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县新关镇丁家坪村1组,位于县城之郊2公里处的双红路。石门县粮食局退休干部、常德市十大民间藏书家之一的江从珍就住在这里。
一、幼童“书谜”
70年前,江从珍出生于本县一户富裕农民家庭,兄弟三个,他老幺。满周岁时,按照当地习俗举行“抓周”的礼仪,以预测孩儿将来的前程,说来也怪,在摆放着的各类物品中,不谙世事的小从珍,不挑金,不选银,唯独把一本书牢牢抓在手中不放,在场的亲友和邻里都啧啧称奇:“这伢儿将来定有出息!”
从跨进学堂的第一天起,天资聪慧的他,从不贪玩偷懒,从小学到初中各门学科样样优异,深得老师器重,同学喜爱。课余,江从珍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画画书。他省吃俭用,常常购买课外书籍,从中吸取知识的营养。本来,以江从珍的天分和后天的勤奋,他完全可以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求学路上攀上希望的顶峰。天有不测风云。土改时,他家被画为富农,土地交公,还分掉了部分家产。家道中落,再也无力供他读书了,此时的江从珍,正在紧张地准备高中升学考试,不得不中途休学。
解放初,国家建设需要大批知识人才,那时湘西北山区像江从珍有初中文化的“秀才”不多,加上他的人缘、口碑都好,尽管出身不好,还是于1955年上半年被推荐参加了工作。他先后在教育、公安和粮食等部门干过。无论何时何地,他干一行爱一行,任劳任怨,成绩突出。在那个唯成份论的特殊年代,江从珍不仅没有受到歧视,相反,他还入党、提干、立功受奖,历次政治运动他都幸免于难。只是文革浩劫中,江从珍苦积苦攒的几百册图书被造反派一把火焚烧殆尽,令他终身痛心不已。
二、举步维艰
江从珍的藏书生涯起步于1975年,当时,他在文化公社粮站工作,深感偏远山区农民文化素质低,精神生活贫乏,决定自筹资金,为农民朋友办一个图书室。
那时,江从珍家中上有三个老人,下有三个小孩,夫妇每月工资才近百元,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都常常捉襟见肘,更不用说有多余的钱去办公益事业了,为了把图书室早点建起来,江从珍强忍煎熬告别了吸烟喝酒的历史,他同家里人商量,每月从拮据的伙食费中节省出10至20元钱来买书,还把添置家具的50多元钱省下来用作书款。经过三年的节衣缩食,江从珍积攒了450多元钱,先后购买200多册农业科技、社科著作和小说等书籍,以及连环画等少儿读物4000多本。图书室办起来后,老江把每册书的书名、内容写成简介,出榜公布,免费为乡亲及青少年开放。他还常常利用下村抓工作的机会,把书背在背包里,走到哪里,借阅到哪里,不厌其烦,服务周到。乡亲们感激地说:“老江哇,你自办图书室等于送给我们一座座宝山,真是做了件天大的好事啊……”
就这样,江从珍在山区工作的十多年里,他的足迹遍布方圆百多公里的角角落落,为数万名百姓读者义务提供借阅服务,为山区智力扶贫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此,1981年,他荣获省“农村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的称号,并进京参加“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到万里、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三、藏书万册
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江从珍藏书,点滴来之不易,既有朋友馈赠的书刊,更多是以30年的精力亲自天南地北加以搜求。他利用出差之机,走长沙、上武汉、下广州、进北京,跑遍了大小书店。每到一处都要购书作为纪念,用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藏书阁。
1995年5月,江从珍退休在县城安了家,环境变了,条件好了,老江办家庭图书室的劲头更足了,他省吃俭用,别无嗜好,每月600多元的退休金半数花在买书订报上。为弥补资金不足,江从珍学以致用,利用自学得来的技术,办起了家庭养殖业。除了养鸡喂猪饲狗外,还建起了养殖王八的水泥池、种花养草的苗圃,全年收入过万元。1998年元月,江从珍被评为“常德市十大藏书家”,他的个人藏书已达5100册。而今,江老已年过七旬,家中的藏书已愈万册,拥有了一座使他引以为豪的藏书阁。
-全文完-
▷ 进入朱树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