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农民工“35岁”现象的思考我们都是农民的后代

发表于-2006年05月05日 上午11:01评论-2条

农民工“35岁”现象的思考

王典根 

新春伊始,《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了。这是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切实保障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许许多多十八九岁甚至十五六岁的农村孩子,上个初中,就打工。一个又一个躁动的身影,告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义无反顾地闯进陌生的工厂、工地、车间,汇聚成让人叹为观止的亿万农民工大军。由于基本上与土地“断绝”了关系,依靠工资生活,他们在实质上已经转化成为产业工人的一部分。他们以打工者的身份吃苦受累,高强度地劳动,支撑起经济的快速发展;他们建设城市,创造财富,提供税收,已成为我们实现城市化、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如今,他们中许多人已青春不再,靠打工那点收入又不足以在城里置业安家,“打道回农村”差不多成为他们必然的归宿。“农民工35岁现象”集中反映了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掠夺性使用。“用之而不养之”,农村又怎么可能无限制地成为城市劳动力资源的“蓄水池”?长此以往,将背离了社会发展的宗旨,同时还有可能制造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这些农民工的培训、就业和社会保障更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出务工、下海经商成为陕南安康沈坝镇农民发家致富的主渠道。笔者通过对沈坝镇3000多农户走访调查得知,劳务输出具有短平快、参与面广、资金返还率高等特点,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产业。 

农民工的“供献”!

沈坝镇位于陕南安康西北部全镇20个行政村,12256人,3275户,拥有劳动力5800人,其中男性4060人,女性1740人,35岁以上4800多人,35岁以下1000多人。对于这们一个偏僻的山区小镇,就业就是民生之本,全镇没有重工业,第三产业匮乏,吸收的劳动力十分有限,而劳务输出有效地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和谐的新局面。

近年来,劳务输出在该镇党委、政府的精心组织下,农民通过亲友相帮、中介组织、政府引导、老乡介绍等形式,每年都有3000多农民外出务工。劳务收入成了该镇公认的经济增长亮点,给农民带来巨大的效益。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农民人均工资纯收入18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3、3%,其中外出务工收入420元,占工资纯收入的79、8%,外出务工人员每年净挣420万元;2004年全镇外出人员收入达到71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1%;2005年劳务输出3761人,实现产值1128万元。农民的零花钱、建房、婚丧嫁娶、子女就学等所需的费用绝大一部分来自劳务输出的收入,在商贸街、沈坝新村、花红新村、张四营重点村建设中,外出务工挣钱的户数,占总数的多一半。田心村三组16户新建房中,14户都是来源于外出务工的收入。劳务输出还给农村带来了就业观念、生活习惯、精神面貌等大的变化。劳务输出有力地拉动了全镇经济的增长和群众生活的改善。

劳务输出无论从利用劳动力资源,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是一项富民之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产业。 但自去年以来,随着国家对小煤矿、铁矿的“叫停”,劳务输出让“农民工35岁”出现了新一轮尴尬。

农民工35岁被城市“嫌弃?”

“35岁,咋就成了一道坎儿?”“上有老,下有小,找工作嫌你老,想退休嫌你小。”20岁刚出头,张大华便出来打工了,由于平时要加班加点,根本没时间充实自己,因此只会干一些体力活,农活他根本不会,如果想回家种地,还要从头学起。“我真不知道,是不是从此我就成了闲人呢?”谈到以后的生活,张大华同样是一脸茫然。然而,随着进城务工农民的增多,笔者在沈坝镇的一些返乡农民工那里发现,年轻力壮的农民工最受用工者青睐;而年纪稍大些已过不惑之年的农民工,则明显受到冷落。

35岁正是黄金年龄,对于城市的企业精英来说,正是正是走向事业巅峰的年龄;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事业还在起萌阶段;对于政府领导来说,还刚刚步入政界,但是对于农民工来说,难道35岁就意味着在城里打工生活的终结吗?城市真的不需要农民工了吗?

在大城市里,35岁的农民工正在切实感受着被城市“嫌弃”的兹味,他们虽然工作训练,对于城市更熟悉,但在体力和精力开始下滑的时候,正被一批年轻的劳动力所替代。这些被煤铁矿所抛弃的农民工,很多用人单位在招收农民工时,都明文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一些服务行业甚至要求25岁以下。家住银杏河村的曾权因为年经大被厂里解聘,在家无所事事,大事干不来,小事干不好,农事不会干,就成天上访。

“卖命”成为35岁农民工的口头禅

2005年该镇外出务工人数为3761人,其中男性为,女性为272人,平均年龄35岁,所从事的职业基本上为采掘、建筑、交通、搬运等繁、难、险、重、苦、脏、累的低层次、低技术的体能型劳务;张四营村外出务工人数为430人,其中300人集中在河北、山西等一些私营煤铁矿从事挖掘工作;高井村外出农民工全部在从事挖煤工作。石老村长说:“这部分今年回来后,讲究吃穿,不愿下田,也找不到好的生意门路,只好在家沉于赌局,将积蓄挥霍完了事,就这样往返挖煤的铁路上,大多数一年只能混个吃穿,因为煤铁矿都是在偷着开,管紧了就停产,管松了就关闭。” 

据不完全统计,逐年都有30多位农民工在工地、车间、煤窑等地方因工致残,甚至献出了生命。 

农民工返乡的“根源”

今年43岁的农民工王达在外打工十几年,认为农民工返乡的根源是企业对农民工用而不养,从不提供培训的机会,造成农民工技能老化,无法与年轻人竟争,只好告别城市。笔者认为农民工大量返流的现象,主要是政府在农村配套改革不完善,没有给农民工提供社会保障,导致病无所医,贫无所助,老无所养,被迫返回家乡,去寻求最原始的家庭保障。

因此,笔者认为,社会保险体系(特别是养老保险)不应该漏掉农民工这个群体,这需要政府出台政策强制执行,同时也需要农民工和企业互相配合,只有这样,“老”农民工们才能真正告别“既不着(农)村,也不着城(市)”的尴尬境地。 

政府新举措

今年该镇党委、政府将劳务输出定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并从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组织化程度、劳动技术培训、积极组建维权机构、全力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后勤保障等方面做出了具体部署。其中劳动技术培训中,把以往从事煤炭、制砖等艰苦工种的人员向技术性强的工种转化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是逐步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体能到智能、从少到多,从无到有的平稳推进,政府积极主动协调引导,既要提高组织化程度,以要依靠劳动的中介组织,有规模的劳务点,以及有经验的能人的作用,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把长期剩余劳动力推出去。从而使该镇前四个月就超额完成了任务。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沈坝镇政府 王典根 725001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我们都是农民的后代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这篇文章与你的《沈坝镇农民工“35岁”现象调查?》,
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以后最好不要有太多重复的地方。
节日快乐!

文章评论共[2]个
我们都是农民的后代-评论

  谢谢      啊!!!
  【王典根 回复】:我知道了?
[2006-5-8 9:03:02]at:2006年05月08日 早上9:01

夏月-评论

农民工的养老保障期待国家给个说法at:2006年06月06日 清晨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