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型于初唐的律诗谓之曰:近体诗,便于与古律、古绝句相区别。近体诗在平仄的粘对、韵押平声以及五律七律中间两联对仗方面均有严格要求。一千多年来,历代诗人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近体诗,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时至今日,近体诗的写作者依然不少,掀起了自“五四”以降所罕见的创作高[chao]。然而,不少作品在对仗时却常常出现“合掌”问题,影响了诗意表达和诗艺的提高。
(一)近体诗对仗的基本要求
近体诗(以下简称“律诗”)的第一二两句为“首联”,第三四两句叫“颔联”,第五六两句称“颈联”,第七八两句即“尾联”。 对仗(对偶)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而一联中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仗的基本要求是:
词性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介词对介词等;
结构相应,具有相同的语法或句型结构,即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等;
节奏相同,出句对句间停顿的地方一致;
平仄相谐,即一句中平仄相间,出句对句平仄相对,上下联平仄相粘;
忌讳合掌,即出句、对句的意义基本或大部相同,仿佛人的两个手掌。合掌又分为个别词合掌,部分合掌,大部分合掌,此乃对仗中的大忌。
(二)古今合掌一瞥
也许是汉赋大量运用对偶乃至排比句文风的影响,汉魏六朝的五言诗使用对偶句摹写自然、反复咏叹抒发感情也成为一种时尚。以后世的眼光看,其间合掌的问题较为普遍。宋朝的蔡启在《蔡宽夫诗话》中批评:“晋、宋间诗人造语虽秀拔,然大抵上下句多出一意。如‘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类,非不工矣,终不免此病。至唐初余风犹未殄,陶冶至杜子美,始净尽矣。”
事实的确如此,譬如南北朝大家庾信在著名的《拟咏怀诗》之十、十一、和二十四中就有“遥看塞北云,悬想关山雪。”“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昏昏如坐雾,漫漫若行海。”“上下句多出一意”的问题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七律中也仍未绝迹。试看《登金陵凤凰台》的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就笔者所见,现代律诗、楹联中“上下句多出一意”的合掌问题则更是屡见不鲜,比如:“老干虬盘穹万象,高枝天接历千年”、“丹枫树树霜林艳,彩菊丛丛野径香”、“捧读毛诗神不倦,追随臧老劲方遒”、“探幽石林惊仙境,揽胜西山跃龙门”、“腔圆字正声情美,尔雅温文韵味长”、“诗人心愿凤凰鸟,志士头颅革命军”、“红雨杏桃三五树,春风杨柳万千条”、“海盟山誓如流水,情深厚谊似云烟”、“斗转星移悲切切,境迁时过恨绵绵”〔《嘉陵诗词》(3) 9位诗人句 〕;“有钱到处能关火,无禄终身不吃香”、“嫣红奼紫原高洁,百态千姿总大方”(《竹下居诗抄》);“碧血千秋在,英名万世存”、“喜同松叟为三友,笑与梅翁结个缘”(《鸿影集》);“ 杜鹃啼血撼枯树,喜鹊踏歌摇断枝”(《悠然网站》感时06·2·28·);“飞燕身轻还化土,玉环恩重也如烟”《烟雨红尘文学频道》;“风静蜻蜓立,波清蝌蚪旋”、“心羡鸳鸯侣,愿为蛱蝶仙”(《天放斋吟草》)。“三江美味锅中泛,四海奇珍碟里陈”、“胜友常临修食谱,高朋雅会烫肴经”(《重庆火锅楹联选》);“炎帝子孙,同根同种;中华儿女,共辱共荣”、“文坛悲悼老联手,诗苑痛哀同艺人”(《秀山楹联》乙酉集);“人民康乐呼盛世,社稷富强欢太平”、“楹联可纳天下事,语句能书世间情”(《凤江之声》第13集);“文苑群芳斗艳,联林百鸟争鸣”、“千磨铁杵如针细,百炼钢成绕指柔”《中国楹联二十年作品精选》。不胜枚举!
甚至在被郭沫若誉为诗词泰斗的毛泽东先生笔下也仍有此弊,比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冬云》)、“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长征》)、“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吊罗荣恒同志》)。
如果说魏晋诗人缘于时代局限、“造语秀拔”的合掌还可以原谅的话,现代诗人明知是病就该尽力避免。何况他们当时还享有视表达需要句数可长可短的特权,如庾信的前述三首诗分别为十句、十二句和八句。唐代律诗定型为八句,诗艺注重以一当十、缩龙成寸,在短56个字或40个字(五律)中尽可能的表现无限。,前人有所谓“五言(律诗)如四十个贤人,着一个屠酤不得”的说法。部分合掌尤其是大部合掌,岂不是极大的奢侈浪费。对此,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若斯重出,即对句之骈枝也。”
(三)避免合掌之浅见
合掌,尤其是部分及大部分合掌,是诗圣杜甫以后律诗创作中的大忌。相对于自毁八分之一的空间、且累赘。那么,如何避免呢?
笔者认为,首先要高度重视合掌的有害性,不要只注意字面而忽视意义的审视,在构思阶段尽量避免合掌问题。 力争从源头上、从创作的初始阶段加以解决。
其次,在修改时先从大处着眼,先是看意的表达如何,再检查句子,看有无合掌问题,最后才是炼字。应在检查阶段将创作时漏网的合掌之鱼消灭掉。
第三,多读杜甫、李商隐等律诗大家的作品,逐步建立起高标准的参照系,有助于从潜意识和不自觉中清除合掌的地盘。
最后,注重技巧的学习,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夫。一是确立能用反对的地方不用正对,反对一般不会合掌。二是尽量避免同义词的使用,实践证明,“同义词似工实拙”!与合掌的形成关系极大。如前所举的“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一联中,虽有“有、无”一组反义词,但同时存在“英雄、豪杰”、“虎豹、熊罴”两组同义词,则合掌就难免了。三是注意颔联、颈联的各有侧重,若前者主写景,则后者重抒情。据笔者的实践,两联侧重点明确以后,对于避免合掌大有裨益。 四是尽量拉开出句和对句的时空、种类等的距离。如,对句着眼空间,出句则着眼时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对句和出句的一静一动、一山一水、一明一暗、一天一地、一中一外、一今一古、一文一武、一植物一动物等等。五是在一句中尽可能选用不相类的事物,以动词撮合,使“不类为类”(《谈艺录》)。六是想象力的培养,正面避不开,则采取迂回战术。同时储备更多的词汇待用。
(四)一首小诗的修改
最近,笔者为一方《杞人无事忧天倾》的奇石配了一首五律,初稿为:
昂头千百载,天意却无常!夏里砸冰雹,雨中喷日光。
流星坠底屋?闪电毁何方?七步悲诗短,通宵白发长。
很明显,颔联、颈联和尾联均存在上下句多出一意的合掌问题,因而,六句就只相当于三句。而结尾一句系《千字文》的作者(曾是皇帝的好友),被责令一晚上用一千个不同的字写一篇文章,否则杀头。文章虽成,一夜须发尽白。此典与曹植(陈王)七步作诗的背景如出一辙。几经斟酌,后来选择了严光躲避汉光武帝刘秀不愿为官而垂钓富春江的故事,与曹植一事配成一联。最后调整为:
昂头几百载?天意却无常!盛夏倾冰雹,流星炸海洋。
陈王七步短,严氏一竿长。莫道轻尘土,天灾日夜防。
定稿的颔联反映自然界天气变化不测和突如其来的灾祸,颈联则表现人世间的主宰者喜怒哀乐的无常变化,所谓“伴君如伴虎”。看起来合掌问题基本消解了,而诗的内涵也得以扩大。
本文已被编辑[漠孤寒]于2006-5-8 9:08:11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万壑松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