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卫华出生在湖南石门县西北山区三圣乡一个贫穷的村落。小时候,他聪明调皮,远近闻名。到6岁时,他对音乐的悟性便日渐显露出来。
上学以后,邵卫华一直是学校里的文艺骨干。上初二那年,他以一首《小白杨》在全市业余歌手大奖赛少年组中夺魁。这时,邵卫华想当一个歌手的愿望也就越来越强烈。
1996年,邵卫华初中毕业,怀揣着父亲东拼西凑的1000元钱成了常德市戏校声乐班的一名学生,他如鱼得水,抓紧分分秒秒的时间吮吸知识的营养。伴随而来的苦恼便是经济的拮据,一个子儿掰成两半花,到了月底还是囊中羞涩。恰好这时,一个熟识的朋友介绍他到一家歌舞厅唱歌,每唱一场能得到10元钱。他每天吃晚饭后,就蹬着自行车去歌厅唱歌,为了多挣些钱自食其力,他便一晚赶3个场子。
一个偶然的机会,邵卫华从报纸上看到上海音乐学院招生的信息,便萌发了要去试一试的念头。他捏着仅有的80元钱启程了,开始了他在上海辛酸的音乐流浪之旅。
一下火车,邵卫华直奔上海音乐学院,因没休息好,声音变得嘶哑,他落选了。走在街头,他不禁潸然泪下。他抱着破吉他坐下来伤心地唱起了著名歌手陈星的《流浪歌》。真情的歌声飘荡在大街上,路过的行人纷纷驻足观看,为这个噙着泪花的少年热烈鼓掌,纷纷解囊相助。
邵卫华在上海呆了半个多月,联系歌厅跑场连连受挫,只好打道回到长沙。
回到长沙后,找到了一个很出名的音乐家,那个音乐家却一脸鄙视,兜头泼了一盆冷水:“小毛头子学唱什么歌,也想出名?”但此时的邵卫华对音乐是如此的执着,他当时在心里对自己说,我只要努力付出,总有一天会有回报的。
2000年4月23日,是邵卫华终生难忘的日子,他被梦寐以求的北京音乐学院录取了。
而今,大学毕业后的邵卫华,凭着音乐天赋和对音乐的执着追求,成为了中央电视台的一名音乐编辑。谈及将来,他动情地对笔者说:“我一定珍惜现在这个难得的岗位,把基本功打扎实,好完成我无怨无悔的歌手梦。”
-全文完-
▷ 进入朱树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