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人才的历史和今天(八)熊飞骏

发表于-2006年06月03日 晚上8:28评论-4条

四、昨日黄花——轻视人才的代价

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超级大国楚王国和魏王国是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国家。但这两个王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轻视人才!并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霸主的位子上跌落下来,陷入不可挽回的衰落,最终被重视人才的秦王国并吞。昔日的光辉成了昨日黄花。

楚王国是春秋中期国力最为强盛的国家。这个国家除了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外,还拥有中原各诸侯国所不具备的优势——一个安定稳固的后方。楚王国的东南边界全是些力量弱小的森林部落,只能给楚王国提供物资、劳力、兵员,不能给楚王国制造任何威胁。所以楚王国在和中原各诸侯国争夺控制权时没有后顾之忧,能够一心一意地向北发展。除了后方稳固外,楚王国还拥有地理上的优势。楚王国在中原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晋王国;可晋楚之间隔着汉水这道天然屏障,楚王国又一直控制着这道屏障。在汉水屏障的掩护下,楚王国在力量足够强盛时就可挥兵北上经略中原,和各诸侯国争夺势力范围。一旦出师受挫或力量转弱,就可退到汉水以后自保根本……

楚王国在楚成王熊恽在位时力量已十分强大。熊恽任用子文为宰相(令尹),南抚四夷,内修国政,北服诸侯。纪元前七世纪上半期,熊恽率领楚兵团渡过汉水,向中原古老王国郑王国进攻。当时中原各诸侯国奉齐桓公姜小白为霸主,郑王国向齐王国求救。姜小白知道楚王国的强大,这个国家疆土是齐王国的六倍,户口是齐王国的三倍,齐王国唯一的优势就是人才比对方多。和楚王国相比,齐王国的力量明显外于劣势,单靠齐王国的力量显然无法战胜楚王国。姜小白只好联合其余的八个诸侯国,组成著名的九国联军,集九国之力共同抵抗楚王国。准备工作完成后,姜小白统率九国联军南下,和楚兵团在召陵(河南郾城)相遇。任何人都以为大战一定会爆发,并且九国联军是铁定地胜利。但联军总参谋长管仲精明过人,知道联军除了表面上的排场外,在实力上并不占据显著的优势,一旦开战能否取胜还是个未知数,就算打了胜仗也不能轻易令楚王国屈服。楚军前锋一旦受挫,后军就可撤退到汉水的另一边,依托汉水天险抗击九国联军。汉水波涛汹涌,战车兵很难强渡成功。两军相持超过一定的时间,联军的后勤供应就会出现问题。联军一旦撤退,楚兵团又可轻易卷土重来……

管仲鉴于上述的实际困难,没有对楚王国采取强硬政策,而是给对方使者留下情面和台阶,承认对方用战争造成的领土变更,在争得一点“面子”后见好就收,和楚王国举行和平会议并撤军息兵。

齐王国这次虎头蛇尾的军事行动显示了楚王国力量的强大。连九国联军都无法与之相抗,就更不用说单个诸侯国了。楚王国无疑是当时各诸侯国中力量最为强大的国家。

“召陵之会”后不久,齐王国的军政天才管仲离开人世;姜小白也随后死翘翘。齐王国的霸业也随着英雄的去世衰落下去,新的霸主还没有出现,中原再也没有人拥有组织九国联军的号召力。楚王国的力量也因此不可遏制,“问鼎中原”的忧虑终于成为现实。如果不是晋王国在姬重耳的领导下快速强大起来,成功地遏制了楚王国北进的步伐,并在以后的一个半世纪成为楚王国的克星,楚王国极有可能慢慢蚕食掉中原各诸侯国,就象蚕食汉水以东的各诸侯国一样。

楚王国在城濮之战中经受了军事生涯中的第一次失败,但楚王国的力量并没受到重挫,依旧是和晋王国势均力敌的一等强国。楚庄王在位时期,楚王国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国力超过晋王国跃居中国第一。楚庄王在必城之战中一举击败了中原的霸主晋王国,再度成为中国力量最为强大的国家。

就在楚王国的命运如日中天之际,楚政府在人才战略上出现重大失误,使楚王国的经世之才一个又一个地逃亡国外,把楚王国的墙基掏空。楚王国的国力因为人才的外流急遽衰落下去,在楚庄王去世后的几十年差一点就忘了国。

最先外流的人才是楚王国的超级智囊巫臣。此人在年过半百时喝下了爱情的毒酒,不可救药地爱上了恶名远扬的半老徐娘夏姬。他不顾楚政府达官显贵的反对,历尽艰辛和夏姬结了婚,然后夫妻双双逃往晋王国避难。巫臣的出逃楚政府没有任何责任,所以巫臣虽身在晋国,却对故国怀有深深的愧疚,如果不是楚政府随后的疯狂行为,巫臣会再度为楚政府效力,最低限度也会做到不帮助晋政府对抗楚王国。

楚政府对巫臣出逃的回答是把他留在国内的男女老少一刀一个,连妇女儿童也无一幸免。巫臣固然有错在先,但罪状远没达到灭族的地步,楚政府得为自己的疯狂付出代价。

巫臣得知楚王杀了他的全家后,内心痛苦得发狂。他发誓要向楚王国复仇,于是向晋王国献上“联吴制楚”战略,并派自己最有出息的儿子巫狐庸带上一个顾问团去指导吴兵团的现代化,然后鼓动吴兵团抄楚王国的后路。楚王国后方第一次出现了劲敌,面临本土被攻击的威胁。因为要留下大量兵力防守来自后方的威胁,楚王国用于中原的兵力相对减少,晋王国又重新夺回军事上的优势,在鄢陵之战中再度把楚兵团击败。

楚王国最致命的人才流失是逼反了一代枭雄伍子胥。伍子胥的故事在上文已经叙述过。这次楚王国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四分之三的国土被吴军的铁碲践踏,首都也被吴军攻占,多年的积蓄被抢劫一空。楚政府的达官显贵大部身首异处,上等人家的妻女全成为吴军的性奴隶……两年后楚王国虽然在秦兵团的援助下复国,但国力受到致命的重创,国内满目疮痍,生灵涂炭,山河破碎,生产力遭受极大的破坏,户口比战前减少了一半,一直到两百年后吴起相楚时疮伤还未恢复。楚王国在遭受这次重挫后,从霸主的位子上跌落下来,由超级强国沦落为二三流国家,永远失去了统一中国的机会。

现在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楚王国没有逼反伍子胥,并对伍子胥加以重用的话,吴王国不但没能力打败楚王国,相反吴王国的领土会并入楚王国的版图。楚王国的国力会急遽膨胀,而楚王国在中原的主要竞争对手晋王国在五世纪分裂为三个国家,每个国家的力量都不及楚王国的三分之一。楚王国会轻而易举地对其各个击破,也许还等不到公孙鞅变法的那一天,楚王国会轻而易举地统一全中国。

但历史没有“如果”!

楚王国流失的人才除了巫臣和伍子胥外;还有不少埋名丘壑的久困英雄因为在本国找不到出路,只好象公孙鞅一样束起行囊离开热爱的祖国,去别国寻找实现自我的平台。他们当中最著名的是越王国的宰相文种和军事总参谋长范蠡。这两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超级智慧人才,他们使比吴王国初期还要落后十倍的化外蛮夷越王国在短短二十年中一跃而起并一鸣惊人,一举消灭了强大的吴王国,成为当时的中国力量最为强大的国家。如果这两个人才被楚王国重用,各位可以想象会是什么结局?

楚王国封闭的政治体制没有为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足够的机会;所以才会出现超级智慧人才长期埋没于民间的悲剧。

楚王国在纪元前四世纪楚悼王在位时曾一度东山再起,这个英雄国王把国政交给军事天才吴起,使楚王国在短短五年时间内再度跃升为国际上的一级强国。但楚王国落后的体制没有变,悼王去世后楚王国竟然出现高级政府官员围攻吴起的惨剧。吴起死后,楚王国的一切又回到了从前,英雄努力的成果倾刻间化为乌有。从这个例子来看,楚王国实在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它的行为让人叹气。

楚王国扼杀人才的体制在以后的岁月里还在继续起作用,家喻户晓的屈原就是一个悲剧的典型。这个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诗圣,在满腹经纶不能用于祖国的绝望情势下,只好抱着一块大石头投向汩罗江……

魏王国是另一个敌视人才的典型代表。

魏王国是战国初期的超级强国。魏王国的第一任君主魏斯是一位拥有过人智慧和高贵品格的伟大君王。魏斯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及时发现人才并破格予以提拔重用。

魏斯礼贤下士的故事是《战国策》里最为精彩的一页,他礼聘段干木的佳话在上文已经提到过;除此之外魏斯任用吴起的故事最能反映他容纳人才的博大胸怀。吴起是卫国人,在鲁国做官时刚好碰上齐王国进攻鲁国。鲁穆公知道吴起的才能,想任用他担任军队的统帅,但顾虑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一直迟疑不决。吴起知道其中的缘故后,回家一刀吹下妻子的脑袋,然后提着妻子的脑袋去见穆公。

单从个人品格来说,吴起杀妻求将的行为和豺狼没有什么分别;但作为一个军事统帅,象吴起这种残忍干练的人在冷兵器时代往往是一个可怕的对手。

于是穆公拜吴起为大将,让他统率鲁兵团去抗击齐军。鲁王国的力量比齐王国弱得多,按理鲁兵团根本没有取胜的任何可能;但决战的结果是齐兵团以绝对优势的兵力一败再败;鲁兵团以绝对劣势的兵力一胜再胜。

吴起的军事天才虽在齐鲁之战中得到了验证,但吴起杀妻所表现出的残忍又令鲁穆公心怀忌惮,所以在战争结束,迫在眉睫的威胁消除后就罢免了吴起的统帅职务。吴起听说文侯魏斯爱才如命,就离开鲁国前往魏王国寻找出路。

魏斯知道吴起的军事才能;也知道他的品行和“正人君子”相差十万八千里。但魏斯是那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特长同时又能使其弱点消于无形的领袖人物,他只看到吴起的非凡军事才能,对他品行方面的小毛病则视而不见,当即任命他为方面军司令官,令其统率力量最强大的一支魏军镇守西河。西河是魏王国的战略要地,扼制着秦王国东进中原的咽喉,只有股躬之臣才可担此重用,由此可见魏斯对吴起的信用达到何种程度。吴城没有辜负魏斯的信任,到任后没多久就把西河变成不易攻克的铜墙铁壁;然后兴兵伐秦,占领了秦王国的大片疆土。

吴起在鲁国作官时,经常干些贪污受贿的勾当;可在镇守西河时,吴起廉洁自律,两袖清风,和士卒同甘苦,基本上没有品行不端的记录。同样的一个人,在鲁国是贪官在魏国是清官,由此可见魏斯任用人才的高明之处。

魏王国是从晋王国中分离出来的,疆土和户口只有晋王国的三分之一。晋王国在分裂前还称不上国际上的超级强国,其国力甚至还不如南方的楚王国。按常识晋王国的三分之一更没有资格成为超级强国。但魏斯的胸怀和智慧使魏王国成为人才的“聚宝盆”,这个新兴的王国集中了当时的中国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才。正是基于人才的优势,使一个在自然条件方面根本没有可能出头的小国成为无与伦比的超级强国。

在魏斯的精心培植下,魏王国拥有产生人才的肥沃土壤。这个国家拥有当时中国最发达的教育体系,因为地处中原的中心地带,各种文化学说在此交汇冲撞,信息来源量大,知识容易积累。加之魏王国大部分国土属于大河冲积平原,灌溉农业发达,土地肥沃,农产品收入在各国之上,为人才学习知识提供了充裕的物质条件。所以在整个战国时期,魏王国一直是中国的人才加工厂,中国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才,尤其是经世之才大多是魏王国培育出来的。

遗憾的是:这个培育人才最多的国家,竟然也是对待人才最差劲的国家?

魏斯是战国时期最伟大的英雄帝王,可他的子孙却一代不如一代。魏斯是驾驭人才的大师级人物,既爱才如命又知人善任;他的子孙在对待人才方面象是吃错了药,不是和人才有血海深仇,就是和人才想不到一块。结果魏王国的人才不是受迫害;就是被漠视。这些人才在本国找不到出路,只好纷纷离家出走,去其他国家寻找实现自我的机会,于是魏王国的人才大量外流。魏王国的敌国也挖空心思从这个国家引进人才,然后利用这些人才的智慧转过来打击魏王国……

魏王国外流的人才最具代表性的有前往楚王国的吴起;前往齐王国的孙膑;前往秦王国的公孙鞅、范睢、尉缭;前往燕王国的乐毅……如果魏斯的子孙拥有他一半以上的才能,如果上面这些人才被魏王国发现并重用,中国的统一就可提前至少一个世纪的时间,中国的第一个皇帝一定姓魏不姓嬴。

魏王国一直到行将灭亡的前夜,还念念不忘摧残国家的人才。信陵君于魏王国有再造之恩,东方各诸侯国倚信陵君为长城,可魏王仅仅因为听到外面的传言:“外面只知魏国有信陵君,不知有魏王”,就剥夺了信陵君兵权,把这个秦王国的克星赶出了政府。信陵君是魏王的亲弟弟,魏王国又赖信陵君才得以保全,如此亲近且必不可少的人才魏王都不能容忍,就更不用说别的人才了。

下面有必要回顾一下信陵君的故事:

信陵君是魏王的亲弟弟,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

战国时期的达官显贵有“养士”的时尚。各国将相用自己的俸禄和地产收入供养大批中级人才和有一技之长的鸡鸣狗盗人士,作为自己和国家的储备人才,在关键时刻为自己和国家出策出力。战国时以养士闻名国际的人物是“四公子”,他们是魏王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楚王国的春申君黄歇,齐王国的孟尝君田文,赵王国的平原君赵胜,其中信陵君魏无忌又是四公子中最最杰出的人物。除了春申君黄歇外,其余三位全出身王族,不是国王的亲弟弟就是国王的叔父伯父。

信陵君因为窃符救赵闻名国际且青史留名。

信陵君养士和其他三公子不同,他不象黄歇和赵胜那样为赶时髦而养士;也不象田文一样高高在上,而是真正把“士”当人才来尊重,和“士”平起平坐,同苦同乐,连衣服饮食也与“养士”没有两样。信陵君相士只注重对方的才能而不在乎对方的地位出身,他最敬重的两个人才来自底层社会,一位是守城门的侯嬴;另一位是屠夫朱亥。信陵君听说侯嬴智略过人,就亲自驾车去礼聘他,让他在宾客中坐首席。当时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人认为这个筋力衰竭的老货有什么“异能”,只有信陵君始终于一地信任他,对他表现出最大的礼敬,象最谦恭的学生对待德高望重的老师一样。

侯嬴到底没有辜负信陵君的礼敬,他的谋略使魏公子青史留名,也使东方各国延长了二十多年的寿命。

长平之战后三年,秦兵团再度出师赵王国,包围了赵王国的首都邯郸。赵王国的丁壮大多死于长平之战,守城的兵力很薄弱,命运危在旦夕。

国难当头,平原君赵胜带领十九位杰出的“养士”去各国求援(著名的“毛遂自荐”故事就发生在这次外交旅程中)。魏、楚两国基于“唇亡齿寒”的缘故,答应派出大军和赵王国“合纵”抗秦。魏王任命大将晋鄙率领十万大军北上救赵。

楚兵团在进军途中又患了“短视症”,在接近前线时按兵不动,这个朽烂透了的王国在关键时刻依旧忘不了耍点“小聪明”。魏兵团看到楚兵团成了缩头乌龟,也只好在远离前线的地方扎下营寨,对赵王国的危亡作“壁上观”。

信陵君得到魏兵团停止前进的消息后忧心如焚,他知道赵王国一旦毁灭,魏王国也会跟着玩完。更何况平原君的妻子是他的姐姐,于公于私都必须和赵王国共存亡。

信陵君手中没有军权,魏王国的国防军全在晋鄙手中。可晋鄙不听他的,他只信守魏王“按兵不动”的命令。

信陵君要想救赵就必须掌握晋鄙统领的国防军,可只有魏王才能让晋鄙把军权交给他,但魏王不会这样做。

在进退失据、一筹莫展之际,侯嬴的谋略成就了信陵君的功名。

侯嬴知道信陵君对魏王的爱妃如姬有救父之恩,就请信陵君央求如姬盗出了魏王的兵符,前往军中夺晋鄙的军权。晋鄙奉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古训,要求请示魏王后再作定夺,信陵君敬重的另一位人才屠夫朱亥从袖中掏出四十斤重的大铁锤,把拒不交割兵权的晋鄙一锤打死。信陵君成为魏军的统帅。

信陵君率领经过精选的八万魏军向疏于防范的秦兵团发动突然袭击,把对方打了个措手不及。秦军遭遇公孙鞅变法以来最惨重的一次军事失败。

赵王国得救了,东方各国也因此得救了。

信陵君自此名扬国际。

十年后,在邯郸惨败的阴影中恢复过来的秦兵团再度征伐魏王国,包围魏王国的首都大梁,魏王国处于生死存亡之中。

信陵君在国难当头返回自己的祖国,魏王任命他为国防军总司令。

东方各国听说信陵君为将的消息,纷纷出动大军汇聚在信陵君的麾下,听从信陵君的节制号令。军事上的“合纵”第一次取得实质性的成功。

信陵君统帅赵、魏、楚、燕“四国联军”和秦兵团展开决战,秦兵团再度大败,并且败得很惨,一直败退到函谷关后。这次轮到秦兵团成缩头乌龟了。

信陵君统帅四国联军在函谷关外耀武扬威,秦王国的命运岌岌可危。

当时的情势很明显,只要有信陵君在,秦王国统一中国的美梦不但会落空,本国还极有可能被东方各国瓜分,就象两个世纪前韩、赵、魏瓜分强大的智伯一样。

秦王国要想并吞东方各国,首先必须除掉信陵君这个“克星”。

秦王国再度乞灵于“反间计”,派出间谍去魏王国散布流言:

“魏王国只知有信陵君,不知有魏王,信陵君在各国的怂恿下已有不臣之心,不久就会取而代之……”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反间计”很拙劣,没有人想到魏王会中计,可魏王居然中计了。只有敌视人才的魏王国才会落入这个漏洞百出的圈套。

魏王解除了信陵君的兵权,别忘了信陵君是他的亲弟弟。

信陵君去职后,没几年就抑郁而终。秦兵团发现自己的克星没了,就毫无忌惮地对魏王国发起总攻,没费多大气力就把这个国家消灭了。害怕信陵君影响超过自己的魏王对亲弟弟百般防范,可对仇敌倒出奇地慷慨,把整个国家全交给了秦王国,自已则加入了俘虏的队列,等待他的将是流放的命运。

中国历史上相当多的统治者奉行“宁把国家交给友邦,也不交给家奴”的亡国哲学。可信陵君不是家奴,他是魏王的亲弟弟;秦王国也不是友邦,而是魏王国的宿敌。这人仇视人才的国家智商实在低得有点过份。

魏王国灭亡了,留下一串作践人才的故事供后人感叹。

(未完待续)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熊飞骏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 | 荐/文清推荐: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许多的历史故事中,
都在影射着今天的现实。

文章评论共[4]个
曼倩-评论

能写出这样长篇大论的人,一定是博古通今的啊!我只有佩服了。
  【熊飞骏 回复】:你这话让我很受用. [2006-6-4 9:38:09]at:2006年06月03日 晚上10:29

萧月月-评论

人才是国家的栋梁,可古往今来的统治者却不知珍惜,因而上演了一个又一个惨痛故事,但时下么?我们的社会,不也正演绎着如此的奇迹么?而且,可能还愈演愈烈的呀!飞骏兄弟美文,欣赏了,祝周末愉快,幸福美好!
  【熊飞骏 回复】:兄台过奖了,你的文字才是沙漠深处的一泓清泉。 [2006-6-4 17:42:01]
  【萧月月 回复】:兄弟,你我都不要谦虚,毕竟,文字人人都有长处,只是各人的写作方式方法不同罢了,但文字功夫的提高,才是真正的美好。对不?望兄弟赐教! [2006-6-4 20:28:07]
  【熊飞骏 回复】:兄台高见,我们还是各尽所长吧。 [2006-6-6 15:19:48]
  【萧月月 回复】:对,这才是矛盾的普通性与特殊性的区别了。 [2006-6-6 19:55:06]at:2006年06月04日 上午11:24

天涯飘萍-评论

看来你对历史还是有所研究的,只是现在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点,不能不说是种悲哀呀!
  【熊飞骏 回复】:我是医生;只是业余读了点史书。多谢关注。 [2006-6-4 17:40:16]at:2006年06月04日 下午4:02

黎松曦-评论

阁下的文章纯严肃文学,然如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虽然阁下谦虚不承认,可是你看评论就可见一般了。你看那些风花雪月的东西,评论者蜂拥而至。各发感慨。谈及国计民生,不是“莫谈国事”就是不感兴趣。可能有人看了这评论又要指责本人:“不要以为天下就你一个识货的,就你一个勇士,就你一个爱国者……”不错,天下要就我一个,就不会有人指责我了,也不会有人有机会指责我了。那些愤怒的人,拿出你的行动来,为这个民族做点事吧!欣赏,学习了。
  【熊飞骏 回复】:看了阁下的文字,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希望能经常得到阁下的指教.在下就心满意足了. [2006-6-4 20:10:58]at:2006年06月04日 晚上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