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我想,能够悲伤也是一种权利。”——章诒和
知道《往事并不如烟》这本书,缘自一个网友。他推荐我有空去看一看,看的理由是让我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贵族。这句话倒真打动了我。于是,我满城搜书,未果。预购又石沉大海,托朋友购买亦杳无音讯。懒惰的我从此断了寻书的念头。不就一本回忆录,看与不看应谈不上什么损失。过了一段时日,我竟鬼使神差地从一个朋友手中抢来了这本书。书的封面设计、纸张、排版甚合我意,欣然阅之。统共读了三遍,掩卷长叹,心底涌上无法言说的悲哀,欲语不能,总有挥之不去的情结逼迫着我。
《往事并不如烟》,作者章诒和,“中国头号大右派”章伯钧的女儿。此书通过她个人冷静的回忆片断、真诚细致的笔触、厚重克制的文字,呈现历史的真实、政治的无情、人生的变幻无常。或许,真正逼迫我的是字里行间颤抖的心、婆挲的泪、彻骨的寒……
政治、历史于我是顶乏味的东西,历不涉足。此书虽通读三遍,但书中所涉关于政治及名人简历部份,均一带而过,有的甚至根本不曾看上一眼。当下,我却动了写读后感的念头,令自已感到讶异。
“曾经,最珍贵和最难得的个人活动,便是回忆,因为它是比日记或书信更加稳妥的保存社会真实的办法。”。回忆,依附于某一个体的对往事片断的间或性的再现,是用文字亦无法完全表述的人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寂静的夜里凌乱模糊的影,是眼底涌上的永无止歇的泪,是嘴角不经意挂上的一抹微笑,是来自心底的震颤或悲哀,是专属于自己任谁也夺不走的权利,不关贵贱,不分贫富,没有性别,只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或浓或淡,或如轻烟,或并不如烟。藏在历史深处的记忆,纵为片断,然,那些深藏于记忆中渐行渐远的模糊的往事,却总能在心中沉淀、缠绕,时时熏烤、触痛伤者的灵魂。我于我的泪眼中分明看到了章诒和隐藏在文字间颤抖的心、不屈的灵魂。我看到的也只是通过文字载体所表述的些许片断的表象,而深藏于文字背后的记忆,在无数的黑夜,该是如何缠绕、熏烤、触痛作者的灵魂?!
回忆的主体是人,所以回忆难免会带上个人的情感倾向。人有一种本能,本能地记忆对自已有利的片断,让自已感动的曾经,不经意地放大苦痛与憎恨,从而为回忆烙下深深的个人印记。我若试图从一本回忆录中深究历史的是非功过,过于轻率。人生无常,政治无情,历史冷酷,故事中的人最有发言权,同时他或她因始终不易摆脱角色,于克制的文字中多少存在些许的情感上的偏袒或批驳。我不能怀疑章诒和于泪眼中写下的真情,我亦不能对她笔下那段历史的对错下定论。历史的功过,须经过时间的沉淀,任后人评说,任历史为历史定论。个人的悲伤,在历史长河中,只是苍海一粟,无足重轻。然,历史的悲伤,扭曲了人性,吞噬了无数活生生的人!保留悲伤的权利,或许也是活下去的一个理由。所以,任何人都可以选择并保留悲伤的权利,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渲泻静夜中恣意的情、无边的思、永远的痛。
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在永无止歇地扮演着自已的角色。角色的定位,关乎命运,离不开环境。遭遇文革,是章诒和个人无法逆转的命运。大环境的改变,让她一夜之间,从一个高干子女沦为阶下囚,从天堂坠入地狱。物质上的损失带给人身体上的疼痛,精神上的失重带给人的伤痛却是永远的折磨。能够于文字中冷静地回忆那份伤痛,梳理那些悲伤,需要勇气,也是作者的权利。或许这才是作者事隔多年后,以这样的形式告慰父母在天之灵的原意吧。“子非鱼,安知鱼所乐?”,“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所乐?”,好与坏,对与错,不敢妄下定论。书看了三遍,有所悟亦无所谓悟。
文字,一方面是写给自己看的,更多的写给别人看的。于是,独白、低语、轻诉都将变成一种不自觉的表演,也可说是一种卖弄。刻意追求真实的文字,其本身就可能是一种杂着虚假的卖弄。依着个人的情感一路写下去,离真实的距离会有多远?有几人能掌控?读者又从何推断?阅读就一定要分出个对错吗?我不认同。阅读本身不仅是吸收、接受,同时也是投入与创造。读者的气质、性情、阅历都将会影响其对作品的解读。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欣赏爱默生的创造性阅读——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曾与朋友讨论这本书,将未成形的文章片断发给朋友指正,引来一场争辨,正方反方谁也不能说服谁。朋友认为此书“怨叙多于反思,恩怨多于内省”,认为我对这段历史背景方面的缺憾,使我写出的感受,难以达到思想的高度。闻言,稿倒是停笔了,然我对友人观点并不完全赞同。我原本就不想站在某个高度去妄谈历史与政治(也没有这个水平),我只想依着平常人的眼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这些曾经的风云人物,我只想了解他们人性中的真善美,了解他们做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了解我所喜欢他们的某一个侧影。品书而非解书,享受文字带给自己的感动的同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心。诚如赠书朋友所言,能把一本关于历史的回忆录翻读成情感日记的,怕也只此我一人。细味,忍不住笑了。
我原本是计划分二个部份来写读后感的,一是如烟飘逝女儿情,二为仰天长啸男儿志。写了数稿,均未成形,最终放弃。也许,过于执著于某种形式上的表述,过于依重文字的倾诉,已让我迷失了阅读本身的快乐。喜欢章怡和的文笔,喜欢她笔下某些人的某个侧影,由此而得到欢欣、感动,由此而遭遇悲伤、苦楚,足矣。有取舍的阅读,不失为一种明智,适时的放弃,应是理智了。
书一直静静地摆在枕边,偶翻之,一声轻叹从心底滑落。从此明白,活着总会有悲伤,然,能够悲伤也是一种权利!
-全文完-
▷ 进入碧菡居士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