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江南,多少人魂牵梦萦的地方。我是土生土长的江南水乡人,也是注定要在江南终老的了。可总觉得水乡已名不符实了!
又是春色嗾人狂的时候了,水乡古镇前那两座新建的巍然耸立的大牌坊和那只据说只落在风水宝地的神兽忙碌地迎来送往一拨又一拨游客。我是替那神兽不值的,本来好好地活在小镇人的心中,如今偏被堂尔皇之地请出来,强按在白石座基上,任凭风吹雨淋,迎接四海宾朋,还时不时地被人“非礼”,不知有无怨言?
小桥、流水、人家是水乡古镇的写照。纵横交错的水巷,依水而居的民宅,水多,桥多,水水相连,桥桥相望。那桥造型各异,古朴自然。经过多少年沧桑变迁,所存仅半,却尚有几十座之多。随着旅游业的开发,政府在原址又重修了几座,看着虽然精致,可必竟不同。看看那些尚存的长桥、短桥、平桥、拱桥,无不刻满历史的印记。那斑驳的石栏,破损却泛着光泽的石级,桥石上的青苔,石缝中生命力顽强的小草和枝干斜逸的小树,无不透着令人心折的神韵。这些有岂是人力可为的。
桥若有知,必然泣涕!只为桥下碧清的河水已成了臭水沟了,虽经多次化费巨资整治,也只是稍有改观,依然浑浊。倒是两岸人工种植的花树开得如火如荼,毫不介意这浑浊的河水是否能照见自己的倩影。可叹游人们也怡然自得地“轻舟迎上客,悠悠湖上来”或许他们以为水乡的水本来就是这样的吧。冤哉!
记得我们小时候,每逢集市,那狭长的水巷排满了从乡下来的船只,首尾相连,绵延不绝。俨然一副清明上河图。难得的是这么多的船决不会给水源造成污染,因为船是清一色的竹篙木浆。亦无塑料袋易拉罐之流,食品比较单调,无非是五香豆、杨梅干,支萝卜一类,都是纸包的。而人们口袋里少得可怜的钱也都要拈量着花的。小镇上的店铺那时也不多,大都是国营的,还有集体的。最难忘的是那几家小饭馆里一毛钱一碗的小馄饨,飘着淡淡的油花,点缀着几片青翠的香葱,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每次赶集最期待的就是它了。至今想起余香犹在!可惜现在看似一样的馄饨吃起来味怎么就不同了呢?不免笑自己必是跟朱洪武想珍珠翡翠白玉汤一样的心态了。
那时还不曾开放,也无外来人员。走在街上,充耳闻的都是地道的吴哝软语。现在就不同了,长街两旁相同的店铺一开就是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大多是卖旅游纪念品,还有风味食品的。茶庄饭馆数不胜数。一到旅游旺季,街面上游人摩肩接踵,充耳闻的到处是洋腔怪调的讨价还价声,双方各执一词,对对方的话似懂非懂。煞是有趣。让那些没受过多少教育的大叔大婶们学说普通话也真是难为他们了。本来南人说北话那翘舌音就是较难把握的。说到这里想起一件有趣的事,记得有一次 家庭聚会,叔叔说了一件关于乘车难的事,他照般一个外地人的话,竟把“没有车子走”说成了“没有叉子嘴”,一下子满桌人全都笑翻了。
话说回来,不知怎么的,有些所谓传统的在我眼里明明都是新生的呀,也许是从哪个文化遗角挖掘出来的。只是我孤陋寡闻罢了。
古镇变了,虽然近几年新增了许多景点,却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幽雅,流于俗媚了。最令人难受的是连郊区也面目全非了!
千顷良田,都成了高楼厂房,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污水杂物把河道彻底毁了。据说是有一家污水厂的,想必只是聋子的耳朵罢了,再说它也管不了那么大的商业区。可怜水乡的娃们竟找不到一方净水学游泳!回想我们当初,一到夏天,每天三五成群地在小河里嬉戏打闹,抓鱼摸虾。一泡好几个小时,非得大人在岸上大声呵斥,方恋恋不舍地爬上岸。
记得那时河里还有桂鱼,鲈鱼呢!那稻田里,沟渠边,河岸上还时不时地爬上来巴掌大的大闸蟹呢。那美味比现在的阳澄湖大闸蟹还好。可如今那些野生的鱼蟹都绝迹了。可惜啊!
“小田微雨稻苗香,田畔清溪郁郁凉”稻田没了,清溪浊了,再哪里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呢?
如果说桥时水乡的灵魂,那么水就是水乡的命脉,如今这生命之脉已岌岌可危了!
呜呼!
-全文完-
▷ 进入清霜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