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读书人,幸乎?悲乎?记录一个冬天

发表于-2006年05月31日 早上9:21评论-6条

古训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几千年来,中国文人如赌徒一般,押注于此。胜,中个状元之类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不说,若是个进士,想必此生定无忧了,谓之为赌,有胜者,必有败者。十年寒窗是小事,恐怕是数十年寒窗,也未必能为自己挣个啥头衔。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晋刘伶归隐之潇洒,再多的,也如那些学子般,终身奋斗了。此精神可谓感天地,泣鬼神。若我是范进,中举那是啥滋味,尚不得知。然吾辈资质平平,且今朝已非往昔,此等壮举,实无福消受。又有圣人曰:百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谁高谁不高,谁也说了不算,现在听来,对于读书人而言,多少带着奉媚之意吧。

中国第一诗人,当数屈原屈大诗人。当年读书应该是读得不错吧,又是个贵族,按理说,在当年应该混得很好了,可最后还是落个投江自尽,此生可叹兮,看来还是免不了来个生不逢时的叹息。春秋战国时期,我等所熟悉的孔夫子,孟子之辈,且不说在十年动乱时期落个什么名声,那是死后之事了,想必眼不见为净了。可当年,作为中国第一思想家,也不是我们现代史诗中所能看得到的有多风光。作为学者,当年孟老子游说诸国,大举宣扬仁爱之义。对于敌人,我们何必战争,刀剑乃蛮夷之举,是暴力,实在不可取。吾等文明之人,用理去说服他们呗。当时那些国君当然也不全都是吃素的,也知道对于那些舞刀弄剑的来犯者而言,这不等于自取灭亡,傻子二吊才会去做这事。多培养几个会打仗的,多想几条攻城之道才是真的。这样,如我们的孟子之辈只能落个到处碰壁了。幸而历史能还给他们个清誉,倒也不算是白活这一生了。当然吃得香的,自是我们在史书上谁也看不到的苏秦之士,想当年,最风光之时,身佩六国相印,国君亲出城门扫地接风,为其挽袖擦椅,这是何等之光宗耀祖之事。这些可不是啥文人墨客,思想家之类的。讲的自是攻城之道,玄妙之学。现在看来,多少带着点作弄之意,可那毕竟是事实,谁也不可否认。想那孔孟之辈,也只能多少带着艳羡之意,背后再骂两句:“这小样的,能懂个啥,不就是个装鬼弄神的匹夫罢了!”

自古国君都能明白,教育是兴国之道,所以中国才会有那么多以读书考取功名为荣之士。可读书太多了,未必是好事。谁都明白书是圣贤书,学的理,自是圣贤之理,但有人虽然明白,却不这么想。谁?当然是皇帝,这可不是好玩的角色。皇帝是真龙,那百姓,自是草民了,如草一样的命,顶多割了再长。混个当官的,也不能自称为人,得下官,微臣,官不管多大,只要你不是皇帝老儿,那就是下下官,微不足道之官,故古有言: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死了也就死了呗,不行,那还得谢恩,能让皇帝老子赐之一死也是很光荣的事啦,不管你是愿意还是不愿意。自古享有此荣誉之读书人不在少数,倒不全都是坏事做多了,说到底,就是书读多了。这书读多了,招谁惹谁了,却命运就是如此,错与不错,皇帝老子说了算。当年秦始皇一统中原,就偏要弄个焚书坑儒,想来读书人最悲惨的时代,也不过那时。读书人招谁惹谁了,偏要落个这样的下场,历史也只能让后人唉叹几声罢了。

自古开国皇帝坐稳龙椅后,大会做两件事,杀功臣,弄个文字狱之类的。自古落难于文字狱之下的读书人自不在少数,苏东坡当年也算是一介名流,且不说是否是给王安石糊弄一次,流落海南。当年苏东坡有个铁哥们,沈括。史书可没说这人怎么着,凡啃过几年书的人都知道,这可是很有名的科学家。可这家伙倒也不是吃素的,当年苏老先生就在此栽过一次,栽哪啦?当然也在读书上,虽然苏学士当年并非直接栽于皇帝的文字狱之上,但却被沈括这铁哥们从其的一首诗中发现了苏学士当时对朝廷的不满,结果被狠狠地告了一状,结果可想而知。

论国运昌盛,黎民安居,历史上,有两个朝代最受世人推举,一是盛唐,再则康乾。盛唐之繁荣,不需释明,然唐已太久远,如烟云而过,我们也不过能拾遗发香罢了。而清文化,则无时不刻地充塞眼目,无孔不入的清宫剧,整天沉浸在“小燕子”“大燕子”的无限“仁慈”上……。被史书极为推崇的满清,鄙人却实在不敢恭维,的确,我们有过曾经一度的康乾之盛世。但想想,也不是那么回事,在我们国民自以为饭食无忧,国运昌盛之世,沾沾自喜,相互吹捧而闭关自守之时,望眼国外,文化复兴之后,短短数百年,文化、科技已不知有多发达,连荷兰、葡萄牙此等小国,亦想在我大清帝国之财富上分一杯羹,清国最后还是避免不了沦为赔款割地之地步。依鄙人愚见,一切皆非偶然,对于平民而言,或许那年头填饱肚皮应该不是太难的事,这也就是盛世了。对那些满怀壮志,寒窗苦读,学富五车之士,这可是个极度黑暗之夜。且不论其文化体制,单说那时的文字狱,应该就足以让那些整天研墨啃书之人饱受终生。文字獄当然不是满清的杰作,自古就有,但是文纲之密,处刑之重,規模之广,以清朝为最甚。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先后發生的文字獄数亦数不清,康雍乾爷孙三代,搞文字狱可谓一个比一个强,直至弄到且不说印书卖书,连买书看书在当时也算触犯天威,康熙曾三度规定“造卖印刷者,系官革职,军民杖一百,流三千里;买者杖一百,徒三年;看者杖一百”。 那年头,读书可不是一件好玩之事。当年极受雍正所宠爱之大将军年羹尧,谓之军功显赫,可最后还是避免不了一死,说到底了还是因为几个字。年羹尧算是最亏的吧,一个好好的大将军没读什么书,不算犯多大的错,错就错在不懂就别装懂,硬是将“夕惕朝乾”四字给说倒了,这字倒了,脑袋也就搬家了。本想借此给皇帝老儿拍个马屁,最后弄到自己落脑袋不要紧,还要连累子孙三代,满家十五以上充军,自己还落了个自尽牢中之皇恩。如此之例,多不胜数。满清入关近三百年,在那国外学术腾飞的年代,甭说写出一部能致以民用科技之书,连明朝所存之学术亦无法保存,连《天工开物》此等著作,亦在满清消声。

想想,这读书多了,又是谁之错?历史事非功过,不是我等之辈所能定论的,谁杀了谁的头,谁罢了谁的官,往事烟云,太遥远了,历史之事,让历史来定论吧。倒是每年六月,总能看到些很有意思之事,六月被戏称“黑色六月”,这倒一点都不奇怪。鄙人老家,虽不是什么文化重镇,书香之地,但也还能出几个读书人。每回家听得最多的,还是谁家谁谁谁书读得怎么样,谁家小丫头谁家狗蛋又考上哪名校之类的。说话间多少带点艳羡之意,然鄙人天生资质太低,无法实现父母之夙愿。倒是有些事挺有趣的,每逢六月,总会有两种人最辛苦,学子与其父母。学子读书,读好了,自是好事,父母却还得再考一次,考啥,考经济实力。每逢六月,总会在报纸、网络上看到些类似之新闻,孩子考上名校,父母无钱交学费而愁云惨淡,甚至不忍随此无能之痛,自尽一了百了。哀兮!无书读可悲,读了书,亦可悲。信息社会,不读书,能做些什么呢?可十数年寒窗,毕业后,且不论读到硕研之地步,若混个中专大专之文凭,资质又平平,又该如何?诸如美国此等发达国家,也不见得书读多了比书读得少的有什么好处,有新闻报导,美国众高学历毕业生为了更容易找工作,大多都选择了隐瞒学历。博士能做的,本科也能做,国家对不同学历有不同的工资标准,既然如此,本科能做的工作何须再请博士。再者,高学历者被视为喜欢跳糟的象征,好不容易读到这份上,有跳糟的资本,人往高处走,为啥不跳,这倒合情合理,也是多数小企业之顾虑。此现象,应该无独有偶吧。

中学毕业生当老板,本科毕业生端盘子,已不是个例。这书读多了,倒成一种负担,此为幸或悲呢?虽只是片面,却让人不得不深思,无书可读亦为人生第一悲,然读书多了,又当如何呢?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记录一个冬天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帘外落花点评:

在工作中,文凭高不一定能力就强,但是在科研等需要高知识的地方文化的确重要。
所以:不是为了搞那些很高文化的东西,到是不必要读那么多书。

文章评论共[6]个
帘外落花-评论

看完了,呵呵,不错  at:2006年05月31日 早上9:45

柴立中-评论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幸乎不幸,非关书也。书只提供知识,不给名利;从书中求黄金屋,犹如缘木求鱼。读书人当不如是!at:2006年05月31日 上午10:56

浪怎么淘沙-评论

书有用吗!!人生匆匆,几载春秋,生命已过半,来到世上,也就数十载at:2006年05月31日 上午11:10

记录一个冬天-评论

读书悲,不读书更可悲。这里谈到的只是一些片面罢了,非全部现象,只是通过一些片面进行思考,而非遣责读书有无用处。诸位都勿想歪。at:2006年05月31日 上午11:26

朱树清-评论

拜读了1at:2006年05月31日 晚上9:59

近听水无声-评论

读书的多少与有用与否,如果从功利的角度来说,从古到今尤其是今天可能是不会成正比的,说不定越多越是灾难;可从做人的角度老说,当然是多多益善了,再就是把书读活,不然读死书,死读书,肯定就读书死了。at:2006年07月04日 中午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