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又是一年端午,工作太忙,竟不觉得有什么过这种节日的必要。中午同事谈起他家乡的端午节,谈到端午节这一天,要早早起来上山去采艾蒿,在江边洗脸,家家户户的孩子挂香包的往事,一下子也勾起了我的回忆。
还是七、八岁的时候,有次去承德的外祖母家(这位外祖母是母亲的婶母,曾资助母亲上学,所以母亲都是称她为妈妈),发现外祖母家的灯绳上拴着一串好玩的东西,一个绿色的小簸箕,一把红色的小笤帚,还有几个各式各样、颜色不一的小荷包,小巧可爱,玲珑讨喜,我爱不释手地一再把玩儿,还追着外祖母问为什么要挂这些小东西。外祖母的回答我现在已经记不全了,只记得这是当地过端午节的一种风俗。这是我第一次知道端午节还有吃粽子以外的纪念活动,只是现在我却无从考证这种活动与端午节之间的关系了。
后来跟母亲谈起这件事,母亲说家乡原也有相似的习俗。她们小时候会在这一天用布头儿缝制小荷包,里面装进香草儿,用各色的线做成穗子缀在荷包上,然后挂在衣襟或者戴在头上,和小伙伴儿们比试谁做得最好看。
我想象不出母亲说的荷包是什么样儿的,母亲当场就找来碎布给我做了几个,形状与外祖母家的不一样。有三角形的,这种最简单,只用一块儿正方形的布对折缝上边儿,再点缀上穗子就成,别看式样简单,如果选好看的布料做出来,还是挺漂亮的。还有一种是这种三角形荷包的变种,也不知道母亲怎么在一个三角形的荷包上用针线缝了几下,再把线拉拉紧,三角形的荷包就变成了三瓣儿梅形的了!最可爱的是一种粽子形的,到现在我再也回忆不起来母亲是怎么做的了。我把母亲做的荷包收了起来,前些日子收拾东西时,又看到了,当时马上就回想起母亲给我做这些小荷包时的神情,还有母亲给我讲的她们小时候的端午节趣事儿。
关于端午节的记忆,还有童年时在这天的清晨与家人一起上山去,踏着露水,听山间啾啾的鸟语,采摘着芳香的野玫瑰,当然也有艾蒿。父亲母亲走在最前面,我和姐姐哥哥蹦蹦跳跳地走走停停,山里吸引人的东西太多!母亲时不时的讲一些有关端午节的风俗,什么这一天家家要把采的香艾挂在门上,一年就可以保护一家人免受蚊虫叮咬啦,什么这一天吃粽子的风俗是怎么来的啦,母亲都娓娓道来,我们且听且行,一个愉快的早晨就这样伴着清朗朗的天儿,伴随着婉转的鸟的鸣唱与母亲的话语一并储存在我的记忆深处,与端午节紧紧地联系起来了。
端午节当然少不了吃粽子了,那时生活在部队里,随军的家属来自全国各地,她们包出来的粽子无论从外观上,还是从内容看都相差很远。母亲包的是四角形素陷儿的,事先要把糯米泡一段时间,据说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香糯可口。有时我们会在粽子里包上几枚红枣儿,有时会包进花生米或者豆沙,全凭那一年端午前某位家庭成员的一句话而定。苇叶儿也是早就准备好了的,选那种宽宽的苇叶儿,在包之前,还要在开水里烫一下。
最爱看母亲包粽子,两片苇叶儿,靠近根部卷成一个小锥形,放进糯米和其他陷料,然后母亲象变魔术一样,把长长的叶尖儿部分三折两折,就把米严严实实地包起来了,再用长长的绳子系在粽子的腰儿上,这样不一会一串粽子就包好了。也曾学母亲的样儿,包过粽子,可是包出来的不是太松就是陷儿太少,要不就是包着包着包散了,最后还是母亲帮我把包不好的粽子反工重包。粽子包好后,放在大锅里,一圈一圈地摆整齐,就开始煮了。印象中粽子特别不爱熟,每次煮粽子时,我们都会问母亲无数次:粽子什么时候熟啊?问得母亲不耐烦时就会打发我们出去玩儿。这时候最好的玩法,就是跑到别人家看看他们包粽子的情景。其中有个邻居家包的是一种大大的三角形的,要用好几张苇叶儿才能包一个,于是就会得意于自己的母亲会只用两张叶片就包一个粽子!串了几个伙伴家之后,回到家,家里已经弥漫了粽子的清香了。解开绳儿,再剥开粽衣,白白胖胖的陷儿就露出一角儿,有的会顶着一枚枣儿,有的会现出点豆沙,都泛着微微的绿意,咬一口,满嘴苇叶与糯米混在一起的特殊味道,回想起来,真是唇齿留香。
现在我们这儿很少有人自己包粽子,大家都会在外面买来吃,只是吃了一种又一种的粽子,再也吃不到母亲包的粽子味儿了。
-全文完-
▷ 进入如莲花般开落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