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商鞅变法——中国历史最精彩的政治奇迹
纪元前四世纪,秦孝公嬴渠梁登上了秦王国王位,任用法家巨子公孙鞅,在渭河流域展开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变法运动——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成功变法。
嬴渠梁从先辈手中继承下来的是一个前景绝望的王国。此时的秦王国和嬴任好时期的秦王国不同,国力已从三百年前的一等强国堕落为三流末国;虽然勉强跻身为“战国七雄”,但无疑是七雄中国力和文化最为落后的国家。秦王国在嬴任好之后的堕落是由下述三个因素促成的:
一是嬴任好的平庸子孙把百里孟明和“车家三良”为其英雄老爹殉葬,把秦王国的人才剪除罄尽;同样也是因为这个野蛮习俗的缘故,使中国的人才不敢再西入函谷关为秦效力。秦王国本土教育落后,缺乏造就人才的土壤,尤其是难以产生强国兴邦的“大才”。所以嬴任好以后的秦王国几乎没有什么象样的人才。没有人才的国家就象在黑夜里走路,一路跌跌撞撞直到碰得头破血流,最后跌在阴沟里摔死。
二是与嬴任好同时期的晋王国国君姬重耳仍一代枭雄。晋王国在他的治理下成为当时已知世界的超级强国。姬重耳在位时网罗了一大批英才俊杰,这些人才使晋王国的霸业能够持续下去,没有因为姬重耳的去世中途夭折,而是断断续续地维持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一个半世纪的时间是漫长的,秦王国的东进之路被一个力量远比他强大的国家有效地阻断达几百年之久,国民的进取心也因此日益没落。
三是晋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后,秦王国并没有从对方的分裂中占到任何便宜,相反遇上了更大的恶运。三晋之一的魏王国第一任国王魏斯是一个可以和齐桓公姜小白媲美的英雄人物。他任用三位法家英雄李悝、吴起和西门豹治理他的国家,魏王国在他手中加倍地强大,成为当时世界的头号强国。邻国的强大是敌国的灾祸,秦王国可就因此倒大霉了。吴起镇守西河时,一举夺取了当年嬴任好千辛万苦得来的“河西五城”,并继续一片片地蚕食秦王国的北部疆土,象秦山压顶一样压在秦人的头上。吴起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一代军神,嬴渠梁的先辈曾想过把都城西迁以避其锋。如果再多给吴起十年的时间,秦王国就会被他一块块地吞食掉。上帝在关键时刻帮了秦王国一把,魏斯过早地死去,继任魏王没有魏斯那样的胸怀和智慧,不再重用吴起,使秦王国摆脱了被吞食的噩梦。但魏王国的压力并没有因此消除,只不过暂时减轻一点,让秦人喘口气罢了。如果秦王国这段时间内不能死中求生,被对方并吞是迟早的事。
这里有必要插上一段魏文侯魏斯虚心下士的故事:
魏斯从大臣魏成口中得知西河有一位名段干木的隐士是个经世之才,就亲自驾车去拜见他。段干木从门缝里看到国王驾到,就从后院翻墙躲开了。魏斯便在西河住下来,每天都去段干木的门口求见。每次都恭恭敬敬地站在车旁等候主人开门。这样重复了一个月,终于把段干木感动了,只好出门相见,并和魏斯一道回朝作官。段干没究竟有没有经世之才值不值得魏斯如此重视并不重要,关键是魏斯爱才如命的好名声自此传遍天下,四方的人才因此纷纷往魏国跑,李悝、吴起、西门豹就是慕名前来的。
一个尊贵的国王能够在对方有意回避的情况下连续去拜见一个小人物达一个月之久,史书津津乐道的刘备三顾茅庐的佳话只能算小儿科了。难怪魏斯能够在短期内使一个小国变成超级强国。
…………
嬴渠梁坐上王位后,蓦然发现自己是坐在火山口上,魏王国的大刀已经架上了秦王国的脖子,形势比他的先祖嬴任好初即位时的情况还要糟。
嬴渠梁和先祖嬴任好一样是个英雄人物,对他的国家有着强烈的责任心,自然不能容忍秦王国四面的“楚歌”继续唱下去,他要继承先祖嬴任好的事业,把秦王国从困境中拯救出来,象先祖那样威震诸侯,称霸中原。
嬴渠梁明白:人才决定国家的命运,秦王国要想由弱转强就必须重用人才。本国没有象样的人才,那就设法从外国引进,如果能从东边的宿敌魏王国那里挖人才就更好,在强大自己的同时又可削弱对方。
嬴渠梁比他的先祖嬴任好要高明一些,他没有坐在家里等待从东边主动找上门的人才,那种概率太微小了,且等待的时间也很漫长。秦王国的自强事业则是分妙必争,为此得主动去文明的中国招揽人才。
嬴渠梁即位的明年,东方各国的通都大市到处都能看到秦王国使臣张贴的招贤傍文:
“各国的能人贤士,不问出身贵贱,有能出奇计使秦国富强者,寡人将授以大官,列土分封,决不食言。”
招贤傍文在魏国张贴后,惊动了一位郁郁不得志的英雄人物,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公孙鞅!
公孙鞅是卫国人,身怀富国强兵的奇术,从小就立志要干一番传之后世的大事业。因为卫国太小不能展其才学,公孙鞅很早就去魏国,在宰相公叔痤府中做事。公叔痤知道他有经国之才,但不知何故一直没把他引荐给魏王,兴许是怕公孙鞅超过自己或是想利用他的智慧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吧。一直等到公叔痤身患重病,弥留之际才对前来探望他的惠王说公孙鞅是个大才,请把魏国的国政交给他;如果不重用他最好把他杀掉,免得为敌国所用给魏王国带来灾祸。魏惠王那时以为宰相病糊涂了,对他的临终之言大大地不以为然,既没重用公孙鞅也没拿他的脑袋开玩笑。公孙鞅在魏国感到前途绝望,就揣着复杂的心情西入函谷关,来到了秦王国的首都栎阳(陕西临潼)。嬴渠梁用隆重的礼节欢迎了这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虚心向他请教富国强兵之术。
公孙鞅和嬴渠梁谈了三次。第一次公孙鞅以“帝道”说孝公:劝嬴渠梁象黄帝、尧、舜一样勤政爱民。嬴渠梁听后大失所望,认为那是老生常谈,先前这样的话已把他的耳根子磨出茧子了,对国家没一点实用价值,没听几句就昏昏欲睡,一小时不到就鼾声大作。第二次公孙鞅以“王道”进言:劝孝公象商汤、周武王一样应天顺人,惩恶扬善;嬴渠梁认为此法需时较长,缓不济急,秦王国现在已病入膏盲,没有时间慢慢折腾。当嬴渠梁快要对公孙鞅绝望,感叹自己徒有鸿雁冲天大志;而无羽翼之资时,公孙鞅第三次晋见孝公,进“霸道”之术,把胸中的才学和盘托出。嬴渠梁大喜过望,一连三次把座位移近对方。两人一连谈了三天三夜,孝公竟然一点睡意也没有。
公孙鞅说:“成大事者不谋于众,真理最初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个有真知灼见的人,必被世人排斥。平民百姓贪图眼前的安逸,不顾百世之利,不可虑始,只可乐成。不可跟愚昧的人讨论进取开创,只可使他们看到丰富的收获。”
“统治者要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就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对一项新政有怀疑绝对不能成功。一项起死回生的政策没有几个人能够理解,执行起来必然要听到许多相反的意见;再说新政产生效益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没产生效益之前民众的怀疑是在所难免的,如果这时出现意想不到的天灾更容易引起人们对新政的误解。如果统治者没有坚定的信念,在执行新政过程中发生动摇,所有的辛劳就会半途而毁,一切又会恢复原样,甚至比原样更糟。”
嬴渠梁拥有超人的智慧,对公孙鞅的见解心领神会。他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宰相),决定把秦王国的国政交给这个没有任何资历的年轻人,让他全权负责秦王国的“变法运动”。
公孙鞅的变法涉及下面几个主要方面:
1、取消贵族特权,限制特权阶层的利益。特权阶层的利益多半是伤害国家的,国家要想强大就必须把特权阶层的利益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
2、对敌作战为一等功勋,士兵每杀一个敌人就可进爵一级,贵族没有功勋就没有爵位。此举大大提高了秦王国军队的战斗力,士兵在战场上人自为战,为了杀敌立功不顾生死地努力向前。
3、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发展农业经济,确保军粮的供应。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商业主要限于奢侈品的贸易,物资流通的作用很有限,限制商业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4、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建立直属于中央的社会基层组织,使国家能在短时间内调动全国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战争和从事重点工程建设。
5、消除愚昧落后的习俗,革新生活方式,对社会进行深层的文化改革。
…………
新法颁布后,秦王国朝野舆论哗然,几乎所有的人都跳出来反对新法。特权阶层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平民百姓的生活方式受到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所有这些是逆民情而行,反对的声浪也就因此一浪高过一浪……
在举国上下反对的声浪中,嬴渠梁坚决地站在公孙鞅这一边,用严刑俊法惩治那些反对新法的人,尊贵的太子也在惩罚之列,太子的两个老师被割掉鼻子。
十年后,公孙鞅的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秦王国的实力比十年前强大了十倍。纪元前三百四十年,公孙鞅率领用新法训练成的秦兵团向当时的超级强国魏王国发动复仇战争,一举攻取了“河西五城”。吴起辛苦开辟的河西疆土全部丧失,秦王国的东部疆土推进到了黄河边,对魏王国的首都安邑虎视眈眈。这次轮到魏王国迁都了,并且一口气迁到东方一千公里的大梁。
秦王国在公孙鞅的治理下,从一个侏儒一夜间变成巨人,对东方诸国占有压倒优势,并构成持续不断的压力。
公孙鞅改变了秦王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待续)
-全文完-
▷ 进入熊飞骏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