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两个字的时候,我就已经茫然了。
曾经很仔细地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可最终我还是失败了。因为我无法给自己解释清楚,到底什么是目标。
如果从字面上理解,目,指的眼睛,在这里引伸为人的心思,标,是人们心源所指、最想到达的地方,在这里引伸为诸如理想与信念。于是答案就很明了了,所谓目标就是指你到底想完成什么,简单地说,想达到什么目的。
可定义解释得越清楚,自己反而更迷茫,更看不透彻。
因为从最终极的角度上讲,我们活着的目标是什么?我们为什么活着?究竟人的一生要有多少个目标?我们最想完成的目标又是什么?恐怕没人能从完整的意义上回答这样的反诘。
每个人都是哭喊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我们为什么要哭?是因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就已经明白,我们根本就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的完成自己、将自己的价值最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吗?
生命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就是死亡,难道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吗?生命是奔放的,总能找到出路,可这出路最终的结果就是死亡吗?生是可以选择的,可死亡最终还是无法抗拒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活着的最无可奈何的目标就是死亡?
如果说是因为死亡生命才能彰显出美丽与宝贵,那人人都可以万寿无疆之后呢?始皇帝的目标是统一六国,逐鹿中原,并且遣五百童生远赴蓬莱寻不死之术以求长生,假若他能够长生不老,假若他能够统一天下,统一整个世界,到时他的目标又会是什么?权力的极限最终还是权力,这又有何意义呢?而将这样的结果持续下去,如果人类的生命永远都没有尽头,而他,最终是否会厌烦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呢?
其实目标就是一个不能真正完成的过程,正如我们不能真正完美无暇而又精彩万分地完成我们的生命,最起码我们必须要度过一个不成熟的童年和一个等着死亡脚步一天天临近的晚年。没有完成目标是痛苦的,正如同我们最想做的一件事情没有做成,可最痛苦的一刻某种程度上来讲,也相当于完成了目标。
没有真正完成的目标,只在于目标完成了多少。
哲学的观点教会了我们什么是绝对,什么是相对。目标的完成的是相对的,目标没有完成也是绝对的。我们可以说一件事情我们办成了,这是以一个预定的标准尺度来衡量的,可我们也可以说这件事情没有完成,因为它不够绝对完美,没有达到更高的标准。当然,对事物挑剔和苛刻一些也许并不是什么坏事,会让我们不断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目标就是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满足程度。如果永不知足,那目标就永远都不会完结,永远都不会有真正达到的一天。简单的一句话,人贵知足,或可引伸开讲,知足长乐。
并不是想满足于现状,而是想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适当的放松自己,减轻对自己的压力,也许更有助于达到我们每个人想达到的目标,至少在心理上是这样。
生命是一个过程,而完成目标的每一步也是一个过程。诚然,对于未知的探索,每一个成功都是令人喜悦与欢欣鼓舞的,可我们最终一切全都知道以后,整个世界没有一丝秘密可言了,那我们快乐的源泉是否就会消失,我们是否就不会再快乐了?正如同每个人都成为先知先哲,每个人成为大圣贤良、一切事情都在我们的掌握之后,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什么我们自己都清楚,一切都失去了神秘感,这样会不会使得我们对一切都感到乏味和索然无趣呢?
由此,可以想像,完成目标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无外有两点,一是完成目标能有价值可言(估且从正面理解目标),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能使自己的心里感到满足与欣慰。当然,前提条件是有无数个目标等着我们去完成。
打一个最简单的比喻,一个孩子落水了,有人奋不而身地去救落水者,最后落水者得救了。这时,对于落水者而言这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因为他能够继续生存下去,而救人者会成为社会中的英雄。可英雄在没有救人成为英雄之前恐怕不会想这么多,他只是不想看到有人溺水而亡,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救人,而不能见死不救。结果这个目标达成了,而他的愿望也实现了,从心源来说,他是为满足于自己的愿望和负起一种社会责任感而去实现目标。
目标的起因就是这样简单。
所以,目标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即使再客观的事物只要是从人的角度出发这种主观性就不可避免,因为有意识的存在。正如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或者可称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既然是这样,对于目标,自己就有一个粗浅的理解,说它粗浅是因为这道理人人都懂,那就是目标的完成与否有时可以抛开客观因素,从过程及心理感受来评判,而不能简单地用失败或是成功来形容,一切,只在于过程及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结果”只是用来给别人看的,可不是自己。
有一位年长的朋友与我是忘年交,他可谓是功成名就,名利双收,可有一天酒酣耳热之时竟然拍着我的肩膀对我说,“我活了大半辈子反而越活越不明白,究竟我这是为了什么?!我到底做了些什么?!”
洪钟巨鼓!
人活于世,没有能够绝对完成的目标,一切都看心境,别让自己太累。
-全文完-
▷ 进入天下有喜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