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放长假七天,武汉市的孩子们大多可以休息5到7天,但是对于湖北黄州黄冈中学的学生来说这于他们毫无关系,他们只能休息一天,其余的六天他们要照常上课,可怜的孩子们要为他们最终的目标奋斗这最后的几百天,他们的老师也同样与他们奋斗在这最后的战场上。
我们家人都住在武汉市,而孩子考取了黄冈中学。春节后开学以来都没见到这孩子了,大家怪想他的,特别是他的兄弟姐妹们那更是念叨着他,为了给他减压也为了孩子们想和他见见面聚一聚,我们带着一帮孩子们开车前住黄州
车以80速度奔驰在通往黄州的路上,一路上我们的孩子们在车上欢歌笑语,道路两边的田野在暮春里散发的迷人的清香,我们飞奔着,我们高唱着,一路的欢呼雀跃。
不知不觉中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见到我们的高材生时,孩子们又是一阵的欢呼。而后,大家商量着去哪里春游,时间只能一天,而且要去有意义的地方。有的说黄州赤壁,有的说去李时珍墓,我说"去鄂州西山吧,开车过鄂黄长江大桥到鄂州西山只要15分钟,很快就到了,而且那地方去了对你们了解历史有好处",我8岁的儿子问‘哪个时候的历史呀’,我回答‘就是你喜欢的那个时候’,他不假思索大叫一声“三国”,我笑着点头。这一下可好没得商量了,小家伙嚷嚷着就去西山就去西山,就这么着决定了我们的西山行。
路上孩子们开始议论着三国里面的人物,大家都争得不可开交。
怀着敬仰的心情,穿越城市热浪,很快到了西山。我们的车慢慢的开在有点陡峭的山路上,到了半山腰的停车场停好车,沿着台阶我们看见山路旁有关于这里的历史文化的简介。于是,大家伙都静静的看着上面的介绍·
鄂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古称武昌,春秋时期是楚国的重镇,东晋太元年间,高僧慧远在此建立西山寺,首创净土法门,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发源地。
湖北省鄂州市位于武汉市以东50公里的长江南岸,是湖北省面积最小的省辖地级市,在“鱼米之乡”的湖北,鄂州素有“鄂东聚宝盆”的美誉。
湖北省简称为“鄂”,鄂州的名称和湖北省的简称是否有关系呢?
史上鄂州一直就是长江中游的一个重镇,由于地理与资源的因素,这座美丽的城市,曾经硝烟四起、战火纷飞。千百年来,这里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也创造了许多辉煌灿烂的文明。
鄂州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这里就有人类留下的生活遗迹。
相传,在商周时代,鳄鱼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当时,鄂州地属亚热带气候,草泽繁茂,最适合鳄鱼的繁殖。于是,一个以捕鳄为生的部族产生了,他们也被称为“噩”。金文中的“噩”字即是古人捕鳄鱼的器物,四个“口”是鳄鱼在捕兽器中发出的叫声。应该说,这就是鄂州称“鄂”的开始。
据清朝《武昌县志》记载,公元前879年,西周中期,楚国君主熊渠伐庸、扬越,到达现在的鄂州,封他的第二个儿子熊红为鄂王,封地包括今天的鄂州、黄石、大冶等地。熊红继位后,建都于鄂,并修建了鄂王城。开始了鄂州历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鄂王城离鄂州市区东南方大约70公里。
1957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安徽寿县挖掘出4枚楚国错金篆书铭文青铜器——鄂君启节。出土文物上的铭文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这4枚青铜器上到底记载了什么,又有什么历史意义呢?
经过研究,考古学家终于发现,2000多年前,楚怀王封他的弟弟熊启为鄂君,封地就是现在的鄂州市,这是他发给鄂君在水陆交通运输方面的免税通行凭证。鄂君启节是研究战国时楚国交通、地理和赋税制度的重要资料。
鄂君启节的出土,进一步证明鄂州成为沟通南北的重要渡口与它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地理形势,以及内湖外江、通江达海的水运网络是分不开的。
作为楚国的封地,鄂州繁华的商业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在当时就有铸造精美、音律齐全的编钟出现,这一“文明古国的象征”是楚国发达文化的见证。而屈原这位楚文化的代表人物,也曾经到过鄂州,并留下了优美的诗句以表达留恋之情。今天鄂州人民在西山上修建了望楚亭以表示对屈原的怀念。
根据民间传说,公元229年,武昌城里经常有凤凰、黄龙出现,乃龙蟠凤集之地,因为这一吉祥之兆,孙权在城东虎头山上修筑凤凰台,更坚定了在此定都的决心……
站在长江岸边,隔江相望,一座标志性建筑巍峨耸立在鄂州市的西山之巅——武昌楼。这座汉代建筑风格的楼阁为何取名“武昌”呢?它与今天武汉市的武昌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悠扬的编钟古乐伴随历史的足音一直在鄂州的大地上萦绕。当历史的车轮滚到了三国时期,一位帝王也对鄂州情有独钟,他就是吴大帝孙权,他把国都建在了鄂州。
鄂州作为吴国国都的十年时间里,孙权大兴土木,广造楼台,把鄂州从一个小镇逐渐发展成为吴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西山,因位于鄂州市区以西而得名。如今,这里因为曾是吴王孙权讲武、修文、避暑、祭天的重要场所而远近闻名。那么,孙权又在这里留下些什么呢?
一部惊天动地的《三国演义》,写尽一段历史的荣辱悲欢,而宋代文学大师苏东坡的《赤壁怀古》更是一首千古绝唱。当年,苏东坡谪居在与武昌一江之隔的黄州,常常独驾一叶轻舟渡江而来……
传说,吴王当年曾带领文武百官在西山顶上试剑。他一剑劈下去,石头或卧或立分为三块。这三块石头是否预示着三国鼎立的局面即将形成呢?
这几块石头传说是孙权和刘备比剑后留下的。
1000多年前,孙权是否在这里试过剑,他的宝剑能否劈开这石头,这都无从考证。只是这些传说能流传至今,也进一步说明了孙权以武而昌的思想。
尽管西山上有许多关于孙权的传说,但他在这里留下的最重要的遗迹当数避暑宫。当年孙权就把这里作为自己的行宫。1998年,鄂州市决定组织专家,重新设计修建避暑宫。只是如何才能再现当年的建筑风格,让专家们颇费周折。现在的吴王避暑宫占地100多亩,由议政殿、避暑殿、读书堂和武昌楼四个部分组成。
孙权14岁即随兄长孙策四处征战,平定江东。孙策死后,年仅18岁的孙权一跃而成为江东地区的统治者。尽管年轻,但他知人善任,以区区几万将士对抗曹操的虎狼之师。曹操也不禁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西山上最为壮观的标志性建筑因修建在当年的武昌城里而被称作“武昌楼”。由于它濒临长江,对江面上乃至对岸的任何动静都能及时掌握。在当年它是一座 望哨楼,有着重要的军事作用。
原来的望楼也早已随着吴都的失守而逐渐颓废,只留下人们无尽的感慨。
一部惊天动地的《三国演义》,写尽一段历史的荣辱悲欢,而宋代文学大师苏东坡的《赤壁怀古》更是一首千古绝唱。当年,苏东坡谪居在与武昌一江之隔的黄州,常常独驾一叶轻舟渡江而来。西山的野梅、樊口的酒,默默地抚慰着大文豪心灵的创伤,也孕育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传世佳作。
湖北境内留下了“文武两赤壁,古今两武昌”的传奇故事和历史遗迹。1911年发生在武汉市的辛亥首义,又把老武昌鄂州市的两位先烈推上了历史变革的前台……
悠悠5000多年的鄂州历史,早已随滔滔江水一去不回。但是鄂州曾经的繁华却让人们无法遗忘。
从三国时期,孙权迁都鄂县,改鄂县为武昌开始,鄂州被称为武昌的时间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清代,长达1700多年。
孩子们惊叹,原来最早的武昌是这里呀,我说'了解历史首先一定要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遗产'.
步入西山,亭台寺阁点缀于树影花丛,曲桥水榭倒映于清溪碧潭。抬头西望,就会在群峰发现有一座高耸的山峰,势如卧虎,这就是有名的西山第二峰——白虎峰。孙权登基祭天的即位坛就在此山绝顶。即位坛又名郊坛,因太平军曾在此鏖战点将,故也称点将台。
岁月悠悠,吴王台冷卧于荒烟草棘,渐被苍苔所没。如今的即位坛全然没有了当年孙权登高宣誓,祭天祭祖、威震天下的雄姿威严,三国时期的遗址早已面目全非,残存的遗迹掩藏着曾经的辉煌。面对断壁残垣,远望下面就是鄂州城。
出广宴楼南行,不远就到九曲亭。亭内屏壁正反两面分别书苏轼的《西山诗》和苏辙《九曲亭记》
相传孙权在武昌时,在樊口一带江边加紧操练水军,赶造战舰兵船。一天,能乘坐千上的“长安”号新船建成下水,孙权亲率水军将士,乘船到长江中举行首航式。不久,狂风大作,“长安”号抵挡不住排空骇浪,孙权一行只好舍舟登陆西山,返回武昌城。当时,西山涧深林密,行军非常困难,孙权就命令就将士们伐树填土,凿山开道。到了今九曲岭处,又一座山挡住了去路,将士们奋力开山,硬是把这座山挖开,挖出的土堆到另一边,竟变成了又一道山岭。后人就把这道山岭叫做吴王岘。
为了纪念将士们的功绩,孙权事后令人在岭上盖了一座山亭。宋时,苏轼在废亭的基础上重盖一亭,命名为九曲亭,这座山岭因而又叫九曲岭。
沿山中指示牌向武昌楼前行,就会看见当地政府为了重现吴王避暑宫原貌而迁建的吴王避暑宫建筑群,风景区总占地面积 100 余亩。快到椅子山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鄂州市标志性建筑之一——武昌楼。
武昌楼是三国时期东吴军事了望塔,后人据孙权“以武而昌”,命名为武昌楼。武昌楼楼高五层,气势恢宏。楼门横额上的飘逸遒劲“武昌楼”三个大字,是郭沫若的手迹。楼上还有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撰写的《武昌楼记》。登楼远眺,古城新貌,水光山色,尽收眼底。
避暑殿是吴王孙权定都武昌(今鄂州)在西山避暑的宫殿,新建避暑殿四周苍松环绕,翠竹掩映;殿内宽敞明亮,再现了一代君王歌舞宴乐的华丽富贵。流连于此,风不吹而自凉,声不息而自静。游人还可坐在宽大的大理石龙床上听编钟古曲,观歌舞表演。
走进读书堂,里面是天井四合院结构,四壁回廊嵌有22块人物碑刻,记载孙权在古武昌的活动历程。堂内古色古香,书剑为俦,是当年吴王孙权讲武、修文之地。来到孙权的书房、兵器室、会客室,一代东吴霸主的往事值得回味。
据史书记载,孙权不仅是雄兵好武的军事家,而且十分喜好读书。公元221年秋天,孙权接受魏文帝曹丕“吴王”的封号后,专门派中大夫赵咨去洛阳致谢。曹丕认为孙权只不过是一介武夫,在接见赵咨时,讥讽地问:“吴王也研究学问吗?”赵咨笑了笑说:“吴王指挥战舰万艘、雄兵百万,任贤使能,日理万机,确实够忙的了。可是,他稍有空隙,就阅读经史,博览群书,采奇猎异,兼收并蓄,不像一般书生那样,只知道咬文嚼字、寻章摘句罢了。”曹丕是喜欢舞文弄墨的,听赵咨提到“寻章摘句”,顿时语塞。
“西山古寺读书堂,云木森林夏亦凉,名士担当天下任,每天儒雅谙苍黄。”自孙权始,西山就被历代文人名誉为读书胜地。古代有“吴王井”和“书堂夜雨”,后者被称为古武昌八景之一。
我们最后走进了古朴庄重的议政殿,内设皇台御案,墙上挂有册封图及即位图巨幅壁画。这里是孙权与群臣运筹帷幄的地方。正如门上对联所书:
“华域三分,功迈父兄承志业;戎衣一着,君临吴楚坐江山。
由九曲亭向北行,登上不远处的西山中峰剑石山顶。
平台上,有一立一卧的巨石各一块,仿佛用利剑劈削而成,旁有石碑一块,上书“吴王试剑石”五个朱红大字。据《舆地纪胜》记载:“试剑石在樊山上,其石中断,相传吴王试剑于此。” 1700年间,试剑石一直被人当作孙权“以武而昌”的象征。
两块巨石断面清晰平直,仿佛宝剑留下的痕迹。试剑石不但巨大,而且石质坚硬,纵然孙权有千钧之力,他的宝剑能削铁如泥,凭一己之力岂能将此石劈开?但想这似乎并不重要,预示孙权三分天下得其一的试剑石,应是人们怀想东吴霸主豪气的一种凭借。
自试剑石右侧沿阶而下数十步,有一水池。“一片澄潭水,千年洗剑池”,池水清澈见底,终年不竭,色碧而味甘。相传当年孙权、刘备试剑罢,都曾至此池洗剑,故名洗剑池。如今池畔“洗剑池”石刻碑早已佚失。
登上试剑石左上方的望楚亭。扶栏远眺,孙权迎接胜利归来将士的吴王散花滩,孙权、鲁肃商议建都大事的凤凰台,孙权即帝位筑坛祭天的遗址和秀逸雅静的吴王钓鱼台历历在目。
公元229年4月,吴王孙权建都武昌后,在白虎山筑坛告天,即皇帝位。一时龙旆飘舞,戈戟扬辉。“一岭如龙九曲回,江东霸主起高台”。从此,孙权借“白虎”而扬威天下,白虎山因孙权之“即位坛”而流誉史册。宋代薜季宣曾有诗寄其慨叹:“人间万事尽浮埃,顾影穷途莫倦陪,吴王百世不复在,只在九曲郊天台”。据《西山志稿》记载,此台空阔约数丈,为“陡绝圆坛”。《水经注》载:“武昌城西有郊坛,权告天即位于此。”宋代苏轼《樊山记》亦云山顶即位坛为孙氏遗址。
孩子们被这里的一切所吸引,他们为我们曾经的辉煌骄傲着感叹着,全然不知道时间已经不早,天色渐渐的暗了.一天下来,孩子们在大量的吸取着知识营养,完全忘记了肚子还是空空的.
湖北境内留下了“文武两赤壁,古今两武昌”的传奇故事和历史遗迹。1911年发生在武汉市的辛亥首义,又把老武昌鄂州市的两位先烈推上了历史变革的前台,他们是武昌起义牺牲的第一人彭楚藩,以及起义临时总指挥吴兆麟。他们充当了推翻封建帝制的马前卒,承担了改天换地的光荣使命。
以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烈士命名的彭刘杨路,铭刻着人们对辛亥革命先烈的景仰和怀念。
鄂州城区洋澜湖边,这栋庄严朴素的纪念馆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临时总指挥吴兆麟将军而建造的,让后人缅怀先辈,畅想未来。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曾经两度辉煌的鄂州,在开放与发展的今天,又迎来了新的繁荣。历史文化名城鄂州,正在续写着再度辉煌的历史。
-全文完-
▷ 进入文竹.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