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报告”不是原因
袁之先生的一篇文章登在杂文报(2002/09/27)上,题目叫《赵国使者的“干部考察报告”》。其大意是:由于赵国使者的报告失真,导致赵王(准确的说,是赵悼襄王)放弃了重新起用廉颇的打算。
袁先生错了,赵国使者的“干部考察报告”并不是原因,起码也不是主因。
本来嘛,那带着王命去考察干部的差事,是件美差。廉颇不懂得孝敬钦差大人,或者抹不下老脸来孝敬小辈,那报告的评语自然可想而知。但用不用廉颇,其决定作用的不是使者的那份报告,而是赵王本人。
廉颇为赵国老臣,历仕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三朝,功勋卓著,朝野闻名,赵王能不知道?还用得着派人去考察?去考察什么?考察廉颇老了没有?老不老有年龄管着呢,还用得着考察?考察廉颇健康不健康?这也不是挑选士兵,而是挑选将帅,将帅固然也需要一个好身体,但比起率领军队和组织打仗的能力、经验和威望来,实在是次要的。现代史上的徐向前元帅不是在担架上指挥6万解放军打败了阎锡山的20多万军队吗?用不用廉颇,只在赵王脑子的一念之间,用不着派人千里迢迢的去考察。
至于使者的报告,来得正好,简直是饥了的饭、渴了的水、瞌睡了的枕头。正好,正好,正好有这个借口。
赵王为什么要让乐乘取代廉颇,司马迁没有告诉我们,但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廉颇不是他的心腹,或者没有讨得他的欢心。赵王即使真有过重新起用廉颇的念头,那也是无奈,——面对秦国强大的军事进攻,也的确需要廉颇这样的人为他去领兵打仗。但离了你廉颇,地球也不是不转了,王颇、李颇也行嘛!我说谁行,谁就能行,不行也行;说谁不行,谁就不行,行也不行!还用得着派人去考察吗?人还是要派的,考察的形式还是要搞的,不然,人们会议论纷纷,说我不民主,说我一言堂,说我家长制。至于考察的结论,与朕意吻合,那正好装装门面,做做样子,也见得我“广纳谏”,若“与寡人意见不一”,那那考察报告还不如一张擦屁股的手纸。
郭开能窥知赵王启用廉颇的心思,使者能肩负王命出使外邦,可见二人在赵国决非泛泛之辈。可一个忌贤妒能,挟私泄愤;一个贪墨受贿,心中无公。由此一斑,可见赵国内政外交的全豹,也可见赵王用人原则的大概。——亲小人,远贤臣。——大使那份“三遗矢”的报告,不是不用廉颇的原因,只是不用廉颇的借口。
当然,这不是赵国独有的问题,也许是所有诸侯国的通病吧!别担心我这是借古讽今,如今哪来的诸侯国?
-全文完-
▷ 进入探殿窥堂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