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我读《史记》(之二)遗君明珠

发表于-2006年06月03日 凌晨0:22评论-0条

不入家门原来是不敢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很小的时候老师就讲,大禹治水,一去就是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的传说更加动人而又具体:

第一次是在开始治水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第二次是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绕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

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禹的高尚情操不得不令我们敬佩。从小到大,有很多人以“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例子教导过我们,大禹也成我心中自甘奉献的楷模。

可是《史记·夏本纪第二》中对这一段的描述却是“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司马迁的这个“敢”字,后人引用时大多有意无意省略掉了。而且这里并没有提到过家门的次数,从文中意思看,应该说治水时经过家门不止三次。我们知道禹的父亲鲧就是因为治水九年而不息被舜杀死在羽山海边的,禹子承父业,心中害怕也是常理。何况不论古今,正值组织考查的时候,旁边的耳目必然也不少,工作的时候经常回家即使顺路也难免瓜田李下,所以不去也罢。面对当时的形势,想到如果工作不力可能受到的严厉惩罚,禹不回家不失为明智的作法。可以看出,禹治水时过家门不入,是迫于制度严格而并非仅仅缘于自身的觉悟的高尚。

“不敢”,道出了大禹并非主观上不想,而是客观上不能。《史记》这样描写,其实更接近于人之常情。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遗君明珠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吟媚
☆ 编辑点评 ☆
吟媚点评:

呵呵,作者看史记看得很仔细啊。向你学习。
从字面上看,这个“敢”字其实包含了两种意思。一种可能是你所说的制度。但我更愿意相信是一种信念,一种对天下苍生的信念所支配的不得不忘私的精神。因为客观上不能总是有点勉强。无论从地理上还是当时的社会现状,都不足以构成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