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听收音机的人恐怕已经很少了,可能也就是在校的中小学生和年长的人听得多。学生们更多的是参与电台里直播的即兴娱乐节目,那也是在他们放学回家之后,平日里你尽可以看到路行或者骑在自行车上的学生戴着耳机,大概听收音机的不多,更多的应该是在听mp3或mp4什么的,当然也不排除在听电台里的英语讲座什么的,模样很有点玩世和超然的味道,似乎那一刻他们的世界全在那里面了,我时不时地还担心他们的安全;年长的则是在晨练或晚间散步时,手里拿着个小半导体,有的把天线扯得老高,有的索性把收音机直接放到耳朵根儿上,眼睛时睁时闭的很陶醉的样子,慢慢走着,或听听新闻,或是寻医问药的节目,或嘴里念念有词,那应该是在跟着收音机里学唱戏的。
自然,我不属于学生阶层,也不属于年长阶层,因此我是绝对不会听收音机的,至少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却不得不听收音机了。家里的电视机坏了,vcd也坏了,懒得去修理,即便在家里待的时间很有限,也不习惯没有声音的时光,只要在家里短暂地待着,哪怕十几分钟,势必要打开电视机,看不看的不管,只要有声音就好;或者打开vcd,放放喜欢的蔡琴的歌,在她悠悠婉转深沉的歌声里,在沉醉的音乐里感觉一种宁静中的淡泊,暂时冲淡一下尘世的喧嚣,就是不喜欢孤寂清冷无声的生活。
很淡的的记忆中,还在我很小的时候,应该还在上幼儿园吧,家里有台很古老的收音机,方方正正的外型,深赫色木漆外壳,喇叭就在正面,用一块儿缎子布遮盖着的,那块儿布很好看,喇叭占去了正面五分之三的地方,五分之二的部分是个控制面板,两个旋钮,一个控制开关和音量,一个负责调频或调幅,还有一些中波短波的标志清晰地刻在上面,后来那机器也不知哪儿去了。
印象最深的是家里那台南京产的“熊猫牌”半导体收音机,用了很长时间,可能是在上小学高年级开始,一直到初中高中,那台半导体就伴随着父亲和我们兄妹,距现在差不多有二十年了。那会儿除了听收音机,没有别的精神寄托,听得最多的是革命现代样板戏的叽哩哇啦的京戏,什么《红灯记》、《海港》、《智取威虎山》、《龙江颂》、《沙家浜》……,遗憾,实在不喜欢,所以现在几乎还是京戏盲,那时一到午间就有长篇作品连播,那时革命传统教育摆在很高的位置,什么《水上交通站》、《红岩》、《苦菜花》、《五十一号兵站》,《铁道游击队》等等,很多,永远印刻在记忆里的是后期王刚播讲的《夜幕下的哈尔滨》,他磁性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语言操控能力,像磁石般吸引着我,每天雷打不动地听,里面主要人物——王一鸣和王刚一样也深深镌刻在脑海中。
那时,听得最多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一到整点的时候,那沉稳而标准的播音腔就出来播报:“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八点正”,很正点,很好听,记得著名的齐越、夏青、方明、林茹、葛兰,等等,让我佩服得什么似的,那时曾有过当一个播音员的梦想。后来二十岁那年还真考过,念完一篇文字后,主考老师说:你的普通话不错,可是没什么高音,在你工作的单位,你好好努力,做个播音员一定很不错的。打那时起,我不再梦想做播音员了,可一直对字正腔圆的标准普通话情有独钟,一致认为不能像爸爸妈妈一样南腔北调的,要说好普通话,那是品位的象征,自己也一直在业余时间里尝试着做着语言的再创造。
那台“熊猫牌”半导体,也没少给我们兄妹带来烦恼。中学时代嗜睡在所难免,父亲为了能让我们每天早起,不惜采取用收音机当闹钟折腾我们起床的办法,每天天不亮他就起来了,要去参加部队的早操,出门之前把收音机打开,声音放到最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是新闻联播节目时间”,宁静的清晨,那声音足以让人震颤,我和哥哥用被子紧紧裹住脑袋,尽可能地让那刺耳的声音少些传进耳膜,那什么齐越、夏青、方明、林茹、葛兰的声音也不觉得那么动听了,明明知道已经无法再睡下去了,我们仍就赖着,在床上苦苦挣扎,心里恨恨地抱怨着,这什么爸爸啊!后来,随着双亲的离世,那只熊猫也不知道在哪儿了,它或许还在家里某个地方静静地休息着。
好在父亲在世时一直喜欢摆弄电器,喜欢听收音机。可能还是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后期吧,单一功能的收音机改收音和录音两用机了,单是收录两用机就让他老人家折腾回来三台。
第一台是国产的,杂牌,现在早已经不记得牌子是什么了,估计已成沙尘了。记忆里那机器体积很大,很敦实、笨重,四个喇叭的,那会儿已经很时尚了,很是让和我一起参加工作的同学们羡慕,经常趁爸爸妈妈不在家,请同学们到家里来,给她们显摆,记得自己最喜欢梁雁翎和小虎队了,尤其痴迷梁雁翎,小虎队的那个《青苹果乐园》现在都能唱。有时候趁父亲不注意,把它拎到上班的地方,完全为了工会排节目服务,那时思想觉悟也不知道怎么那么高,加上有些想去炫耀的意思,在同事艳羡的目光中,我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为了机器经常在家里无端地消失,没少让父亲骂,可能不到半年,机器寿终正寝了,原因很简单,那时国产的电器质量就是不咋地,再加之同事们玩儿贼货似的瞎搬弄,父亲一脸严厉地说,以后你别想再听录音机了。
父亲一直从事文体工作,他不能没有音乐,不能不听体育新闻,他拗不过自己,不出半个月,他又花重金(可能得差不多一千多人民币吧)买了台他自己说的原装日本产的“三洋”收录两用机,我没再敢让这台机器在家里偶尔消失,乖乖儿地、远远儿地看着在当时看来四四方方很美的造型的收录机,天天听着从它身体里发出的清晰悦耳的声音。事实证明,父亲上当了,这台机器寿命更短,不出三个月,不但收音听不到声音了,连磁带也不能正常播放了,我一点不含糊地告诉父亲:“爸,现在走私货那么多,您百分之百地买了走私假货了!”这台机器现在外型依然完好地待在父亲生前用的写字台上,母亲在世时,还给它做了件紫色的衣裳穿着,我的责任就是经常给它洗洗脸,做做清洁,我会让它留在那里,伴我回忆父亲与收音机之间的美丽往事。
第三台机器,是爸爸生前买的最后一台收录机了,估计也在摊儿上买了来的,我就从没感觉到它哪里好用,样子难看,音量也小,才八十几瓦,很轻很轻,不占地方倒是我喜欢的。父亲在的时候,用它听磁带,学习法律的函授课程,现在磁带是绝对不能放了,至于收音吗,也只能调频短波,还得把天线不停地摆弄,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收听效果,我只能将就了。
湖南经广的音乐频道是第三台机器能收听到的效果最好的台了,现在不叫播音员了,叫主持人,叫dj,大都是很年轻的dj,活泼而充满朝气和动感,节目也做得不再象从前那么一板一眼的了,以前无论什么节目,全是一副播音腔,正襟危坐,拒人于千里之外,缺乏亲切自然。这些年轻的dj,新闻都能播出韵味来,象唱歌似的,稀哩哗啦口若悬河,那不叫播新闻,现在叫讲新闻,嘴巴皮子也算利索,声音嘛,有些人实在不敢苟同。我想,就冲我这声音,也还是蛮有磁性的嘛,特点自不必说吧,让我退回去个十几年,现在没准儿我也成腕儿了,好歹也弄个什么“十大最佳名嘴”什么的,也弄个什么“金话筒”奖,现在也只有仰天长叹了:天下我才本无用啊!
那天正好听一档听众可以打进电话在线即兴演唱参与的节目,很新颖,以前的电台连想都不敢想,电话我是没打,如果打进去了,一准儿会唱那支初中的时候楞是跟收音机学会的《哆来咪》,肯定不同凡响。有些遗憾,才半小时,参与演唱的,单王心凌的歌就被参与者演唱了三回,怎么就没有人唱些老歌呢?比如说《红星照我去战斗》、《银色的月光下》、《月光下面的凤尾竹》什么的。还真得谢谢收音机,不然真没认真听过年轻歌手的歌,什么陶喆、林俊杰、胡彦斌不一而足,可是却没有一个印象深刻的。
听收音机很随性,下了班把插座插上,就可以干点别的,没有图象,对声音和语言要求就不同了,看图象你肯定得几个器官并用,难免分神,看得清未必听得仔细,单单听的效果就好极了。声音怎么样啦,语言是否准确啦,对语言的学习效果尤其好,记得我有一特好的朋友,现在深圳做dj,很了不起的名嘴,曾被评为“深圳市十佳青年”,人家楞是听收音机听出来的主持人,就是我那年考播音员的时候,她一举中的了,当然,她的声音是我远远无法企及的,太专业了。电影现在是听不到了,象从前经常是听电影,可超女你还可以听,真真切切的,象豫剧电影《朝阳沟》、《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听得比看得多,特别是《朝阳沟》,唱腔和唱词简直就是听会的:“你那个前腿弓,你那个后腿蹬,心不要慌来手不要急……”。现在能听“超女”什么的,现场参与,短信互动,还能抽奖,效果却是比从前只是被动地听节目要好得多了,广播产业的发展趋势是必须不断突破的,不然根本无法与电视和网络叫板,好在这两个年龄阶层的人永远存在,我不也加入了收音机一族了嘛。
现在渐渐喜欢上了听收音机。
-全文完-
▷ 进入燕舞莺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