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远交近攻——赵王国主力兵团的覆灭
当南方的楚王国在秦王国的巧取豪夺下日益衰弱萎缩时,北方的赵王国在武灵王的治理下悄悄强大起来,对秦王国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武灵王是一个胸怀大志的英雄帝王。他在统治赵王国期间,着手在这个积弱不振的王国推行军事改革。武灵王的军事改革分为两项:一是“胡服”,士兵不再穿宽袍长袖的笨拙服装,一律改穿窄袖左衽的合体紧身服,这种军服极大地提高了士兵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二是“骑射”,就是放弃传统的战车,战车兵一律改为骑兵,训练成功的骑兵可以在奔跑的马背上准确的射箭,此举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机动性,使军队的攻击力大为增强。
武灵王的军事改革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不啻是一项天才的创举,改革后的军队战斗力比先前增长了几倍。在此之前,中国的传统战阵是车战,士兵坐在马车上冲锋杀敌,武器多为长戈和弓箭。因为两辆马车间有一定的距离,士兵的武器必须有足够的长度才能杀伤对手。长兵器的重量也很可观,体能较弱的士兵往往不能得心应手地使用笨重的长戈。车战在春秋以前的中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那时中国的国土面积很少,只限于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带。没有森林的平原适合战车奔驰,遇到野蛮民族的骑兵攻击时,战车还可在四周构成一道阻档蛮族骑兵冲锋的屏障。那时的中国对蛮族采取守势,只要能阻挡住对方的骑兵就算胜利。到了纪元前三世纪的战国时期,汉民族控制的领土扩大了几倍,除了平原外还有广阔的森林、沼泽、沙漠和丘陵山地。在交通条件极为落后的古代,山地、沼泽和沙漠不适合战车奔驰,但骑兵却能深入那些地带攻击敌方的目标。这时汉民族的力量已十分强大,对周边的蛮族转守为攻,进攻并追击敌人需要高度机动的军队,战车的机动性则极为有限,骑兵则适合进攻和追击。春秋以前的军队数量有限,士兵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体能强壮之士,有力量操纵与战车相适应的笨重长兵器;到了战国时期由于国际间战争规模的扩大,军队的数量大为扩充,为了保证兵员的供应,许多体质较弱的人民也应征入伍。秦王国在长平之战时就把国内所有十五岁以上的青少年全部编入军旅。体弱的士兵把持笨重的长戈难免力不从心,但骑兵使用的轻便马刀他们则能运用自如。各方面的因素都表明,战国时期的军事改革势在必行。当时军队里的很多有识之士都意识到用骑兵代替战车的必要,但基于观念上的误区,认为战车是贵族兵种;骑兵则是蛮族兵种,向野蛮人学习是对贵族的亵渎。只有武灵王这样的豪阔英雄才能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率先在赵王国军队中推行“胡服骑射”式的改革,公开向蛮族学习,在赵王国建立一支能快速冲锋和快速机变的骑兵队伍。这支骑兵队伍首先在北部边疆初试锋芒,长期困扰赵王国的东胡、林胡、楼烦在骑兵的攻击下土崩瓦解。赵王国北部疆土向东北和西北各推进五百公里;北方的燕王国也匍匐在它的脚下。改革后的赵军战斗力在当时的中国位居第一,甚至超过秦军的战斗力。秦军直到日后采用赵王国的骑兵战阵后,战斗力才超过赵军。
武灵王在占领西北原属林胡的云中、九原后,对南方的秦王国取得了地理上的优势,积极准备南下攻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个孤胆英雄竟然化装成使者进入秦王国侦察山川地形,并且平安地离开。
就在武灵王积极图秦时,上帝在关键时刻又帮了秦王国一把。这个英雄帝王是对外的天才;但在内政上却表现出极低的智商。因为在处理家事内政上感情用事,种下了内部动荡的祸根,以至在他的壮年时期眼睁睁地看着两个儿子兵戈相向,自己也困在沙丘行宫极为窝囊地饿死。英雄的事业也因此付诸东流。
武灵王死后,秦王国迫在眉捷的威胁消除了,但赵王国的国力依旧很强大,是中国唯一敢对秦王国说“不”的国家。
秦王国不能容忍赵王国的强大,作梦都想这个国家步楚王国的后尘,但苦于没有合适的计策给予对方致命一击。单靠军事上的攻击效果有限,因为赵军无论是将帅还是士兵的素质都不在秦军之下。要想在战场上彻底解决赵军,必须酝酿一个天才的计策来削弱对方的战斗力,这个计划一样需要人才的智慧,于是秦王国又想起了东方的人才。自张仪死后,东方已经很久没有人才前来为秦王国出谋划策了。
范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前来秦王国的。
范睢是魏国人(注意秦王国的人才都来自魏国,这个国家是秦王国的人才加工厂),有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之志,年轻时家贫无以自通,投奔于中大夫须贾门下混口饭吃。须贾出使齐王国时,因范睢口齿伶俐带他同行。须贾在和齐王田法章谈判建交时,范睢表现出过人的才能。田法章对他格外垂青,散会后派密使带上厚礼去宾馆拜见范睢,请求他留在齐王国担任宰相一职。齐王国是个大国,宰相职位尊贵无比,对于象范睢这种前途渺茫的久困英雄来说应该是求之不得的好运。但范睢拥有高贵的人格,不愿抛弃自己的祖国。田法章仰慕他的才能和人品,仍送给他五公斤黄金和牛酒作为见面礼。范睢坚决推辞,直到感觉到自己有点失礼时才勉强把牛酒收下,黄金原封不动地退还。
须贾得知范睢和齐使者相见的消息大起疑心,就把范睢叫来询问原因。范睢如实相告,须贾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按理须贾不应该不舒服,强将手下无弱兵,自己的下属被别人看重于自己也是很有面子的事。可须贾并不这样认为,他的思维今天的平庸官僚也许最能理解,但我实在理解不了。须贾回国后,向魏齐告了范睢一个恶状,说他私下向齐王国抛媚眼,且极有可能泄露了魏王国的军政秘密。魏齐不由分说就把范睢五花大绑,在众目睽睽之下残酷鞭打他,侮辱他,直到打断了肋骨打折了牙齿仍不肯住手。最后居然把范睢打断了气,奇怪的是魏齐仍不肯罢手,命令把范睢丢在厕所里,让在场的每个官员轮流在他身上撒尿抖威风……
堂堂一国的宰相居然残暴冷血到这个地步,也难怪魏王国一天不如一天了。
也许是上天同情英雄无辜的缘故吧,范睢竟然在尿素的刺激下悠悠醒转。他央求并贿赂看守救了他一命,然后和朋友郑安平一道,化名张禄逃往秦王国。
昭襄王嬴稷丝毫也不怀疑张禄是邻国派来的“间谍”(注意酒肉政客经常以“间谍”罪名作为残害人才的武器),当即任命范睢担任秦王国宰相。作为对他曾无限忠诚可遭受羞辱残害的祖国的回报:范睢向嬴稷进献“远交近攻”的计策。
“远交近攻”就是对距离秦王国较远的齐、燕两国和东迁到吴、越之地的楚王国采取曲意结交的政策;而对距离较近且与秦王国接壤的韩、赵、魏三国断然诉诸武力。齐、燕两国和秦王国没有共同边界,动用庞大兵力越过韩魏等国进攻这两个国家,即使能饶幸取胜,因为被他国隔开的缘故,其地不可居,其民不可用,除了“斗气”或争点虚幻的“面子”外对秦王国没有多少实质性意义。东迁的楚王国虽与秦王国有共同边界,但楚王国的政治重心已经东移,东方的政治重心距离秦楚边界长达一千公里。两国一旦爆发战争,若不攻击其政治重心难以击其要害,若是攻击其重心战线漫长,不动员倾国兵力没有取胜的把握。如果不能彻底消灭这个国家,即使夺占了大片领土,能否有效地镇守和消化被占领土也是一个未知数。韩、赵、魏三国则不同,因为秦王国和三国有漫长的共同边界,进攻这些国家很容易,一旦夺取对方的领土,国土可直接纳入秦王国的版图;被征服的人民可以编入秦国的公民藉,因此可以一步一步地蚕食掉这三个国家。韩、魏两国在秦王国的连续打击下国力空虚,秦军有必胜的把握。两国若是一步步地消弱,貌似强大的赵王国也会成为惊弓之鸟,时机成熟时就可倾全国之力击败这个最强劲的战争对手。能否顺利实现逐步蚕食韩、赵、魏的领土,必要的前提是要让这三个国家在国际上处于孤立无援,在遭受侵略时痛哭无告的境地,千万不能让当年苏秦“合纵”的故事再度重演。为了确保“三晋”的孤立,秦王国要确保和齐、楚、燕三国的“友好关系”,不惜花费巨金在这些国家培植亲秦的政治势力。只要能让这三个国家欢心,不为“三晋”的哀告所动,秦王国就是倒过来装孙子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远交近攻”是秦王国最实惠的外交策略,可范睢以前的秦人很少看到这一点,以致范睢来到秦王国时秦军正在越过韩、魏两国去和齐王国作战……
范睢成了秦王国尊贵的宰相后,魏王国知晓了新任秦相张禄(范睢的化名)的“远交近攻”之计,为了避免第一个遭受攻击,魏齐派范睢旧日的主人须贾出使秦国,指令他不惜一切代价去拍张宰相的马屁。
范睢报仇的机会来了。
须贾抵达秦王国的首都咸阳后,在宾馆门口看到了一个衣衫褴缕的中年人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走近一看才发现那人竟然是昔日的行政助手范睢。须贾奇怪范睢何以还活在世上;更奇怪他何以落到如此穷愁潦倒的地步?他当初在齐王面前不是表现得很有才能吗?
毕竟是他乡遇故人,须贾心灵的柔软部分复活了,把范睢留下来共进午餐。看到范睢的身子在秋风中发抖,须贾顿时起了恻隐之心,从行囊里拿出一件皮外套赠给范睢……
须贾关键时刻流露出的一点人性救了他的命。
饭后须贾起身前去丞相府,范睢为他驾车,到了相府门口时范睢说他是张丞相的车夫,让须贾在门口等侯,他先进去通报。须贾等了三个时辰还不见范睢出来,就向守门的卫兵打听车夫的去向。卫兵回答他说:“他就是我们尊贵的张丞相,哪里是什么范睢。你这人也真是吃了豹子胆,居然叫我们的丞相给你驾车!”
须贾听完卫兵的话后如五雷轰顶,当即脱光上衣,赤着双脚跪爬进丞相府,边爬边打自己的耳光……
因为那件皮袍的缘故,须贾的脑袋保住了;但魏齐却没有他那么幸运。须贾回国后,把秦王要魏齐脑袋的国书交给了魏王。魏王为了避免亡国的恶运,只好派宪兵砍下魏齐的脑袋,装在木盒里送给范睢验收。
…………
范睢的“远交近攻”令韩、魏两国恶运当头,这两个国家每天都在作战,国力被一点点地消耗掉;国土被一片片地蚕食,人口在一天天减少。当两国被肢解得形销骨立时,赵王国的恶运也在一天天逼近。
纪元前262年,秦兵团攻占了韩王国的南阳(河南修武西)和野王(河南沁阳),把上党郡和韩王国本土的联系切断,上党十七城成了一只断线的风筝。当秦王国欣喜地等待上党这只熟透的苹果自行掉落在口袋里时,上党郡守冯亭痛恨秦军的暴虐,把上党郡的土地和人民全部交给北方的赵王国。两万平方公里的肥沃领土和十七座城池是一个无法抗拒的诱惑,赵王国大喜过望地吞下了这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秦兵团不能容忍到口的肥肉落入他人肚里,当即向上党发动全线攻击。赵王国的援军此时还未抵达,上党很快失守。秦兵团进入赵王国本土,在长平关和驰援上党的赵兵团相遇。赵兵团总司令是身经百战的廉颇,这个百战将军看到秦兵团的攻势锐不可挡,赵兵团又处于数量上的劣势,就选择坚壁踞守的战术,深沟高垒自固根本,同时派出轻骑兵袭击对方粮道,等到秦军士气低落粮草不继时时再乘机反攻。
秦赵两军在长平关相持了四个多月,秦兵团一直在寻找机会和赵兵团决战;可老谋深算的廉颇就是不上圈套。秦军长期暴露野外,忍耐力在一步步接近极限,进则攻不破赵军的营垒;退又害怕赵军突袭反攻,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秦军要想摆脱困境就只有前进打败赵军,要想打败赵军首先得除掉廉颇。有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在,秦军根本没有取胜的可能;说不准还会败在赵军手里。
为了除去赵王国的百战将军廉颇,范睢的拿手戏“反间计”得以派上用场。
秦王国为了统一中国,不惜花费巨金在各国政界培植了为秦王国效力的“第五纵队”,不但对各国的政治军事情况洞若观火;还对各国的人才了如指掌。他们深知赵王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是“绣花枕头”,是实施“反间计”最合适的配角。
当秦赵两军在长平关相持时,范睢派出的密使携带一千斤黄金进入了赵王国的首都邯郸,赵王左右的近臣都收到了密使孝敬的礼物,便假装不经意地在赵王面前布散流言:
“赵国将帅数马服君赵奢最能打仗,听说他的儿子赵括在军事方面远远超过他的父亲。廉颇已经老了,丧失了昔日的锐气,和秦军交手屡战屡败,要不了多久就会在秦军的压力下率领全军投降。秦军最怕赵王国的少年英雄赵括出来统帅赵军,如果那样秦军就会不战而败。只要是廉颇继续统领赵军,秦军的胜利就成了定局……”
上面那些流言赵王第一次听见也许不会认真;但若连续听上三次且没有相反的意见就不由他不动心了,因为一面之辞重复三次就是“真理”。赵王最终抗拒不了左右之言的鼓动,宣布免除廉颇的总司令一职;同时任命赵括为赵兵团总司令。
赵括是一位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喷青。秦王国的侦探布满赵国,自然知晓赵括的“能耐”,所以才选中他作为实施“反间计”的“关节点”。
赵括到达前线后,一反廉颇的战法,指挥大军向秦军实施全线突击。他认为最好的防守就是不停地进攻,契入对方的阵地,然后向两边散开,从中心突破敌人的防线。
秦兵团的总司令这时已悄悄换上了白起,这个战必胜、攻必取的常胜将军,布下口袋等待赵军自投罗网。赵括果然老老实实地钻进去了,与白起的计划没有一分的差池。等到赵兵团全数进入秦军的口袋阵地后,白起派遣两万五千轻骑兵绕到赵军后面切断了对方的粮道。
可怕的饥饿在赵军中蔓延开来,一个月后士兵在营房里自相攻杀,然后吞食对方的尸体。赵括率军突围不能成功,自己也被乱箭射死。剩下的四十万赵军在突围无望主帅身死的绝望情势下,放下武器向秦军投降。
那天晚上,手无寸铁的四十万赵军全部被秦军坑杀在长平关!!!
赵王国的主力兵团消灭了,从此失去了和秦王国抗衡的资格。
到此为止,范睢的“远交近攻”策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韩|、赵、魏三国只剩一副空架子,只差最后轻轻一推。
(五)、嬴政和尉缭
秦王国经过公孙鞅变法、张仪“连横”和范睢的“远交近攻”后,国力已强大到可以统一中国了。
秦王国的最后一任国王嬴政即位后,兼并和统一的目标提上了议事日程。
嬴政即位时的秦王国力量虽足够强大,东方单个的诸侯国都无法与之相抗;但如果关东六国真正意识到灭亡的威胁,在一个卓越政治家的组织领导下真个团结起来,秦王国一样会吃不了兜着走。如果秦王国自我膨胀,掉以轻心,历史的偶然性就会重复起作用,晋王国末期韩、赵、魏灭亡智伯的历史就会再度重演。
历史的经验证明:最辉煌的时刻往往也是最危险的时刻。行百里者半九十,秦王国是走向辉煌还是走向末路,关键是统治者能否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教训,继续重视人才,把最后的十里路走好。
秦王国顺利兼并六国的前提是有效地防止东方六国再度“合纵”;在对手四分五裂时乘机各个击破。
要想防止东方六国“合纵抗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此时的国际局势不同于范睢刚到秦国的时候。那时秦王国兼并六国的野心还没有完全暴露,各国对秦还抱有最低限度的幻想。现在秦王国兼并统一的计划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连一向和秦友好共处的齐、楚、燕三国也意识到迫在眉捷的危机。此时如有一位天才的政治家重谈“合纵”的老调,六国为了共同的利害关系没准会全部热烈响应。当年“信陵君救赵”的故事(后文要提到)就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
为了能有效地阻止关东六国“合纵抗秦”,嬴政又想起了关东的人才。
就在嬴政热切地期盼山东的人才来为统一中国出谋划策时,魏国的法家巨子尉缭来到了嬴政的王宫。
这里有必要注意这样一个事实:秦王国的超级人才几乎全来自魏王国。魏王国几乎是秦王国的人才储备库。魏王国实在太可爱了,不但为秦王国输送人才;还为赵(信陵君)、燕(乐毅)、楚(吴起)等国输送人才。如果这些人才都见用于魏国,秦王国还有出头露面的机会吗?
尉缭胸怀鬼神莫测之术,拥有一整套不太光彩的策略防止关东六国“合纵抗秦”。尉缭的阴谋分为两部分:一是用巨金(三十万斤金银)去贿赂山东各国权臣政要,使其在敌国内部作秦王国的“第五纵队”;同时尽可能地培植灵魂卑污只知贪污受贿没有任何气节的政客走上该国的主要领导岗位,这号人上台后对该国的危害比秦兵团的危害还要大。二是实施“反间计”使敌国的忠臣和人才得不到重用;如果重用了也要设法使其用之不久……
嬴政对尉缭表现出极大的礼敬,与之共用衣服饮食,还常常和他同床共枕。每次尉缭陈述胸中策略时,嬴政总是长跪在对面毕恭毕敬地倾听,唯恐漏掉一个字。
尉缭精通相术,看见嬴政的面相棱角分明,高额长目,声音象豺狼一样,知道嬴政内怀虎狼之心,待人刻薄寡恩,用得上你时不惜低声下气;用不上你时也能毫不留情地弃如陌路。尉缭不愿为残忍的人效力,就找个机会连夜逃走。嬴政得到尉缭不辞而别的消息,就象失去了左右手,马上派快车四出追赶,居然把尉缭追上了。尉缭直接向嬴政说明逃走的原因,嬴政不但没发火,还当着尉缭的面对天发誓:此生此世决不会亏待他,并当众任命尉缭为国防部长。碰上这样的君王,尉缭除了留下来为秦效力外没有别的选择。
尉缭为嬴政定下灭亡六国的时间表:一韩;二赵;三魏;四楚;五燕;六齐。时间约为十年。
尉缭使“智囊团”揣上秦王国的黄金分赴六国,在各国培植“第五纵队”,尤其在赵王国宰相郭开和齐王国宰相后胜身上舍得下本钱。郭开在收到嬴政的三千斤黄金后,为秦灭赵立下了“汗马功劳”。
秦军进攻赵王国时,赵王又想起了老将军廉颇,有意再度起用他,只是担心他年过七十精力不济,就事先派使臣唐玖送廉颇良马名甲;并借机看老将军身体如何。廉颇收到赵王的贵重礼物后,知道赵王有意起用他,就当着使者的面吃了一斗米和十斤肉,然后跨上战马驰骋如飞,表示身体强壮如昔且有意为国效力。使者得了郭开的贿赂,回去报告赵王说:“廉将军虽老迈但饭量很大,不过他的脾胃有毛病,一顿饭上了三次茅厕。”赵王想行军打仗怎能频频泻肚子呢,于是打消了起用廉颇的念头。
秦兵团对赵王国发起最后的总攻时,赵王任用驻守代地的李牧为统帅。李牧是秦军的克星,他的军事才能和廉颇不相上下,力量占绝对优势的秦兵团在他手里连吃败仗。为了除掉李牧,秦王国再度乞灵于“反间计”,郭开再度为秦王国立下大功。他找个机会向赵王进谗:“李牧已与秦军私自讲和,准备出卖赵国,他自己则去代地称王。”赵王又一次相信了郭开的鬼话,下令把李牧免职,任命没有任何将略的赵葱(郭开推荐)为赵军统帅。赵葱丧心病狂地派人追杀逃亡的李牧,把这个一代军神杀死在旅馆的床上。
赵王在大厦将倾之时竟然害怕手下的大将自立为王?如此狭隘的胸怀和可怜的智商,灭亡实在不值得同情!
没有李牧的赵兵团和秦军一接触就全线崩溃。秦兵团兵临赵王国的首都城下。在最后的关头郭开又抓住机会立了一功,不顾公子嘉坚守城池待援的建议,说服赵王开城出降,象钢铁一样铸成的邯郸城未经战斗便告陷落。
郭开的结局富有戏剧性,他在搬取黄金去秦王国的途中遇上了嬴政派出的“强盗”,身体被剁成几大块,多年积累的巨额家财也不翼而飞。那时秦王国还没有彻底灭亡六国,不好公开处决郭开那样的奸臣,让齐、燕等国的“第五纵队”从梦中惊醒,只好设计官军扮强盗的把戏。
嬴政在齐王国宰相后胜身上花费的本钱更大,前后贿赂了上万斤黄金,也收到了丰厚的回报。每逢与秦国交战的国家来齐王国求援时,后胜总能设法令齐王对求援的声音置之不理。等到其他五国成了秦王国的囊中物时,齐王国也不能独存,首都临淄未经战斗便告陷落。当后胜兴高采烈地去秦王国讨赏时,嬴政把他绑赴刑场千刀万剐!此时嬴政已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不用再掩饰自己对奸臣的厌恶了。
秦王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任用百里奚、公孙鞅、张仪、范睢和尉缭等杰才俊士,使秦王国从一个蛮荒落后的小国一跃而成为一级强国,并最终成为中国的主人。
(未完待续)
-全文完-
▷ 进入熊飞骏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