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生命的火花;诗是生活的图画;诗是心灵的琴弦;诗是感情的波浪。
俗语云,“愤怒出诗人”,可见,诗来自感情的冲动。没有感情而强行作诗,即所谓“为赋新诗强说愁”,就有戏弄读者之嫌。戏弄读者,一旦人知,其诗将丧失生命力。“有感而发”,其味自浓,“无病呻吟”,读之有悔。为作诗而作诗,意境荒芜;牵强附会,破绽常出。这样的诗使人读了,味同嚼腊。
诗是生活的花朵,它需要生活的土壤。所谓“出门三日自有诗”,正是此意。没有生活体验,心源枯竭,意境粗糙,写不出好诗来。脱离生活所作的诗,常使后人产生疑问,因为造作的东西,常不知不觉的违背常情常理,经不起推敲,还使人不好理解。
若有人说“我得了一首诗”,此诗必妙。若有人说“我作了一首诗”,此诗不一定妙。因为前者是有感而发,水到渠成,有事物为基础的;而后者则有可能捕风捉影,凭空造作,是纯粹的文字游戏而已。显然“我得了一首诗”更引起读者的读欲。
作诗要以读者为根本,要以读者能够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意思为出发点,不要以让读者猜谜为出发点。读者哪有兴趣将你的诗当谜来猜呢。当然恰当地运用“伏笔”,或不便明说的东西改用“隐语”表达,有时会给诗篇增添不少光彩和趣味,有时用含蓄的手法也收奇效。但是不能整篇都含蓄、整篇都用“隐语”、多多使用“自造名词”,因为那样读者看不懂,就会曲解或放弃的。当然,如果你是名人或很有影响的作家,你就不必顾忌这些。你可以随意地去写,由别人去琢磨、去研究它去。一般的学者,我赞成以“让读者能够掌握和理解”为出发点,因为那样不但不会出现因读不懂而不快的情况,而且有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达到甚至超过作者的预期。当年白居易写诗,为了妇孺皆知,他将诗稿念给路人听,若听不懂,他就考虑修改。
现代的朦胧诗,有的确实写得很好,有深度,有思想,有创意,手法创新,很成功。有些则艰涩难懂,赛过谜语,不知所云,让人坠入五里云雾之中。朦胧的手法是好的手法,但要把握好。
写诗充分发挥运用想象、比喻、夸张等等手法是很需要的。但不能随意创造和完弄概念。网络文学的兴起,正值方兴未艾,朝气蓬勃,产生了数以千计的新名词。这些新名词得到众多读者的认可。但是,新词典的录入速度跟不上,年轻人、网友们一般看得懂,年纪大的,不常上网的人就觉得有些看不懂了。比如“红月亮”、“蓝月亮”、“紫月亮”、“黑月亮”、“方月亮”、“三角形月亮”……各附加什么意义,多数人是把握不准的。如果一味地“朦胧”,人们看不懂又不想下功夫去研究它,往往被读者玉石俱焚,一言以蔽之:“垃圾”,这多冤枉啊。诗要有生命力,不能太“白话”、太“浅显”、太“通俗”,也不能太“艰涩”、太“朦胧”、太“冷僻”,要恰当处理、恰到好处。
诗的创作方法,没有固定模式,纵观遍览,诗人们的写作风格,异彩纷呈,写作手法是“各显神通”。怎样写诗,各有各的心得体会,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这是不能强求一律的。但是,如果你的诗冠以“律”、“绝”、或各种“词牌名”的话,那你必须遵守特定的格式和韵律规范,否则就有异议了。把握不好就会出现“出韵”、“不合体”等等的问题。讲究诗韵,不是一般人轻易能够完全准确掌握的。
诗要有情,有情才有味;诗要有诗意,无诗意也是乏味。所谓诗意,就是用文言简意骇、意味深长。言与未言之中,心照不宣,无声而胜有声也。无情不作诗,无语不强言,无病不呻吟。不要以诗代文,什么芝麻绿豆、鸡毛蒜皮都要写诗以述之。开口成诗,诗必不精。作诗还要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和盘倾出,一览无余。
诗不但要体现形式的美,还要体现意境的美、思想的美。
诗的美在于运用特定的艺术手法或创造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生活。
诗是文学永恒的艺术。
-全文完-
▷ 进入霞中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