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到了,又到了粽叶飘香的时节,这是一个带着淡淡忧思的节日。大街小巷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空气中仿佛也弥漫着淡淡的粽叶香味。我又不由自主的想起家乡的亲人,想那炊烟袅袅的初夏端午时节飘荡的粽子的清香。那甜美的粽子烙在心里,拿得起,却放不下。在我的心中,粽子不仅是习俗的化身,更是对岁月的思念。对我来说,粽子是一种对家、对亲人的思念,是亲情的一脉相承。但在热闹的龙舟赛里何尝又没有对先贤的怀古。每年的四大节日中,端午是我最难以淡忘的。
家乡端午节的习俗是:包粽子、缠五色线、赛龙舟。幼时懵懂无知的我只知道在那天我可以尽情的享受各种美味和人多的热闹。稍大一点进入学校,才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有那样一个伟大的人和一个悲壮的故事。老师声情并茂给我们讲这个民间故事的情景历历在目:在屈原投江那天,爱戴他的百姓为了不让他被江中的鱼虾吞蚀,能及早升天,就将包好的粽子和腌好的杨梅投到江中,并敲锣打鼓赛龙舟,吓跑江中的水怪。那时小脑袋里还是处在黑白分明、好人与坏人的原始阶段,听完故事后,心中颇为凄凄,并天真而虔诚许下心愿:吃粽子时一定要多扔几个到江中。
我家乡的粽子与其说“包”,还不如用“扎”来得更贴切。它的方法是:粗的白棉绳一头固定,另一头用来扎粽子。首先将两张粽叶叠在一起,然后对折成一个漏斗形状,同时把一根筷子竖在里面,糯米盛在里面后,不停地用筷子将米捣紧,剩下来的功夫就是要扎紧它了。据老人讲,粽子包得好坏,就是在它煮熟后,一口咬下去,要看不出一颗颗的糯米。并且,会包粽子的女人一定贤惠能干。
小时候,母亲过世的早爸爸又工作忙,就把我寄养在奶奶家里,七岁上学才离开。在童年的记忆中,奶奶占据了我生活的四分之三的空间和时间,幼小的我伴随着奶奶的“跑慢些,当心摔着”的话语中长大。
记忆中,家里的粽子都是奶奶包的。奶奶的手很巧,粽馅的调味、粽子的捆扎、烹煮……一点点做来,有条不紊,就像在弹奏一首古老而优美的歌曲。每次迫不及待地打开那绿绿的粽叶,一股甜甜的清香迎面扑来,让人食欲大增。
我总是把粽子没馅的地方先吃掉,然后只剩下一层薄薄的糯米包裹的红枣和豆沙了,然后再一小口一小口慢慢的吃,欢快地扬着小脸冲奶奶幸福的微笑,在奶奶温暖慈爱的目光下,我感觉自己便是世界上顶顶幸福的那个人。
如今奶奶已经过逝了,虽然生离死别是人生最无奈的一件事,不管你是凡夫俗子还是帝王将相。死别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生离前你还可以做许多力所能及的事,让疼你爱你的亲人欣慰,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让奶奶看到我的坚强,看到圆滚滚的粽子我就想起奶奶,它让我生出一种思念。粽子里饱含着悠长的乡情和浓浓的亲情。如今,虽然吃不到奶奶做的粽子了,但奶奶包粽子时那娴熟的动作和粽子绵厚的清香,却仍存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它总也让我忘不掉乡情浓浓,正是这份朴实、醇厚的感情驱散了我心中的愁云,伴随自己在成长的岁月里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成为一种永恒的精神的慰籍和支撑,那种丝弦的牵扯,穿透包裹我的厚厚的躯体直袭心间,彻入灵魂,深深地痛。
端五的粽子啊!每一只,都凝结了一年的幸福和香甜,包裹了浓浓的幸福和爱意。将厚重的乡情层层包裹,层层缠绕,回味绵长,叫人久久不能释怀。往年与今昔,一样的端午,不一样的心情,不论在哪里,不论在何时,都要遥祝远离儿女、含辛茹苦的父母们幸福平安,心里永远包裹着那份最美的香甜!今夜,糯粽飘香,为亲人,为朋友,为爱着的人,为爱我的人,也为自己……此时,粽子于我,更多了一分对故乡的思念,而这思念永远是与奶奶、与家联结在一起的。
“天与地,可曾远离,可曾望穿秋水千里。”奶奶,想孙女了,就到梦中来看看我吧。
-全文完-
▷ 进入醉舞红尘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