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唐 殷尧藩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流水一样的日子,又送来到了端阳五月。五月初五,因“五”与“午”相通,“五”又为阳数,故有了端午、重五、端阳、中天等诸多称谓。无论有多少个关于端阳传说的流传,一个民俗的节日正在“夏季里端阳五月天,火红的石榴白玉簪。爱它一阵黄昏雨,出水的芙蓉亭亭玉立在晚风前……”的评剧《花为媒》中那优美的唱词中,向我们走来。
早晨上班时,经过的大街小巷,到处可以闻到那扑鼻而来的粽叶芳香;路过市场超市,随处可见多姿多彩的荷包精巧;坐在寂静的办公室内,也能清晰地听到那走街窜巷的“有葫芦的卖”的叫卖声……在市场上那琳琅满目的摊位前,看着各式各样的节日钸品,便感觉到了端午节那浓浓的民俗气氛。在端午佳节翘首盼望自己的阳光将要普照天下众生、大地万物的时候,世间的人们在粽叶清香和蒿叶嫩绿的簇拥下,与江中龙舟一起把端午恭迎,大地万物也都伸展开了慵懒的枯黄倦体,挺直了昂首的绿意,为端午接驾。
这个中国传统的四大节日之一(传统的四大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从两千多年前的楚怀王时代屈大夫那“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的《离骚》开始,岁月经历了多少个日月穿梭的千变万化,引出了“驾祥云离却了峨眉仙山”的白娘子端阳雄黄酒变,又经过了岁月的沧桑洗礼,演绎到了其貌不扬,诗文字字珠玑,感叹那“失意猫儿难学虎,败翎鹦鹉不如鸡”的‘蓝面鬼’善神钟馗……那浓郁历史气息、凄美传说的节日,向我们讲述着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不谐于俗的独立人格的一次“淬火”;向我们讲述着伍子胥这位忠贞爱国却无路请缨的烈士;向我们讲述着曹娥救父的孝女悲壮……
端午节,一路风霜雨雪的前行,经历了文秀的“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的大唐盛世,越过了陆游的“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大宋天下;走进了汤显祖的“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的朱氏明朝;又跨进了李静山的“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的满清王朝……摆脱了封建帝治,端午佳节随着时光老人的步履走进了老舍先生的“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的新时代。
无论是越王勾践、伍子胥,还是屈原、曹峨的史实记载,也不论是仙山盗草的白娘子、还是嫁妹的钟馗,一篇篇催人泪下的故事,一个个引人深思的传说,把古老的文化,古老的风貌,久远的文明,传承到了今天。
独自坐在静室之中,回想着市场上的热闹与繁荣,倾听着宽大的窗户外面传来的声声叫卖,闻着那缕缕飘舞的粽叶芳香,徜徉在几千年的历史回眸里,让我对五月端阳,又有了一份发自内心的感慨。多少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首伤感的诗或者是一场凭吊,由于独特的文化意义及文化符号融合其中,由于鲜明而形态各异的民间元素与现代文明的冲撞、融合,五月端阳的节日,越来越超出了节日本身的丰富内涵。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节日纷纷涌入古老的中国的时候,也许情人节的玫瑰早淹没了端午节的艾草和菖蒲的清香;也许圣诞老人拿了中国护照,也在窃笑屈原大夫的怀瑾握瑜和宁死不屈的执拗;也许西方的愚人节仿佛也要愚弄愚弱的国民一把;也许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粽子,龙舟竞渡也不再是端午节的专利品……虽然有人“抢注”了“端午节中文域名”但端午节这个民族的节日,早已融化在我们血液之中,怎么也稀释不了。
在古老的端午节,你可能正在峨眉仙山那崎岖的山道上,寻觅着白娘子踪迹;你也可能正在汩罗江畔追思着仰天长叹的屈子;你也许正在凤凰边城寻找着沈从文先生那《边城》中湘西民风里的“茶峒”……不论你在哪一方,当我们吃着香美的粽子,就能咀嚼到端午节的悠长的历史韵味,掠一把艾草,就能看见一个个优美传说的缩影。
朋友!在这浓浓的民俗气氛中,在这悠长的历史韵味里,在这一个个优美的传说中,我为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天涯海角的您送上一份真挚的祝福——端午节快乐!
-全文完-
▷ 进入文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