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身为红军侦察排长,奉命回乡筹款时惨遭国民党杀害;家中4位亲人的头颅相继在敌人的屠刀下陨落,于是,少年蒋文模被“逼”上了革命道路……
蒋文模——胡耀邦的第一任警卫员
年逾80岁的老红军、二等甲级残废军人蒋文模,是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抗日救国时期的首任警卫员,家在革命老区湘西北的石门县。1918的重阳节,他出生于水南渡柳仕坡一户赤贫家庭。父亲蒋南庭烈士1927年入党,是当地的农协主[xi],参加红军后任侦察排长。1930年12月他奉命潜回家乡为部队筹集粮款,惨遭国民党匪军杀害,紧接着敌人又将蒋文模的大哥、二哥、二嫂及两岁的小侄女全部杀害。在父亲战友的掩护下,他才虎口脱险。次年,年仅13岁的蒋文模参加了红军,改名唐天才,从此走上了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的革命道路。蒋老5次负伤,10多次荣立军功,至今身上还残留着敌人的83块弹片。
1936年10月,蒋文模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不久,经组织安排给当时的抗大政治部主任、一大队政委胡耀邦同志担任第一任警卫员。他对耀邦同志的生活起居悉心照料,安全警卫工作尽职尽责。1939年初,抗大所在地的国民党绥德县县长田杰生扣押了共[chan*]党人薛南斌,肆意制造摩擦,田杰生一伙理屈词穷,恼羞成怒,妄图仗恃武力于胡耀邦不利,情况十分危急。当时年仅21岁的蒋文模只身御敌,舍命保护耀邦同志安全脱险。从此,他与耀邦同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两年后,因工作需要,蒋文模恋恋不舍的离开了胡耀邦。此后,他在359旅参加南泥湾大生产,一年能向部队交1000公斤粮食和500公斤蔬菜,是响当当的劳动模范。为解决部队营房困难,他开动脑筋革新工具,挖窑洞的工效提高了数倍,因而受到毛主[xi]表扬。1942年日本鬼子扫荡太行山,上级命令他掩护山西行署机关人员疏散,他当即率领120人的兵力在沁阳县境内的十里坡山头阻击十倍于我的日伪军。那是一场极为惨烈的厮杀:蒋文模和他的战友们以顽强的斗志和牺牲精神,凭着几十条破枪及100多箱手榴弹坚守阵地整整24小时,最后以100多人的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打死打伤敌军500余人,胜利完成阻击任务。撤退时,蒋文模为掩护战友转移,被敌人的一排机枪子弹扫中,身受重伤。几小时后,他从死人堆里苏醒过来,艰难地爬行在部队转移方向的山径上。渴了,喝几口泉水;饿了,靠野菜山果充饥,甚至从猴子口中夺食。十多天后,他终于被当地的山民救了出去……
解放后,蒋文模转业到地方,先后在山西工商、交通等部门工作。在十年浩劫中蒙受不白之冤,被打成贺龙死党、胡耀邦的黑干将,党藉和公职均被开除,前妻也被迫与他分手。直到70年代初他才得到平反。
1974年7月,蒋文模离休后,带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辞别战斗和工作了几十年的山西,只身回到故园湘西北的柳仕坡村。这里是他五位亲人牺牲的地方,阔别44年,依旧是鸟不生蛋的穷山窝,蒋老心中很不是滋味。他不顾年事已高,拖着伤残的病体,从屋后的荒山治起,一个劲地干,开毛荒、挖坑,每个坑要挖一米见方,一个坑要挑一担粪土;栽一棵树苗,要到山下挑一担水浇苗。他瘸着腿,拄着拐杖,上山不止,挖坑不止。有一次老人担着水从山上连人带桶滚到山下,昏死过去。送到医院醒来后,不顾摔掉四颗门牙的嘴巴还在淌血,仍坚持着上山。乡亲们感动了,纷纷加入他的队伍。10年过去了,柳仕坡的山山岭岭、屋前屋后全部披上绿装。全村植树造林5000亩,其中仅蒋文模一人就栽种了松、杉树三万多株,折合30余亩,全部无偿地献给了集体。1982年,村里的支部改选,经上级组织批准,蒋文模毛遂自荐当了村支书。他向全村干群公开允诺:一年内将柳仕坡变成先进村,三年内解决温饱,将全村的经济、文化、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促上去。为了村里实现水、电、公路“三通”,蒋文模先后往返武汉、宜昌、长沙、常德等地上百次,行程二万多公里,落实资金、项目与技术设备事宜。为了节省开支,他每次都带着干粮上路,住最低档的房间。他还用自己的工资,为村里垫支了5000多元费用,至今没有收回。
一份耕耘换来一份收获。8年艰苦创业,终于取得了累累硕果:7公里村级公路通了车,柳仕坡及邻近4个村的近千户农户通了电,100多农户安上程控电话,200多户农民吃上了自来水。在蒋老的带领下,被人瞧不起的柳仕坡村上了县里的“龙虎榜”,到1990年底,全村第一次完成了国家订购粮任务,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余粮,第一次人均收入500元,终于摘掉了贫困帽子。
在家乡建设的辛勤工作中,蒋文模虽然经常挂念耀邦同志,但一直无暇会面。直到1987年胡耀邦从总书记岗位上退下来后,他才去北京看望老首长。耀邦同志见到分别多年的老部下非常高兴,打趣问道“我在位时你不来,我下台了你怎么来了?”蒋文模回答:“您在中央当总书记,我在农村当支部书记,各有各的事,您忙我也忙哩!”然后把这些年如何落叶归根,如何毛遂自荐当村支书,带领乡亲们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经历,和盘托出向老首长作了汇报。胡耀邦听后夸奖他道:“你这个村里的书记,干得蛮不错,不比我这个书记差嘛。”临别,胡耀邦问:“要点什么呢?要钱我可没有。”蒋文模回叙:“啥也不要,就是来看看您。”老首长握着他的手久久不语,最后拿出一件毛线衣塞到蒋文模手里,动情地说:“拿着,这是我身上穿的,留个纪念吧!”
1989年4月,蒋文模听说耀邦同志病重,立即千里迢迢赶到北京去探望。胡耀邦躺在病榻上握住他的手说:“还记得你用衬衣给我换蚕豆吃的事吗?那味道回味无穷啊!”蒋文模马上连夜往回赶,他从家里炒了一大包蚕豆返回北京时,耀邦同志已经与世长辞了。蒋文模含着泪,将那包炒蚕豆放在首长灵前,按湖南的风俗恭恭敬敬地向胡耀邦的灵位叩了九个响头。
今年四月中旬,一个暖融融的星期天上午,笔者一行专程到蒋文模的家中采访,蒋老热情地把我们迎进一座建有两层楼的四舍院。据主人介绍,这座占地180平方米的住房,是在耀邦同志的亲切关怀下,1989年3月由县民政部门落实解决的。这天正巧蒋老一家三代团聚,白发皓首、精神矍铄的老人对宾主一一作了介绍。老伴刘菊绒,比蒋老小20多岁,前夫去世后带着一儿两女于1976年秋天嫁了过来,如今这几个孩子都改姓蒋,均安排了适宜的工作。1983年2月10日,65岁的蒋文模喜得一女,取名蒋训洁,创下了老红军中子女年龄最小的记录。蒋训洁今年年满16岁,正读初三,她的理想是同父亲一样,当一名军人报效国家。蒋老夫妇儿孙绕膝,三世同堂,其乐融融,他对子孙要求很严,经常教育他们要牢记党的恩情,以耀邦同志为楷模,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工作。蒋老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树立起良好的家风。
如今,蒋文模虽然从村支书的岗位上退下来。但他并没有闲着,自告奋勇地参加了市扶贫工作组。去年11月,他到壶瓶山镇的杨树垭村扶贫,这里海拔1800米,不通电、不通公路、不能电话,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村,通过老人近半年的奔波,村里已经架起了电线杆,市委扶贫办的扶贫基金已经到位,村办马头羊养殖基地的规划开始实施。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蒋文模仍然是一名冲锋陷阵的勇士,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攻营拔寨。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这些年来,他数十次被评为中央、省、市、县的“优秀共[chan*]党员”、“扶贫工作先进个人”、“老有所为精英”,并于1996年出席了全国老有所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会,受到了中央领导人胡锦涛同志的亲切接见。蒋文模为党为人民做的贡献和获得的光荣是对红军光荣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倘若耀邦英灵有知,他一定会为自己有这样的好部下而笑慰九泉……
-全文完-
▷ 进入朱树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