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是未来,青年人是希望,这个世界最终属于青年人,这是不争的事实。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铺设青少年健康成长之路,投入相当的财力、人力、物力去办教育,把教育事业列入国计民生的大事业。
今天,我们主要谈青年人健康成长,其表现在二个方面:生理和心理。心理健康问题在一段时期以来显得尤为重要,而青少年健康心理形成的主要来源于德育教育。中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对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态度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抓紧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他们的一生将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高中阶段又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是身体、身心处在成长到成熟过程中的临界点,高中生面对着家庭、学校,包括自身理想实现及社会各界的巨大压力,学生全天候所面对的是枯燥、乏味的学习资料,始终在“考试—分数—考试”二条线上徘徊,在此压力下能顺利完成学业并考出一个好成绩,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正确的思想导向,一个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而这些素质、导向、状态的形成,德育教育是唯一能实现的途径。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外来思想不断涌入,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泛滥,使一些人的内心深处的羞耻感被淡化或扭曲,出现了一些不分“真善美、假恶丑”的现象,这种不风气也渐渐渗到原本一片净土的校园,一些学生也深受其害,甚至出现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方面的偏差,所以不断加强青年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要求,更是指引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
一、当前高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问题
1、德育教育内部出现失衡现象。从广义上讲,学校德育教育内容应包括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生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这些年学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取得可喜成果,但心理品质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观”教育是当前教育的薄弱环节。学生最需要的德育教育内容是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行为等,这些内容是与学生联系紧密,在健康成长中特别重要,但目前看在学校德育中却是欠缺的,而在高中教育中更显失衡。
2、学生在德育教育中主体地位丧失,德育被异化为“智育的附属”。现行德育工作往往倾向于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去探索德育发展机制,忽视学生参与度将其列为被动的道德客体。这种“教师本位”的视角定势,严重背离了时代要求。这种用灌输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思想和道德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内在需要,成了一种意向的强制性的灌输过程,学生完全成了被塑造的客体,只需要听话、服从,导致学生形成厌烦和表里不一的双重人格。
3、现行德育教育内容、教材、方式等陈旧老化,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德育教育在内容上回避了当今生活世界中的矛盾与丑恶现象;德育教育内容相对陈旧老化,更新太慢,没有及时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尤其在做好历史故事、革命领导人及名人事迹如何有效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德育教育方式单调枯燥,缺乏现实的情景性,教材形式单调,借助于录音录像多媒体的时候很少,学生不喜欢,兴趣低,现现为被动参与,收效不大。
(二)成因
1、学校本身强调学习本位思想不可替代。高中时期不再以素质教育为主,而转入以升学教育为主的阶段,尤其是重点高中,所有一切都要以学习为主体,以成绩为本。老师是教育过程的主体之一,同时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必须按照学校的要求去严格执行,字里行间也只能透露“分数至高无尚”的思想观念。
2、家长考学导向使教育重心失衡。所有家长都有一种“望子成龙”的心态,这种期盼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家长在关注自己孩子成绩的时候,往往很少观察孩子内心真实想法,交流的只是学习情况,更不会注意到孩子出现的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习惯,只要成绩好那就可以一俊遮百丑了,其他方面有点小毛病无所谓,淡化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
3、学生自身认识不高,认为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不大。学校、家长给学生在考学方面的层层压力,使学生的思想导向也发生了明显偏移,认为学习是第一位的,只要学习好了,学校领导、老师、家长都会高兴,在同学面前也不至于丢份。
4、社会风气、氛围支持考学论。高考前,一些报刊及新闻媒体就开始为高考造势,铺天盖地而来。高考后,一些企业、机构也开始为考取重点大学的考生办嫁衣,甚至不惜重金,谢师宴、状元宴已是愈演愈烈,这些都对高中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全社会营造着“只要考取了重点大学就万事不愁,应有尽有”的舆论之风,提前把那些莘莘学子社会化,金钱化。
二、对策研究
1、利用阵地教育,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课内容及形式的创新力度。中学德育大纲》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 在诸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它以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 知识武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由此可以看出, 政治课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因此,思想政治课本质上应该是一门德育课程,义不容辞地应发挥其德育的主渠道作用。新大纲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这一规定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和要求。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创新政治课堂,创新教育方式,改以前单一的灌输法为师生共同参与,同时引入一些敏感性的话题,结合当前的国内及国际形势,不要因教学而教学,开拓学生思维,让每一名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将其情感融入其中,最后老师再进行正确引导,如此循序渐进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把德育教育工作抓实。 教师要为人师表,“这是老师说的”,“老师要我们这样”,“老师不准我们这样”。在学生眼里,老师的形象是崇高的,老师的教导是神圣的,老师的话是他们辨是非、分荣辱的标准。老师的一言一行,往往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广大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培养青少年成长中肩负的光荣责任,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的实际,针对当代青少年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建设的实际,用富有创造性的鲜活形式,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进课堂,并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另外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比如通过主题班会、报告会、座谈会、个别谈话、重大节日纪念等活动开展德育教育,各学科教师包括班主任都要因材施教,把德育教育纳入工作计划之中。特别是广大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行育人,以德化人,不能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义愤填膺抨击各种丑恶现象,走下讲台却对各种不正之风熟视无睹甚至迎合追逐。 一个教师,一个好教师,还必须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己,不仅要不断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更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努力做一个能力水平高、思想品德好、学生崇敬爱戴的好老师。
3、发挥家长在家庭空间里教育表率作用。父母要为子楷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孩子往往是父母的影子。孩子的更多时间是生活在家庭中,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事事处处都在点点滴滴塑造着孩子的心灵。孩子们对是非美丑善恶的最初判断,常常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那些为人正派、积极进取、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父母,会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人生榜样。相反,那些消极度日、自私自利、愚昧无知的父母,只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即使望子成龙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不会有多大说服力和影响力。社会需要的是全方位的人才,尤其是要德才兼备的人才,所以要求家长要二手抓,不放松孩子的学习,更不能不抓孩子的品德教育。
4、发挥学生内因作用,达到行为自律的目的。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整体修养,发挥学生的内因作用非常重要。要强化以自省性、自控性、自励性为内容和目标的自我教育,达到行为自律,真正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学生形成稳步向前发展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具体做法:一是不断自省促使学生对自己行为作出评价。这一点需要班主任在制定班级计划时作重点考虑,建立学生的自评考核制度,通过班级日记的形式,由值周班干部或学生轮流负责。二是从抓学生平时学习活动中发生的冲突事件入手,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学生学会自控,以达到身心修养的成熟境界。三是设立班级荣誉档案。记录每一名学生在军训、体育、文艺活动等各种比赛中的荣誉,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好品质。三是让学生自己制定自我激励计划,使学生不断迈向自我完善,以达到行动自律的最高层次。
5、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积极参与,树立正确教育观。一是政府以条例、制度等形式,约束规范各媒体不正确的教育导向,形成学生全面发展的好风气。二是督促各部门严格监管青年学生涉足的娱乐场所,如网吧、电玩城、歌舞厅等。三是要求教育部门进行德育教育课改,创新教育内容及教学形式,符合时代要求。
总之,面对当前信息量猛增、竞争、多元价值并存的现实。当代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取向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已经老化必被淘汰。要更好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全社会高度重视,变传统型为现代型,强化德育队伍,拓展教育领域,丰富德育内容,更新德育方法和手段,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改革德育教育体制,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最终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跨世纪的新型人才。
-全文完-
▷ 进入过客89-3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