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的最后一天,同学玲来看我,叽里呱啦地说了一通自己最近的郁闷心情: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时常会陷入困境,一个字也写不出来,那个焦虑与烦躁真不是假的,有时真想罢笔回家种地。论文初稿交给导师指导,德行高深的导师对自认为还有些创意的部分毫不吝啬地勾去,那个心痛而又无奈的感受哟,不是用语言能形容的。好不容易熬到论文送审,可以暂时轻松一下。于是眼巴巴地盼着“五一”的到来,可以与老公孩子一起出去玩玩,可老公却告知她要加班。那个郁闷哟,唉!终于等到老公有空了,相约到附近的一座幽雅的寺院去放松放松并顺便做做祷告,可一座寺庙还没来得及走完一半,老公的老师打来电话要见他。师命难违,老公接到电话,匆匆走了,留下她一个人在大街上,毒花花的太阳照在脸上,心理委屈却流不出泪来。也许有着相同的感触,玲的抱怨在她离开后很久,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散去。
其实,在这个喧嚣而浮躁的社会中,生活在红尘俗世中的每一个人,都常常会遇到一些烦心的事来打扰清净的心灵。这个时候的心,往往会因为太压抑而迷失自我:我们会变得爱唠叨发脾气,或很忧郁,或很烦躁,严重时甚至影响和伤害身边关心和爱护你的人。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形发生,我们真的需要常为自己的心灵打开一扇窗,让压抑的情绪有一个安全释放的出口。
玲把自己的郁闷通过倾诉这种方式得到了暂时的释放。然而,释放不良情绪的途径远远不止这一种,如果向人讨教,不同境遇下的人肯定会告诉你他们各自的有效方法。可这对于你来说,却不一定都能行得通。就以找人倾诉的方式来说吧,先不管找一个忠实可靠的、善于倾听的对象是如何的不容易,就是你自己愿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关于自己太多的事情,愿不愿意让自己不愉快的体验带给别人很多困扰,就是很难跨过的一道心理防线。何况,有时困扰自己的根本就是一些拿不上台面的事,说白了就是自己要无事找事,庸人自扰,如何向人诉说?至于其他的方式如逛街啊、做运动什么的,对于一个平时就不喜欢的人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痛苦。即便东施效颦地仿效了,心中的郁闷却不一定能驱除,有时相反地还会感觉到更严重。
事实上,郁闷的情绪反应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情感问题,它常常与人的欲望联系在一起。人的欲望往往铸就人的期望,也就是人们想要达到的要求。而这种基于欲望而产生的想要达到的要求,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可能无法如愿以偿。这样在人们心里想要的和实际能要的之间,就会出现一个差距。这个差距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人们情绪波动的力度。可以说,人的要求越多越高,压力就越高越大,情绪波动起伏的力度也就越强。所以,一个人要真正主宰自己的情绪,一劳永逸的做法就是熄灭自己的欲望,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非得要有很深的修为才能达到。而这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显然是有点强人所难。因此,寻求能使我们的心灵从燥郁不安回归恬淡宁静的途径才是上上之策。
使躁郁的心灵回归宁静,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静心,也就是独处。这种独处不是消极地封闭自己,而是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感受自己的心灵。记得在读一行大师的著作《活得安详》时,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死囚犯明天就要处刑了,为此,他非常躁动不安,有些歇斯底里。就在他无限绝望之中,突然抬头看到牢顶的一个小窗口,一屡阳光从窗口射进来。他慢慢安静下来,看着窗口外的蓝天白云,突然觉得世界是那么的美丽。他一直安静地欣赏着,感受着,直到非常安详地赴刑。活好当下,珍惜现在所有,是心灵保持宁静的明智选择。我们往往过多地顺着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了心灵的休憩,忽视了身边太多的美好,才变得浮躁,变得郁闷。经常找个地方让自己独处,让自己的心灵回归宁静,无疑是一种真的智慧。
独处的方式很多。有条件的可以在环境幽雅的大自然中选择,也可以在书房里。而不能有这种选择的,也可以给自己创造一个空间,如一张放着台灯和日记本的书桌,或者一张放下围帘的床,都可以成为你独处的环境。不论在哪里,独处都是自己心灵的净化和回归。感悟生命,活好当下,珍惜所有,是每个人不烦不躁、安康幸福的重要前提。真心祈愿每一个人都能摆脱郁闷的情绪而过得宁静安详,为此,仅以一位大师的诗,和大家共勉:春有百花冬有雪,夏有炎热秋有月。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
-全文完-
▷ 进入吹糠见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