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放学后,我在阳台上做饭,儿子便趁饭未熟之时到楼下和小朋友们玩儿投球游戏。几个小男孩儿边扔边嚷,其中有个叫小迪的男孩儿在大嚷大叫之间,时不时地夹杂着些骂人的话。因家住一楼,遂听得真真切切,几次都想把儿子叫回来,可想想儿子一天当中也就这么一会儿可以放下一切开心地笑,便没忍心。于是就盼着这个骂人的小男孩儿能止住骂声,可直到饭熟后,我把儿子叫上来,他的骂声还是时隐时现。其实,仔细听听,他根本没骂人,不是骂球儿怎么从他手里脱落,就是骂地上的石子儿硌了他的脚,要不就是骂下水道盖儿绊了他的鞋。好在这些死物没有反驳的能力,不然的话,是不是得上演一出“对骂戏”?
吃饭时,我试探着问儿子:“你觉得和小迪玩儿有意思吗?” “也就那样儿。”见儿子启而不发,我便打擦边球:“你没听到小迪的嘴一直没闲着?”儿子终于开了窍儿:“他总骂人,我不爱和他玩儿,所以,你一叫我,我就上来了,不然,我还得在下边儿多玩一会儿,等饭凉了再上来。”知道儿子对骂人反感,就又进一步说:“既然这样,那以后你怎么做?”儿子想都没想便说:“不和他玩儿了。”这是我所希望的,但出于一个楼口住着,他妈妈也是老师,总不好意思从此不让儿子和小迪玩儿,于是就为儿子提了以下建议:首先,可以和他玩儿,但坚决不许和他学。其次,在和他玩的过程中,多提醒他,让他渐渐改掉骂人的毛病。再次,如果他就是不改,可以慢慢疏远。其实想想,这就是我这个大人死要面子的结果,虽说不必似孟母择邻而居,但少往一块儿凑总是可以的。儿子虽不甚明白我心里的小算盘儿,还是采纳了我的建议:“我联合其他小朋友管管他,实在不行,我们就都不理他。”
虽说我没有让儿子立即断绝和小迪的来往,但,那一定是最后的结果,因为我深知,他改不了。俗语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个经常把骂人的话放在嘴边儿,想什么时候出溜一句就出溜一句的妈,有一个也把骂人当口头禅的儿子,想来不应当大惊小怪。小迪的妈妈虽说是幼儿园的老师,在园里是不是也偶尔出溜出几句骂人的话,因没见过、没听过,不敢妄断,但一个楼口住着,却多次听到她对其儿子大骂出口,其语言的新颖度、不重复性、频率、振幅都能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如果仔细分辨她所骂之内容,其实不是污辱自己,就是污辱自家男人,要么就是污辱男人的八辈儿祖宗。如果骂的是别人,遇到个厉害主儿兴许能把她的骂瘾给吓回去,可人家是自己骂自己,谁管得着啊!
这下各位明白我说的话了吧,摊上这么个妈,儿子想不骂人都难,没准儿儿子刚憋了一会儿,骂瘾又会被他妈勾起来。所以说,最后的结局只能是儿子和他由慢慢疏远到彻底远离。
都说孩子的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三力合一的结果。身为老师,本不想为自己标榜,然而,每一位老师,不管内心是高尚还是龌龊,站在三尺讲台上都人模人样儿的,哪位老师也不会向学生展示自己的不为他人而知的阴暗角落,都会向学生灌输正面教育。哪个学生在校时走入歧途,也不是老师言传身教的结果。加之,基于现在的说是素质教育,其实仍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学生在校的时间除了上课,还是上课,唯一的自由活动就是课下10分钟,而且还被晚下会儿课,早上会儿课的老师挤得上厕所都得连跑带颠儿,想想对孩子除了学习外的其它方面的影响能有多大(我想,这不是作为一个老师对有些学生品行恶劣的开脱)?不知各位是否赞同?
社会教育,这是一个宽泛的、长期的过程,不是某一个人能力所及。一个人从他能用自己的双眼观察这个世界起,从能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这个社会始,社会就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然而,人在小的时候,因为活动范围的相对狭小,不是家就是学校,想来,社会的影响应该相对小些。而长大后,虽说抬腿动脚便无时不在社会这方大舞台间上上下下,来来去去,但因之长大了,对一些事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判别能力,社会的影响还是因人而异。
我今天着重要强调的,就是家庭的影响对于一个人一生的不可低估的作用。谁都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个老师的称职与否会对孩子以后品行的形成起根深蒂固的作用。由此想到我儿子,上一年级时他就把“湖”的“月”字边写成“攵”边,记不清我帮他纠正过多少次,但儿子最初的记忆是“攵”边,习惯使然,就是改不了。
如果孩子刚会说话,就天天听家长说“x你妈”,孩子能不会说?如果孩子刚刚懂点儿事,就天天看家长为了升官儿发财,不是流须拍马,就是请客送礼,孩子能学不会?如果孩子刚刚明白些事理,就天天看着不是爸爸泡小姐,就是妈妈和别的男人勾肩搭背,孩子能视而不见,看而不会?别在孩子走下坡路时,不是怪路滑,就是怪别人推了一把,要想想,是不是身为家长的你本就没有上坡?
别总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是凤,是龙,是不是你自己本身就是一条虫;别总教训自己的孩子缺点太多,是不是你本身毛病比孩子还多;别总嫉妒人家生儿是孝子,生女是“小棉袄儿”,是不是你自己本身就是逆子,不孝女。如果我们不能成为孩子的好榜样,但我们切不要成为孩子的坏典型。哪怕你一生平平常常,不能为孩子的成长点一盏灯,但只要你没把孩子带入黑灯影,让孩子自己摸索着前行,也许柳暗后就是花明。
别以后教育孩子仅仅是学校老师的事,熟不知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终不如家长耳濡目染的言传身教。学校教育,尤其是对高一年级的学生,有时就像是矫正小树,如果已经长歪,便很难矫正。要想让自己的孩子长成笔直的大树,作为家长,在为孩子营造第一个环境时,就得考虑营养、光照、水分,使其长出一个好兆头,才会在学校的再扶植中日趋挺拔,更会在日后的社会环境中经风雨,搏击人生!
-全文完-
▷ 进入暖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