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一个80后为白烨的辩解骁戈楼主

发表于-2006年06月01日 晚上8:16评论-1条

现在网上那场轰轰烈烈的“韩白之争”早已偃旗息鼓了,好象一颗石子掷进了湖里,一圈圈涟漪过后就什么也没有了。

虽说是“韩白之争”,但实际上局势的天平却完全倾向了韩寒一方,白烨根本没有还手的余地。在众多韩寒迷的围攻下,白烨还被迫关闭了自己的博客。韩寒一方可谓是大获全胜。

回过头来再看这场论战,总觉得“闹剧”的成分居大。刚开始的时候,也曾为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所“蛊惑”,加入“80后”的大军冲锋陷阵。待后来找出这场论战的导火索——白烨贴在新浪博客的那篇《80后的现状与未来》,从头到尾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了一遍,发热的头脑方才冷静下来。我想冒昧的问一句:那些跟在韩寒屁股后面的80后们,有几个认真读了白烨这篇文章?我不相信,如果他们认真读了,还会说出如此不负责任的话!

在《80后的现状与未来》中,白烨以一个文学老前辈的角色对80后这一特殊群体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前景予以深刻的剖析,语言还算中肯和贴切,既没有过分的褒扬,也没有过激的言论。我实在无法理解,韩寒的反应威吓如此之大,甚至还说出了“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这样粗陋不堪的话来。白烨好歹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权威,文坛的资深老前辈,人家势力摆在那儿,韩寒你别不服气,人家这个金刚钻就偏有实力揽你这个瓷器活儿,如果连容忍几句批评的心胸都没有,你趁早专心开你的车,在车坛里转你的圈子,就别在文坛里瞎闹腾了。人家白烨说80后,可不是单挑你韩寒说吧?孙睿、郭敬明、张悦然、许佳,怎么不见他们瞎闹腾啊?归根结底,人家起码还有一些敬老之心和宽容之心。我看“韩白之争”在很大程度上是韩寒在文坛沉寂了几年后不甘寂寞没事找事。只不过,他选择了白烨。用韩寒的话说就是“谁叫有这么一个老实的家伙送上门来呢。”君不见,创作上已走下坡路的韩寒在这么一闹腾后影响力又如水银柱一样飙生吗?好了,闲话少说,接下来,我分三个方面对“韩白之争”来一次x光全透视。

一、80后之矛攻文学之盾

文学和年龄扯上关系,这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对此,我们既不能无谓的抗拒,也不能平淡的接受。于是,悬挂在80后头上的达摩克斯利剑终于掉了下来,一场论战便爆发了。

白烨所说的80后,指的是1980年-1989年间出生的学生写手。尽管这个概念现在看来并不十分准确,但正如白烨所说,“80后”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现象,还不能说是一种具备了文学思潮或文学流派特点的文学倾向,只能先用这样一种年龄和年代的概念来概括。

和超女一样,80后这个词的意义决不仅仅在于80本身,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符号,且作为符号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它本身。它是8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的一个象征,而不仅仅是局限在文学领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80这一代人在文学领域的代表,80后象一个紧箍咒,你越挣扎,它就套的越紧,无的反抗只会增加自己的痛苦。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80后这一概念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尽管韩寒在《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中说,以时代划分人,明显不科学。他自己也极力否认自己为80后,但这一切是不会以韩寒的意志为转移的,在既定的事实面前,与其歇斯底里的反抗,不如默默的接受。不然,你能找到一个更好的概念来替代80后并广泛为人所接受吗?既然不能,就老老实实当你的80后吧!

二、主流文坛与非主流文坛的争宠

关于文坛这个范围的划分,我承认白烨的理解确实有些狭隘。在他看来,正儿八经的文坛应该是以文学期刊、文学批评、文学评选、文学组织和文学活动联袂构成的文学领域。而80后们大部分是直接以图书运作方式,直接通过出版社出版了自己的作品,而没有经过白烨所说的一系列环节。所以他说:“80后”走上了市场,但没有走上文坛。这里白烨把文坛过于狭窄化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80后绝大多数属于“青春写作”和“新概念写作”,这就决定了他们进不了以“严肃文学”为代表的主流文坛。80后作者作品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所占文学类书市场份额都达到了10%,如果凭这一点就认定80后进入了主流文坛那就大错特错了。畅销的书不一定就是有价值的书,有价值的书不一定就会畅销。80后作品的畅销和主流文坛之间并没有存在必然的联系。

80后与文坛的矛盾实质上是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由来以久,不是一时半会儿了可以解决的。我们此时就盖棺定论还为时过早。既然如此,还是留待时间去验证吧。白烨的话大体上是正确的那句值得挑剔的话:“80后”“走上了市场,但没有走上文坛”,在我看来应该改成:“80后走上了市场,走上了文坛,但没有走上主流文坛。”

如果说白烨处于主流文坛的极端,那么韩寒的反击显然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他在那篇著名的宣战书《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中写道,“文学和电影都是谁都能做的,没有任何门槛”、“每个写博客的人都算进入了文坛,文坛算个屁,茅盾文学奖算个屁,纯文学期刊算个屁。”这是典型的韩寒式叛逆语言,不管大什么都要把对方一棍子打死。文学谁都能做?没有任何门槛?鬼才相信。这样的话也只有韩寒才能说的出来。尽管韩寒把文坛骂得一无是处,可我就不相信他真的就不想进入文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理在作祟。君不见,韩寒以便骂着“纯文学期刊算个屁”,一边忙着打电话给《收获》总编李小林恳求在《收获》增刊上发一下自己的小说呢!

三、文学对市场的献媚

文学和市场的矛盾是“韩白之争”的又一个焦点。白烨把作家与市场的关系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文学大师,大师名气大、水平高,已经超越了文学和市场的矛盾;第二种是还在外部游弋,尚未深入接触到这种矛盾,第三种就是接触到了一定的矛盾,但确实是这么认为的。在白烨看来80后们应该属于第三种情况,即接触到了一定的矛盾,但确实是这么认为的。事实上,80后的作品更多的是炒作带来的优势。以韩寒这个典型的“偶像写手”为例,他的读者大不为青少年学生,这些读者对韩寒本身的关注要远远大于他的作品,他们更多的是冲着韩寒这个人而来。韩寒的[ch*]女作《三重门》毫无疑问是他的最高峰,在以后的创作中,韩寒受商业利益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市场的洪流中,他失去了在《三重门》中那种独特的幽默性和批判性的风格,开始走下坡路。nirvana的主唱kurtcobain因为陷入主流商业潮流影响创作而不惜举枪自杀,韩寒在商业潮流中会不会迷失自我?他会不会有江郎才尽的一天?他在维护自己的创作中会付出怎样的代价?我们不得而知。

在商业利益大潮的冲击下,作品渐渐失去了他本来的意义,而更像是在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一件件产品。这是文学对市场的献媚所付出的必然代价,也是文学自身的悲哀。

尽管韩寒嘲讽白烨积极参与出版业的商业策划,鼓吹自己策划的商业作品,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策划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要看策划的对象。如果策划的是有价值的精品,这对于文学来说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你韩寒不得不承认,白烨策划的《9-11生死婚礼》等几部作品都可以称得上是经典之作。对于自己那每况愈下的作品,韩寒有勇气这样说吗?

著名我评论家朱大可总结“韩白之争”时说:韩寒战胜对手的武器,无非来自三个方面,其一,文化消费市场和大量“韩粉”的后盾;其二,对方“炒作劣迹”;其三,犀利坚硬的秽语。朱大可的评论可谓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短短几句话就把韩寒的作战法宝揭示的淋漓尽致。一言以蔽之,四字足矣:韩粉和秽语。

刘震云写过一篇小说《一地鸡毛》,很是具有警醒意味。“一地飞舞的鸡毛”可以说是对时下80后写作现状的一个整体性概括。而“鸡毛”则是80后的一个象征。他们在自己幻化出来的“幻城”中构建着自己虚幻而飘渺的世界。丧失“本真”而充满虚幻的“鸡毛”在文学的天平上则变的异常沉重,但愿我们不要让这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鸡毛”压跨我们自己的脊梁。



后记:“跟风”是中国人特有的国民性,好象看打架。一有热闹,大家都一窝蜂而上,看看哪边人多势众,就站在哪边瞎起哄,捡个便宜。

“韩白之争”说白了也是如此,我认为那些“英勇”的80后们应该冷静下来思考思考,别老是跟在韩寒屁股后边瞎闹腾,被人当枪使还傻乐。

在舆论都把韩寒捧为反抗文坛“邪恶”势力的小斗士时,我写文章为白烨辩解,有些冒天下之大不违。还有些人会骂我为80后的“叛徒”,但我还是要写下来。你们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但我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骁戈楼主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洗却铅华点评:

言之凿凿,有理有据,拜读了。

文章评论共[1]个
黎松曦-评论

学习了。at:2006年06月02日 上午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