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过去曾是我们老家山弄里的一位老农,1981年病故。他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二十五年了,但他的形象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他在世时所造成的那些故事,使我永远不能忘怀。一个极度平凡的人,只要他不平凡的精神,会有人为他作传的。没有文学素质和爱好的人,只能凭口作传,我是文学爱好者,他的平凡故事,得以网上流传。他的家族已经绝后,他辞世后的二十多年来,没享受过香火。我作此文,权为纪念。
他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老实农民,他也不与我家同宗共祖,我何以如此呢?这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是出于对他坷坎人生的同情,二是对他善良人品的感动。下面让我将他的坷坎身世和零碎而真实的故事片断陈述一二,以表我对他的怀念之情。
“才公”,他并没有什么才,他不识字。因他出过远门,见了世面,加上他为人忠厚诚实,村人都尊重他。因他的名字有“才”,六十岁后,人们便尊称他“才公”。
在我两三岁时,我就认识了他。他比一般人高大和强壮,铁钳似的双手,好象能够征服一切。古铜色的脸上,嵌着刚毅的双目,好象拥有万难不怕的气魄。他声音洪亮,在他当生产队长的时候,每当出工时,他只喊一声,就都家喻户晓了。他从不怕困难,从来不叫一声苦。他常在太阳底下,不戴草帽地拼命干农活。黑色的衣服上,常见汗水干渍后形成白色的“地图”。他常挑着一百四五十斤的柴火,翻过几座山,爬过几个坳去街上卖。有一次,我上学时走在他的身后,一同爬上高九百石级的高岗。沉重的柴担压着他,每登上一步,胫骨就会“嘎吱”一声鸣响。太阳火辣辣地暴晒,汗水从他的衣角滴下来。落在石级上,然后向四周发散,形成杯口大的汗迹,每隔三四步,就有这样一个湿湿的圆圈。我幼小的心灵,深深感到生活的不易。
他家祖上与我家老祖同住一个山弄。他们住屯东土地庙前;我祖居屯西的北山脚下。解放前,他们家中失火,把两间干栏式木楼烧个干净了。于是他举家迁居到观音屯,在那里支棚而居,生活非常贫困,家中没有一件值钱的。他们一共三兄弟,从祖上到他们,没有一个识字的。
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他被国民党政府拉去当兵,在乡村训练了几个月后,就去上前线。据他说,他随部队到了一个很远很远的不知名的地方作战,只记得有一条大河,河边有个坐着的石人,石人有一座山一样大。他还说,打了几年,他们又转到了一个叫“宾州”的地方,他的任务是守仓库。后来他用了近年的时间,不知走了多少迂回的路程,才逃回了家乡。回到家时,父母已经去世了,唯有两弟在。从此兄弟仨,相依为命。
他在解放前就娶了妻子,可是一直没有小孩。他把继承香火的希望,寄托在老二的身上。解放初,老二娶了一位街上人家的女子,过门不到三天就逃回娘家,再也不回来了。无论他和老二多次备礼去请,都是请不回的。据人传说,那女子透露,说老二不是真正的男人。奇怪的是那女子也终身不再嫁,老死娘家;那老二也终生不再娶,独身一世。“才公”见老二无望,又把传承香火的希望寄托于老三。
1958年,老家那个山弄南山脚下的“孤老七公”瘁然辞世,遗留一座空屋,其房族作价五百元出售。“才公”因怀祖地,便购而居之。不几年,“才公”把三十出头未能成亲的老三接来同住,他要扶持老三成家。过几年的经营建设,把那屋子整成稍微象样之后,便为老三提亲,那是1968年的事。老三的新娘,不算秀丽,但身板厚实,嗓门特大,哈哈大笑之声,山谷为之共鸣。结婚典礼,也算象样,请十四五桌,喜宴摆在屋四周的草地上。办喜事的屋子里,到处贴满毛主[xi]像和毛主[xi]语录,四壁通红。大厅两柱,请乡村小学教师写了一付对联:“破旧立新,举行婚礼一切皆从简;结婚此际朋来,愧无鲁酒宴嘉宾”。这付“对联”现在看来是不成对的,因对仗平仄全无,这在当时的文化背景,能保证两联字数相等且语义能通就已难为了,所以当时并无批评之人。值得一提的是,因“才公”已六十开外,并无子息,众人默认,“才公”办这次喜宴,表形上是为弟完婚,实义上更象是为“继子”娶媳。于是有远祖族人送给他一块一米高半米宽的牌子,名曰“荐福牌”,上书“韦才公大人”之福。下设香案,并叫老三来拜了。
说话老三的光景也不美好。他娶妻年余生下一女孩,女孩才两岁多点,她妈就患鼠疫死了。女孩变成没妈的孩子,老三再也无力续弦。从此,三兄弟共同哺育一个小女孩,都把她视为掌上明珠。三兄弟常争着将女孩骑在脖顷上逗着玩。
“才公”因见继承香火还是无望,本希望较为年轻的老三能生一子,可如今老三更是没了老婆,岂能无中生有,他觉得只能靠自己了。那里的农村有一种传统观念,认为无子是前生积德不足,只要常做好事善事,修桥补路,栽树成荫,扶老恤幼,舍己救人,积够阴德之时,自然就会感动神灵,而降送子息的。所以“才公”时时为人做事,如做家事,别人一有困难,他必到场帮忙。他为别人张罗家事,比做自家的事还认真。他常常暗中行善,不欲人知。他在许多路人常坐歇息的坳口,栽种榕树,安装板石,方便别人安坐。他行路时,一旦发现路中有石子,便自觉把它搬走,哪怕正在挑着重担,也要先放下担子,搬走石头。
1966年的一天夜里,屯里“五保户”老爹老奶养的一头三十多斤的猪,因吃糟过饱发热,将要死了,老爹老奶急得又哭又叫。那时候那样一头猪的价值,是一笔不小的财产。“才公”闻信赶来,二话不说就将猪背下深井去泡水降温。最后猪还是死了,两老大哭。“才公”安慰道,“不要紧,我把它处理好,将肉挑到街上的煮肉摊摆卖,尽量为你减少损失。”两老闻言,千恩万谢,不再哭了。“才公”连夜处理那猪,装置妥当,一头猪肉,一头柴火地挑着担,爬上黎明的山坳,往高岭街奔去。两老在家等呀等,盼呀盼,时已深夜不见“才公”回来,他们又哭了。正伤心处,忽见“才公”回来,两老问,为何回得如此之晚,“才公”说,“在高岭街摆卖,因不是街日子,到下午了也卖不去三分之一,因而我又挑到三十公里外的马山街去卖。天将黑了,才从马山赶回,肉也没卖完,一口水也不曾喝得,渴得很哩。给,这是九元的肉钱。”
两老闻之,老泪纵横。万分感激地说:“才公啊,也只有你才能如此帮我们啊!”
最使我感动的是他帮我家打柴的事儿。一九六几年,那时我父亲时常在外,家里有病歪歪的母亲和几个弟妹。已经几天没有柴烧了,“才公”决定帮我家打半天柴。一清早只在我家喝了一碗玉米粥,就往高山悬崖爬去。他一直打柴到中午,总是不见他下山回来。我母亲煮午饭等他回来吃。我一次又一次地到山脚下,大声大声地喊他回来,可是他总是回答说“等一会儿”、“再等一会儿”、“山太高,上来一趟不容易”、“我多打一些再说”。就这样,他一直打到太阳落山,方才拖着疲惫的脚步下山。回到了我家时,我看见他,两眼通红,身上的汗水湿得刚落下河去似的。那年头大家生活都很苦,我家作为感谢他的,也只有玉米糊加瓜苗菜晚餐。饭后,他很愉快,很满足的样子,他说:“我到了那里(山的一处),见有很多好柴,就一口气砍完它,山太高,上去一趟多不容易啊!这下子够你家烧一个月了。”我母亲和我们,都非常感激,不忘他对我们家的恩德。
……
“才公”如此无私为人,精神可贵,可周围的村人都以为他行善的动机,是为了积善积德以感上苍赐子。可“才公”从不在乎别人这些扭曲的看法,他还是坚持做好事。他这种胸怀和精神,堪令苍天下泪,能使我等汗颜。虽说是为了积德,但能如此持着,实在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他的行为,岂能以一句“为了求子”的话解释得通的。
“才公”做了很多很多的好事,可他还是没有生孩子,晚景则倍加凄凉。本来老三有个女孩,时常绕膝,聊以安慰。可是他的晚年,多多不幸。那女孩长得水灵,长成十二岁,如花之娇。外头有家富户,要求老三送女孩去他们家养育,待长大成人,配给他们家独生儿子作媳妇。“才公”疼爱小女不得了,岂能允之,驳斥他们说:“现在是新社会,岂可存在童养媳之事!断断不能!”此事作罢。不久又出事了,本屯一个小伙子,正值青春,趁“才公”家人不在,中午钻入他家,对女孩施暴,女孩叫喊,被屯里人制止了。女孩怀羞,离家出走不归,最终被坏人拐卖到河南省去了。“才公”十分悲痛。后来那女孩被几经多轮转手倒卖,至今杳无音信,下落不明,生死未知。
女孩失去后,“才公”精神崩溃,忧郁成病,又无钱医治,轻信游医,接受“挑痧”疗法,遵嘱又喝“古墓金缸仙水”,病情急剧加重,几日撒手人寰。“才公”去后,老二也自染疾而终。“才公”老伴,经不住家中变故,更是贫病交加,挺不了两年,也到九泉寻“才公”去了。
老三失去了所有亲人,万念俱灰,无心生活,任凭田园荒废,屋宇倒塌。他搭一个棚儿,只容得一个床铺,在风雨飘摇之中,苟延此生。
“才公”一家的不幸,实令世人叹息。每当我看到“才公”留下的榕树和荒凉的房屋遗址,心中难免忧伤。榕树苍劲参天,莫不是“才公”的精神;房屋遗址上的花草,难道是为凭吊“才公”而生长的吗?
-全文完-
▷ 进入霞中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