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初探
——初一语文试卷分析与教学设想
命题原则
2005年期末初一语文试题(试卷)紧扣新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2004年普通中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命题,顺应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潮流和新课程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有创新和发展。从全卷看,命题在“强化思维,注重运用”上体现了鲜明的特点。试卷从总体上看,知识覆盖面大,难易适中,既符合对初一语文学科教与学的进一步感悟与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有助于发挥期末考试对学生语文素质的检测功能,对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试卷结构、试题特点、试卷分析及反思
一、试卷结构
2005年期末初一语文试题(试卷)由三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为积累及运用,第二部分为阅读,第三部分为作文,试卷满分为120分。
1·积累及运用(共5小题,计24分)
第1题为给拼音写汉字,第2题为课内名句默写和名著阅读填空,第3题为片断仿写,第4题为仿写造句,第5题为改错。
2·阅读部分(共19小题,计46分)
分为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两部分。现代文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各一篇,文言文阅读为一篇课内阅读。三个阅读题均为主观性试题,分值分别为18分、15分、13分。
3·写作部分(50分)
命题作文《我和我的同桌》。
二、试题特点:
2005年期末初一语文试题总体结构,题量比2004年期末试题略多,试卷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本,突出语文的学科特点,注重对学生语文素质和实际的语文能力的考查,同时在试题中为学生留出发挥个性的空间,倡导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美中不足的是,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有些阅读题目偏深偏难。另外,90分钟完成这份试卷,题量过重。
1·积累与运用试题特点:
这部分内容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和陕西省语文《中考说明》,重点考察了识字量、汉字书写、课内名家名篇的背诵与默写、中外名著阅读、即兴仿写、模仿造句和修改病句等。这部分除了1、2题强调知识的积累外,大部分针对基础知识的动态考查,突出语文学科的应用性。例如第2题中的课外阅读填空,要求写出书名、人物及人物状况,第3题按照提示要求写一段话,第4题仿照例句造句,第5题根据提示修改病句。
2·阅读部分试题特点:
课内现代文阅读为莫怀成《散步》中片断,共8道题。所选文段是学生熟悉地生活素材,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6、7、9、11、13题浅显易答,8、10、12题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深度,需要学生紧扣中心,领悟作者感情,理解关键词语含义,语言简洁准确地回答,否则容易丢分。
课外现代文阅读题目为《平分生命》,共5道题,满分15分。所选文章故事情节曲折,涉及医学知识,除14题考查学生错别字识别及改正能力外,15到18题,考查学生理解、感悟、分析、综合、想象、写作等方面能力,对初一学生难度挺大的。
课内文言文阅读为刘义庆《世说新语•咏雪》中一段,共6道题。其中19题考查学生对文段背诵默写,第20、22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第21、23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第24题为能力迁移题,让学生根据文中对雪的描写来创作,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和语言积累。
总之,阅读部分考查学生的知识范围较广,如果课外阅读量不足,感悟能力不强,阅读题绝对失分惨重。
3·作文的特点:
这次写作题是命题作文《我和我的同桌》。七年的学校生活,每个学生和同桌之间值得怀念的事情很多,加之试题提示明确,所以每个学生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理可说。写人为主或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对七年级学生不成问题。这样的题材和形式,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和倾吐心声的较大空间。
三、试卷分析及反思
综观学生答卷,效果较好。70%的学生成绩达到90分以上,较上年度有大幅度提高。本次考试,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使他们对未来更充满坚定信念。成绩是主要的,问题也还存在,尤其是看到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答卷情况令人担忧。
1、语文基础偏差。根据拼音写汉字,学习中等偏下的学生错误及空白的很多,尽管这些都是课本规定的生词。少一半学生不能正楷、美观地书写方块汉字。名句填空,均为课内的篇目,竟然错别字比比皆是,更有不知应填何句之学生。文学名著检测题,张冠李戴,不解题意胡来作答的更是令人啼笑皆非。如“《朝花夕拾》——鲁迅——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和批判”,“《繁星春水》——冰心——冰心,原名谢婉莹,四川乐山人,著名诗人作家”“《论语》——孔子——言行端庄,举止典雅”等等。小小的作文仿写练习和根据提示仿句,语言流畅、表意明确、文采优美的愈是凤毛麟角。
2、阅读理解不到位。课内阅读《散步》,题目稍有难度,接近满分的答案极少。课外阅读《平分生命》,对文章整体感悟肤浅,不明主旨,所以大多所答非所问。古文阅读《咏雪》,不少学生没有完整填出原文语句,当然无法进行后面问题作答了。另外,因学生生活积累贫乏,也弄出许多笑话。如文言文阅读21题“文中‘兄子胡儿’和‘兄女’与谢太傅是什么关系?”学习本文时有的老师没有强调这中间较复杂的人物关系,学生错误很多:有答“亲戚关系”的,有答“‘兄子胡儿’是‘谢太傅’的儿子,‘兄女’是谢太傅的女儿”等等。第23题“‘公大笑乐’说说‘公’为何‘大笑乐’?这是一个开放性试题,根据文意答下列三种的任何一种都对,即a·对两人的比喻满意而笑,b·因兄女的比喻更妙而乐,c·因“撒盐空中”而“笑”,因“柳絮因风起”而“乐”。但有些学生对文意理解不到位,答案难免幼稚。有的学生答“兄子和兄女的话把大家逗笑了”,有的学生答“笑可以体现文章的主题”等。
3、作文优秀作品极少。本题目学生都有材料可写,也能按照要求字数详细叙述。但是材料大多落于俗套,叙述罗嗦,像记流水帐,语言平淡无奇。层次不清,详略不当,主题不明的也不在少数。可以看出学生课外阅读极少,生活的积淀薄弱,理解感悟能力欠缺,不懂作文技巧,优美的语言积累不够。
教学设想
一、扎扎实实夯实基础
1、加强语文课堂上的识字教学,强化写字训练。
语文课标在第四学段要求学生认识3000——3500常用汉字,写字要求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揩字,提高书写的速度,并要求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个内容首先要有足够重视,认真扎实地对学生进行认字和写字教学。对每篇课文中地生字、生词,通过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及课后复习,不仅让学生会读、能写、理解,而且达到会用词写话的水平。对于比较难写和结构特殊的生字,利用黑板教会学生书写的间架结构及笔顺,要求学生做到一丝不苟。为了加强生字、生词的记忆,可以在学习三篇课文或一个单元后进行生字和生词的小测验。为了提高书写兴趣,还可以在校内、班内、组内开展钢笔字书写比赛或作业展览,使学生书写逐渐规范化、美观化。
2、名著知识考试应受到重视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一直不被语文老师和学生重视。中考是一个很好的指挥棒,名著知识的考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的语文水平全面的提高。据了解,初一大多数学生购买了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指导鼓励学生阅读名著,并教会他们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
3.重视口语交际的纽带作用
口语交际是联结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实践活动的纽带,是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纽带,是联结师生情感、生生友谊的纽带,是联结语言积累和人文素养积累、语文活动计划与实施过程的纽带。
我们必须明白,大量写作技巧的使用都需要学生在自己的脑海里构建,我们何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再相互讨论?这个讨论的过程原本也是一个口语交际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写作要求下,在阅读了类文并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后,在学生独立构思之后,专门安排时间讨论如何进行整体构思、如何使用写作技巧。
我们知道,学生的语言积累需要交流。特别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所作的积累,我们可以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交流时,让学生交代自己积累这些语言的价值所在:使学生保持积累的积极性,拓宽每个学生课外阅读的视野,是一个潜移默化的人文素养积累的过程。
4、强化语文实践活动的整合功能
语文实践活动是一个全面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多功能整合体。首先,我们相信学生有能力做好我们精心设计的活动,这样才能放开手让学生去做。其次,我们要注意引导,以课内引导课外,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并引导活动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在引导时,我们还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第三,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和鼓励学生在大范围下自主选题、自由设计活动方案、自主选择活动成果的汇报形式。
二、大胆尝试个性阅读、整体感悟教学法
阅读本应是人生得意之事。高尔基形容自己对书本的喜爱“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的确,没有一个学生不喜爱阅读,但有很多学生不爱上语文课,这对于每位热爱阅读的语文教师来说无疑是个悲哀。
个性化的阅读,是阅读主体与阅读材料的和谐自由的统一。
从阅读主体来说,他每时每刻对自然和社会的感受都在变化着(在某一时段或某一层面上是相对固定的),或因自己的需求(知识或情感)而变化着、重复着、深化着、提高着,而且每位主体的感受和别人都是有差别的。当眼前的阅读材料能触动他自己的某种感受时,就能调动他的兴趣;当他此时需要某种信息时,他对这种刺激特别敏感。每一次阅读都不一样,每一次阅读都有新感悟,目的不同,重点不同,阅读的方式、对材料的解读必然不同,所感所悟也不会一样。
从阅读材料来说,它所表达的是个性的情感思想,所采用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也都是这种个性表达的材料和手段。当阅读主体的个性与作品全部或部分相契合时,个性与个性的碰撞就会闪烁出耀眼的智慧火花。
所以从自由的个性阅读出发,阅读教学应鼓励学生在元认知的基础上建构有个性特征的理解和感悟。
感悟是个性阅读的灵魂。感悟是由文字所指到能指的升华,是表层意义到深层内涵的认识深化,是读者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的对作品的感受和领悟、扩展和想象、提高与创新。感悟的两个层面为:对作品内涵、技法、艺术境界的正确理解;对作品的再创作和提高。感悟的内容:意义、技巧以及意义与技巧的有机统一。感悟的方式:局部——整体,整体——局部,整体——局部——整体,以及相应的思维方式。感悟应达到的目的:既能正确感受各部分的意义联系,又能悟到语言、表达方式等的效果,最终能从整体上把握文与质的和谐统一。例如透过《背影》的文字表象,人们可以感受到朱自清家境的窘困,悟到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同样也能够感悟到是真实的背景介绍、细致的情节安排才收到了真情流露、感人至深的效果。还会使不同的读者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加深对家庭亲情的理解,充满对人生的关爱,这样就拓展了作品的意境,升华了主题。
个性阅读、整体感悟也就是引导学生遵循基本的阅读方法,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感悟有深浅和多寡的自由,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思维的主动性。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实现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三位一体的阅读功能。
有的学生习惯整体感受,有的学生善于细部推敲,有的能管中窥豹,有的能由浅入深,有的会边读边思,有的喜欢掩卷遐思……教师的任务就是能根据阅读材料的性质和阅读主体的情趣、心理创造机会和气氛,提供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把自己的最先的感知、最深的感受表达出来,让他们享受到表达的快感-——成功的幸福,一吐为快的轻松,挑战和被挑战的紧张兴奋。
教师在整体感悟指导中的另一项工作,是引导或帮助学生整理零散知识,将各种感知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亲历信息破解的流程,让学生能惊奇地发现自己的才华。从而促使学生学会阅读,主动阅读,达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境界。
个性阅读、整体感悟教学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只强调基本阅读方法的自由选择和灵活多变的指导方法。在具体的课堂操作过程中,可以采用“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互动感悟——局部突破——学练语言”的策略步骤。其基本形式如下:
a、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b、互动感悟:把阅读所得以及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在课前或课始向大家宣示,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的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要能通过复读印证别人的见解,完善自己的认识,或提出更新更深的感悟。
c、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的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可以抓住时机,灵活采用多种方法。这既是阅读技巧的指导,也是阅读能力的练兵。
d、学练语言:教师可以在学生谈感受当中随时抓住机会或集中在局部突破里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词句、精美的细节,进行联想和想象,并用文中的技巧当堂作文或说话,以提高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几点说明:
1.强调个性自由,意在突破群体培养的模式,倡导自主阅读,发展个性。在个性化的阅读中使注意的中心由作者作品转移到自己身上,超越文本,建构新意,培养思维,激发创造力;在个性化的阅读当中,获得由个性化到社会化的经验技能;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冲撞、融会与发展,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
2.强调整体感悟,既强调了“整体观照——系统解构——整体综合”的阅读方法和过程,不破坏选文的整体性,也反映了人们整体——局部——整体、概括——分析——综合、模糊——清晰的认识规律。
3.强调互动感悟,就是要在师生的互动中,面向全体保证个性阅读发现和创建的思维的流程正常进行,这是局部感悟上升到整体顿悟的必要措施。
总结:个性阅读、整体感悟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的突破,它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增强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人文性的可操作性很强的方法,是主动迎接新世纪,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充满个性关爱的教学方法。
三、让学生作文从此不再难
对于学生来说,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一方面要不断阅读,积累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丰富头脑;另一方面还需要多观察,多思考,勤练笔。除此之外,恐怕找不到什么终南捷径。怎样才能让学生做到以上这些呢?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1、开展辩论。通过辩论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还能促使他们去积极查阅资料,灵活组织语言,培养阅读兴趣。如教学《羚羊木雕》,学生对“我”把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万芳与“我”的父母让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的做法认识不一,到底谁对谁非。可将双方组织起来,展开辩论,让他们各自陈说理由。
2、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教材中的有些篇目如《晏子故事两篇》、《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等,情节曲折,人物众多,个性鲜明,特别是人物对话较多。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充分阅读、理解课文,将课文改为剧本,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学生既做演员,又做观众;既做表演者,又做评论家。这样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阅读兴趣,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写作、表演能力。
3、开设文学欣赏课。没有一位文学家的成功不是得益于大量课外阅读。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及文学欣赏水平,光靠语文课本是绝对不够的。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广泛涉猎各类文学作品,吸取更多的营养,增加知识积累。朱自清的散文《匆匆》,鲁迅的《朝花夕拾》,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等都成了初中学生的赏析对象。我们常说: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教师不但要有一桶水,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已去找水的能力。宋代理学家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还得自己去寻觅。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学生阅读量大了,知识积累多了,阅读兴趣就会越来越高,“找水”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进而使阅读写作渐入佳境,最终达到“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境界。
(二)、运用“说、写、评、发”的作文训练模式,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先给学生作文要求或写作情景,再请几位同学上台进行三分钟口头作文(说),接下来就一气呵成,形成文字(写)。如学习了《伤仲永》《孙权劝学》两文后,可以启发学生将两个故事对比,并根据故事情节发挥想象,口头作一篇作文。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上台陈述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仲永勤奋学习考上状元,有的说吕蒙如何劝导仲永勤学苦练,他们成了忘年交等。最后让他们把自己的观点、想象,也可以揉合进其他人的联想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
做完后全班交换评改(评),让他们对文章的错别字、病句、优美语句、篇章结构及主题思想等诸方面作总体评价。然后交回来,教师总览,再由几个同学对本次作文进行综合分析。同学们的批改各有特色,不少同学的评语几乎比作文原文的篇幅还要长,可称得上精美的赏析文章。
培养写作兴趣还有很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发表(发)。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每周二下午第三节我们专门开设一节语文活动课。每次活动课,学生可以把自己认为好的作文或周记在讲台上朗读。并由大家推荐出优秀之作,送交学校文学社,在校刊上发表。总之,“说、写、评、发”作文模式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有同学在周记中写到:“以前我最害怕写作文,老觉得无话可说,总喜欢背几篇作文书上的所谓“佳作”敷衍了事。现在我觉得写作是一种乐趣,心里总有许多话,必须要把它表达出来,心情才舒畅。我想说:作文从此不再难!”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的基础。”新课程在每个学段中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来界定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我们只要有条不紊地围绕以上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就可以简化头绪,紧跟“目标”,服务学生。
-全文完-
▷ 进入草木女士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