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北京印象郎彪

发表于-2006年05月15日 中午12:01评论-1条

北京印象

郎彪

时令既是春天,北京街头早已绽出一蔟蔟新绿,钢筋混凝土间一茬茬桃花李花热闹的开着。只是风依然大,虽是丽日晴空,仍遭受一丝丝寒意的侵袭。

这是二00五年的春天,一个来自贵州高原的土家汉子以初出山门的眼光打量这座熟悉而陌生的城市。经过二十九小时的列车颠簸终于到了北京西站,作为全国最大的列车站空旷而不拥挤,色调素净而不张扬,既有古典造型也有欧式风味,是中西合璧的典范。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走出站来,总是找不到自己要乘的372路公交车,弥留之际一打听才知道南辕北辙了,原来北京西站分几个广场,我从北广场出来,而乘372路车应该从南广场出去。又进站台,寻找出路,花费了二十来分钟从南广场出来。乘坐公交车赶到北京商务会馆的时候,接到同行老乡打来的电话——原来我们在同一车厢,皆因我上车一直关机,而且从未和他们见过面,故没能和他们一起下车,多了点旅途的劳累。

就站在商务会馆前方二十余米的一块空地上,这里松柏苍翠,碧绿的草、盛开的花,又紧贴一条潺潺流淌的护城河,和京城其它地方相比,显得有些幽静。但中间有两条公路,用以缓解交通拥挤的状况。商务会馆就在前面,而中间并列三条全封闭公路,只能望“楼”兴叹。忽见一长者刚舞完剑,便去寻路,老者很是热心,带着我穿过一条隧洞即到达目的地,来不及说声谢谢,老者转身离去,似乎这是应该做的,于是对北京人油然而生几分敬意。

匆忙吃过午餐,在一老乡带领下我们乘了辆奔驰车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广场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正前方的天安门城楼庄严肃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而列,仰视它们的高度忽然有一种历史的洪音穿越浩淼时空,澎湃我的情愫。瞻仰了纪念碑、毛主[xi]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后我们走进了故宫。

一块块被打磨发亮的方砖,一砌砌朱红的城墙,一个个精雕细刻的石器,一扇扇斑驳的拱门赋予这座皇城生动的内容。我仿佛觉得它们就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记载着哪些皇帝的显赫战功,哪些格格的悄然落泪,哪些文武官员的峥嵘对峙。时间早已带走了那些帝王将相,嫔妃佳丽,紫禁城呈现出一种孤寂和苍凉。

明成祖(朱棣)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迁都北京。朱棣能征善战,让元朝残余势力退至漠北,长江岸边的金陵离重要的北部边陲过于遥远。天子居北,正是居重御轻,可以加强北部边防。朱棣公元1402年继承皇位,1406年即着手修建这座宫殿。也许他原初的想法是显显气派,以昭示一种权威。据史书载,这座皇宫役使10万最优秀的工匠和100万普通劳工,历时15年。此后,几次重建或扩建,建成包括宫殿在内的786种建筑。皇宫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某种象征意义,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粹。“紫禁城”这个名字就与中国古代哲学和历史学有关。古人讲“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因此故宫结构规模仿传说中的“天宫”构造;紫桓星正处中央,是所有星宿的中心,意为皇帝也是人间“正中”;“禁”则是皇帝所居尊严无比,严禁侵扰。

如果从朱棣到傅仪算起,紫禁城先后居住过24位皇帝。

走过一个个宫殿,穿过一条条廊道,我似乎走进一段幽深的历史胡同……

培训两日后,有朋友提议到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看看,恰有一侄女在中国政法大学念书,都在海淀区,于是欣然前往。打的过去竟也花了近三个小时,此间感受到北京塞车现象。其时,天公也不作美,飘洒着丝丝小雨,漫步在清华园和燕园的林荫小道上,看着那些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感受那种严谨活泼的育人氛围,同行几人发出同样的感慨: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下一代能否走进这其中的一所高等学府吗?也许是南柯一梦,也许会意外的变成现实。在清华园遇到了铜仁茶店一个老乡,北京理工大学毕业,不愿意到北京以外的城市就业,在皇城打拼,在人民大学门口办了个书屋,日子倒还过得像模像样。皇城虽好,却非久留之地。松桃籍龙女士举了个实在例子,她在国家气象局工作,丈夫在北京气象台工作,工作六年了才勉强买了只有60平方的一套二手房,“不容易啊,竞争大,一年中不出一两项成果就有下课可能”她感慨道。

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北京不去长城,情理上说不过去。这一次,由中国水利报社组织集体全游,那天阳光朗照,清风徐徐,到了昌平却有丝丝寒意,上到长城冷得厉害。八达岭的春天似乎迟迟不肯来到,半山间还有一些未融化的积雪,视野所及除了城墙还是城墙,树木还没有发芽,缺乏一种绿意,这并不影响游人的雅兴,成千上万的人如蠕动的蚂蚁行进在这崇山峻岭间。一些老外挺着肚腹,站在高处,把手做成一个“v”字欢呼雀跃。“hello”用不太熟悉的英语与这些外国朋友打招呼。也许语言的共通与否无足重轻,共同升腾起的一种自豪感让我们忘记了国界。“我登上了长城”,这也许是每个人多年的夙愿,今天登上了,谁的内心不澎湃一种久违的情愫?!在八达岭长城的顶端我留影一张,拿着相机,挥动着旅行帽,把那分激动定格在方寸之间。

在北京我度过了快乐而充实的十天,我的身心接受了一次全新的洗礼,将成为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离京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列车徐徐启动,北京越来越远,不禁想起徐志摩离别康桥的情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郎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紫色菊点评:

相信每一个人去北京,都会对留下的印象颇深。从你的文中看,你还应该写出更深切一些的体验。

文章评论共[1]个
张贤春-评论

想去北京!at:2006年06月07日 下午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