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拯救不了一个世界,但是我可以尽我所能去拯救一个孩子。”
——丛飞语
昨天晚上,看深圳卫视的一档节目,中途插播广告,看见了丛飞,笑容一闪,约几秒钟。我的心突然一阵紧张……看完电视已是凌晨1点了,忍不住还是打开电脑,搜索“丛飞”:斯人已去!2006年4月20日20时40分。
记得好像是去年的某一天,也是在电视《艺术人生》中认识的丛飞。那是唯一的一次中央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走出演播室,在深圳的一个医院的病房里录制。本来,我已是很厌倦了朱军在节目里面的滥情眼泪。是丛飞的光头、变质的声音和灿烂的笑容吸引我看完了那期节目。
亲爱的烟雨网友,如果你们一直喜欢我的文字,请你们继续往下阅读,让我们一起来缅怀一下这个人、记住这个人:丛飞。
1969年10月生,自94年至今,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资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178人次,并为此欠下个人17万元的外债。亲人埋怨、妻子离去,临终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和唯一值钱的一架钢琴……
没有办法,现在很多事情和现象必须有数据方能说明问题。
05年8月,香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吴小莉采访丛飞,泪水随着丛飞的叙述不断流淌下来。她说,她走过世界许多国家,见过的慈善家也不少,没丛飞这样的!临别吴小莉签名留念写下:“给幸福的‘傻子’丛飞:世界有你,生命更美!”……
对于丛飞,公正地说,我也觉得他是有些傻的。但这并不代表我轻视他。如同那些高唱赞歌的人绝不会从明天起就以丛飞为榜样了一样,丛飞这个榜样的力量是几乎没有的。人们对丛飞的眷念更多的是对“爱心”的呼唤,是对道德的企盼。
丛飞是个什么样的人,也许我们没有资格去评说!只能放在心中敬重。
丛飞是单飞的理想,是断线的风筝,是我们欣赏的风景。
请不要再三地强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这个世界需要我们爱的人很多。我们只能先把我们必须和应该爱的人和事爱遍——这,是我的觉悟。
丛飞是高于这个觉悟的。这也是我的困惑所在。没有资料表明,丛飞是什么特殊材料做成的。他也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歌手,有父母、妻子和孩子。但是他的境界已经沉甸甸地压在我们这些一贯还自以为品格不错的人的心头,此时,也压得我好累。
无疑,社会需要丛飞式的人物,但是,这只是奢想,这样的人不会多,不会多。他是一座高处的风景,当人们看出他的美时,他已经止不住离去的脚步了。
我们需要一个普适的经验和标范来引领人们的精神向度。丛飞身上并不具备这样特质。他实在让我们难望项背。或许深圳的作者唐勇菊的话可以让我们清醒一下:当我们的社会把这些宏观的读书、就业、脱贫问题自觉或不自觉推向某个人的时候,不仅是残忍的,而且是不道德的。(《是谁夺走了我们的丛飞?》)
所以,请不要再三地重复“感动”。这么多年以来,我已经十分憎恶这个词汇了。实事求是地说,在一个曾经的夜晚,我阅读着烈士张志新的事迹,忍不住潸然泪下、伤心不已。以后仅有的几个算是感动了我的人,如白芳礼、徐本禹和这个丛飞,恰巧他们都和我们的教育扯上了关系。所以说,是教育上的问题成全了这份感动,如果没有教育存在的缺陷,这份感动便无从说起。那些成天制造感动的人、整日被感动的人,自己可曾也做过一些值得别人感动的事呢?
写在宪法上的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得不到落实和保障,依靠这些有限的个体去弥补,这,算什么!丛飞去世以后,各种荣誉接踵而至。这又算什么!这些荣誉对于丛飞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对社会也不会有太大价值。如果我们果真有所感悟,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很多,随手就可以找到。
比如,把丛飞的事迹拍成电视片,全国范围内停播其他节目,专门播放此片,播个三天!可以把《丛飞震撼》这本书,每人发放一本。可以肯定:未必有人会在看完以后就去效仿丛飞,但是人们的灵魂必将得到一次清洗和升华。
我想一个问题很久了:在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中,离不开政治、经济和文化。突然有一天,我们把经济拎了出来,大行其道,大加变革。以为贫穷问题解决了,一切问题都不在话下了。也许贫穷导致了很多问题不得以正常,但是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出自贫穷。单一地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其他事项的辅助建设,结果会怎样?现实已经给出的答案。我相信,除了人死不能复生,这世界没有什么天大的错不可以纠正。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意识到错?有没有愿望去纠正?
丛飞临终还捐献了眼角膜。他把双眼捐献给了人类,在我们的头顶悬挂、闪耀着,这双眼睛从此将始终注视着我们,注视着人类每天发生的一切。
本文已被编辑[帘外落花]于2006-4-26 10:02:36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海子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