读感情。可以说,少时读书读琼瑶,读金庸,百味不谙,情致意境,流连于痴男怨女的恨生恨死之中,放纵在刀光剑影的快意恩仇之间。现在读书读孔孟、读李杜、读各类杂志,略经沧桑,感慨多生,体味千百年前圣贤救世之艰辛,感悟文人墨客经纪仕途之坎坷。
少年时读爱情故事,如若赏花圊之花,现在读爱情故事,如若观水中之月。少时读出热闹、读出缦妙,现时读出感慨。所以,浪漫吸引年少时的我,同时真实又感染着成年的我。
读书,我不喜欢深究细探。有人读书喜欢深入文字背后究竟,其实大可不必。正如一处胜景,既然感染于雄浑,又何必去细究雄浑之要旨;既然陶醉于柔媚,又何必去寻找柔媚之精神。喜欢就是,切破皮肤,细腻之下只有纵横的血管,若执意要看皮肤后面的东西,见到的只会是血。
因为有几份忧郁、几分寂寞、几分孤独,阅读的姿势才会如此迷人。
一涧飞瀑,碎石乱玉,造就这美境内外不是水;一地竹影,摇曳生姿,炼就此态势的不是风。没有侧立千尺的绝壁,好水难为瀑;没有立地峻峭的悬崖,劲风不生姿。读书是一种自由的心灵游历,为成就功名读书,苦;为煮字疗饥读书,景;为浮庸风雅读书,浮;为买弄风骚读书,俗。清心寡欲,方读得好书。
避开喧嚣尘世,未必读得下去书。因为远避深山古刹,走远的只是身体,而非内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读书就是这样。越读越有难以言传的情意,越看越有无法表达的思想。
大幕落下。观众久久不肯散去,兀然静坐,玄思妙想,宛若谛听似有似无的天籁,品茗余韵炮制的清茶,这便似读书之冼味。
合页伏书,凝神静坐,眸旋思远,放飞灵魂。让思想与作者合谋,让灵魂从躯体脱腾,让精神在宇宙间游曳,去寻找一种共鸣、一种解脱、一种欢愉、一种厚重、一种飘逸、一种永恒。忘却尘世间的一切恩恩怨怨、浮浮沉沉,回归于自然,顿悟人生,感受黄天厚土、浩瀚太空的荒远,领悟高山流水、茫茫人海的孤寂。这就是读书的魅力。
一本好书就是尘世的一盏明灯,它照亮了我的心灵,同时也照亮了我人生征程的路径。
本文已被编辑[萧月月]于2006-6-9 6:48:44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落红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