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大山的儿子朱树清

发表于-2006年05月05日 凌晨0:25评论-1条

1996年,昔日贫困的石门县三圣乡百家峪村打了一个翻身仗,全村人均粮食产量65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更令人欢喜的是,全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每每说到这些,村民们便无不打心眼里感激村党支部书记伍举支。

百家峪村远离县城,是一个山多田少,偏远闭塞之地。全村365户,1070余人,散居在重重叠叠的群山中,1980年,全村人均收入不足100元,人均用粮才150公斤。天旱时,村民们只能望着枯萎的禾苗干瞪眼,指望天老爷开恩,过着靠天吃饭的苦日子。当时,刚上任不久的村党支部书记伍举支,围着百家峪村的沟沟坎坎转了三天后,决心解决干旱问题。随后,他组织支部一班人,经过充分地调查研究,决定带领全村干部和群众大修水利。村民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经过八年奋战,先后建成了2座小型水库、5座堤坝、一个骨干塘,全村710亩水田,从此有了丰收的保障。

木耳湾水库的建成,解决了500亩田地的灌溉。可当初修建时困难重重。为了早日拿下工程,伍举支舍小家为大家,全身心扑在工地上,他常常凌晨3钟起床,深夜2点钟才入睡。工程最关键的时期,他从家里抱来铺盖,睡在工地上,一个多月不回家,通情达理的妻子关闭了经营得红红火火的小商店,天天到工地参战,就连12岁的小儿子,每到星期天,都去工地参加劳动。由于过度劳累,伍举支病倒在工地上,大家劝他到医院治疗,他强忍病痛:“水库不修成,我决不离开工地。”在他的带动下,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短短3个月就高标准地建好了木耳湾水库。

1988年,百家峪村告别了世世代代点油灯的历史。但又有谁知道?当伍支书把光明带给百家峪村的时候,付出的代价有多么沉重!

那是1988年初,伍举支的妻子张申菊已卧病在床,伍举支正忙于村里架电。根据医生诊断的结果,要求到县医院治疗,伍举支对妻子说:“你的病不能拖了,我送你治病去吧。”“老伍,我的病问题不会太大,你还是去忙架电的事吧。”伍举支想了想:也好,等忙完了这阵子,再送爱人治病去。可这个决定带给他的是一生的内疚。张申菊躺在床上熬了两个多月,终于等到架电已近尾声。老伍心急如焚地把爱人送到县医院,可看到的是医生一脸无奈的表情。因延误了诊治时间,一切已无可挽回。当全村人见到光明的时候,老伍的妻子却看不到光明了。4月4日,百家峪村800多村民冒雨把张申菊送上山安葬。老伍跪在妻子坟前,把悲痛深深的埋在心底……

仙阳河把百家峪村同外界隔绝,给百家峪人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作为村里的当家人,伍举支决心架好仙阳河上的这座桥。可要想修桥,谈何容易!预算资金需5万多元,钱从哪里来?

1996年春节过后的第一次群众大会上,伍举支号召全体党员、干部捐资建桥。他自己带头把儿子参加工作第一个月的工资捐了出来,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当场捐资5000多元。接着他又四处求援,磨嘴皮,说好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青峰煤矿在自己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给百家峪捐助了12000元。乡里领导、干部也被老伍的精神感动,捐款近万元。资金齐了,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克服了种种难以想像的困难,终于让大桥顺利竣工。

伍举支任村支书十多年,百家峪村的变化发展了10多年。为此,伍举支深得上级领导的赏识,广大村民的拥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县十佳党支部书记”之一。

百家峪村在伍举支的带领下,明天会更加美好!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朱树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在这样好支书的带领下,
百家峪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文章评论共[1]个
古文-评论

通讯  还是报告文学
  【朱树清 回复】:您说呢? [2006-5-6 7:20:13]at:2006年05月05日 中午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