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借助春天的一个双休日,回到我曾经生活、工作过的一个农村小镇。
漫步在故地,心雾茫茫。此时,此景,此情。瞅着大街小巷的变迁,我不想现在的楼房林立,而是更多的勾起我对往日回忆。
我重新进了那条徐家小街,走到铁匠张的铁匠铺。信步走近门前,刚要跨入门槛。可是,从门里出来的却是浓妆小姐。这时,我举目看清了招牌,铁匠铺已改在靓丽发廊。我打听铁匠张的消息。小姐告诉我,铁匠张前不久走了。就在去年的春天走了。我不敢久留,很浓的脂粉味从小屋射出来,击退了我。
铁匠张走了,消失在去年的这个春天。踯躅小街,我心里蓦地有些失落。
十几年前,这条小街的春天,青青的石板路,烟雨迷蒙,街边是依依的垂柳,称不上鸟语花香,也算是清静安逸。然而,每当每当人们显得寂静的时候,总会送来一阵阵清逸悦耳地叮叮当当声,是小铁匠铺传来的铁与铁的敲击声。悦耳。质感。给小街增添了不少乐感,增添了不少活力。我那时刚从学校毕业,也住在这里。铁匠张一直在这里打铁,从青丝到白头。
铁匠铺,小街一隅。门前挂着各式各样打成的铁器,被风吹着,晃来晃去,像腊月里,风干的咸鱼肉。暗黑的小屋里,弥散着铁器淬火的青烟。铁匠张一阵阵咳嗽。风箱沉重地呼吸。火是小屋的心脏,在呼吸中搏动。坚硬的铁,锐利的铁,在铁匠张的炉膛里,软化成一块块红红的豆腐。烧热的铁块被钳子夹起,放在铁砧上,铁匠张像公牛遇上红布,肌肉绷紧着,迸发出全身的激情。手中的铁锤砸下去,铁匠张的身体随着铁锤的反弹跃起,下落,跃起,下落,跃起。汗,炉火,风箱,红的铁,青烟,咳嗽,弹跳,抡圆的胳膊,构成小屋中的力之舞。从铁块到铁器,在铁匠张的手里一点点成型。最后淬火,浓烟中小屋腾起铁的特有的咸腥味。
那时,我爱看铁匠张打铁,觉得独有的激情和节奏带入了铁匠张的血液。
当他从小屋中中走出,在春天的太阳下仰着脸,就着一把巨大的紫沙壶咕噜咕噜往嘴里“灌溉”。这时,才能看清铁匠张的身体和表情,瘦小,一张比铁还黑的脸,荡漾着快乐。铁匠张一生未娶,他说铁是他的新娘。那时,小街上的居民,听见叮当声,有时会发笑,铁匠张又在打老婆啦!
可是现在铁匠张走了,我在春风里惆怅。去年的春天成了铁匠张在城市最后一个春天,手艺消失在黄昏。大工业时代,模具铸出的铁器价格低廉,越来越多的塑料制品、金属制品充塞着我们的生活,乱飞的塑料袋、尖叫的不锈钢声音撞击着我们的眼球和耳膜,传统手艺在现代工业的浪潮中被悄悄淹没了,消解了铁匠张和他的手艺存在的意义。我对铁匠张的怀念恐怕正在于此吧,是对一个个性时代结束的感伤。
我们的祖辈都是些心灵手巧的粗人,人人都会点手艺活。手艺,手艺人,曾经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带来了生存的荣耀……
我有一把铁匠张打的剪刀。没有流水线生产的光滑精致,却在十几年后的今天却仍然锋利如新。表面有浅浅的痕迹,是铁锤留下的,包含着铁匠张的力与汗,情感和技巧,让人想见制作的每个细节都包藏偶然。
我将珍藏。
-全文完-
▷ 进入拂晓之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