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未知生焉知死柴立中

发表于-2006年04月21日 中午2:40评论-5条

读周国平《守望的距离》第二辑,见他改孔子“未知生,焉知死?”为“未知死焉知生”,颇觉做作。越读下去,便越发现他和其他西方哲学家一样,都是太在意“人怎么会有死”这件事。

有生必有死,这是人生的规律,也是一切生命的规律,更是宇宙运动的规律,这个本来不争的事实,到那些“哲学家”手里,被他们的逻辑魔手倒腾成了不可思议的,荒诞不经的怪物了。

有生必有死,这正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假使只有一面,在事实上可以存在(另一面未刻字或画图),在理论上必不能存在,因为再薄的面都有它的反面。没有矛盾不能成世界,就如同没有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间的引力,原子这种物质就不存在一样。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智慧是思维的产物,思维又是大脑的产物;思维之于大脑,犹之光之于灯,是体与用的关系。没有灯,哪来的光?没有光,灯也毫无照明的作用了。立足于死亡来谈人生,有似离开灯来谈光如何明亮,当然只能坠入虚无和寂灭。

人生即是指一个人从生到死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精神生活固然如周国平说的那样重要,但物质生活也少不了;个人生命的价值意义固然重要,社会他人的价值意义也得尊重。一个人可以自认为精神上是王(物质上也可以富比王候),自身存在多么重要,但“名声荷朋友”(韩愈诗),没有他人,个人的价值,意义,终究不显。因此,只讲个体生命意义的人生哲学思想,会在个体消亡(死)这一规律面前无所适从,坠入虚无主义。

所以,聪明的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他知道哲学思考必须立足于现实人生,也仅服务于现实人生。人有感情与理智。情感(欲)易于放纵不拘,故节之以“礼”;理智有精神探索的需求,但探索的对象,只能是活人的生活,与死鬼无涉,故“敬鬼神而远之”。周国平等“哲学家”明知人死后绝无觉知,偏要把活人的价值、意义迁延到死鬼身上,结果可想而知了。明哲的孔子知道会思想的人从未死过,死了的人绝不能思想这一常识,只让会思想的活人去想生前的事,不让他冒充鬼魂幽游地府,所以教导弟子说:你连生活中的事都还未弄清,怎能知道死后的事呢?他自己就不说“怪,力,乱,神”之类的话,也罕言“利与命与仁”。怪、神之事,人的思维有限,说而不明,说也白说,干脆不说它;力、乱之事,会危及他人,祸及自身,对下代的教育中,干脆也不要去碰它。至于“利”,孔子知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要培养的是君子不是小人,也很少提它;“仁”是理想化的东西,对君主和众人各有其不同的含义,谈到这方面,孔子就只好因材施教,见子打子,对不同人说不同的“仁”了;“命”是“天命”,有先天,后天之分,有主观,客观之别。“天”不言而四时行,百物生。故“天”不但不可以问,也不能妄言(用今天的话,就是规律只能去发现,遵循,不能改变,创造)。“命”是个人的际遇,充满了偶然性,也说不清楚。诚如周国平所言,在“我”生之前,世界与我无关;在“我”死之后,世界也与我无关。人生之“命”,就是活着这段时间的际遇、人事、感觉,但我知道明天还能活,却不能预计明天会发生长些什么事,甚至“上床与鞋履相别”,我又能对“命”说些什么呢?

人生是人这种动物的一生。人不过是有意识的动物,不要因为觉得有意识,比猪,狗聪明就无所顾忌,好高骛远。那种自居哲学家而鄙视芸芸众生的人,难免时常失足掉到井里去。生命的力不是靠欺压众生而显现的,人生的意义也不会因死亡而结束。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灭灭不已,总在运动变化之中。永恒的只有运动,连静止都是相对的,更何况朝生暮死的人呢?

然而“人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同样也问得愚蠢,因为如果问你“为什么而生”,你也是无法回答的。既然人生只是“从来处来,从去处去”,“为什么活”这个问题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应该怎样活”。但是,“怎样活”又因个体,时代等等而各别,也就无从找到一个惟一正确的答案了。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先从“为什么活”入手,最终都只能回到“怎么活”这个问题上。老庄耶佛偏重于前者,孔孟偏重于后者。偏重前者,对死亡之事,永恒之思难以释怀,他们心中都有一个标准横亘着,用这种理想模式衡量生死,难免因不能永恒而苦痛;偏重于后者,则随遇而安,笑对人生,用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的话说,就是“吃饭便吃饭,睡觉便睡觉”。活人老想着死后的问题,犹如吃饭时老想着睡觉一样,是食不甘味的,更有何意义可言?故东方哲学所重视的是今生今世,没有天堂净土的追逐,她教育人要有“觉解”,要能于平凡中见出道来。“于平凡中见道”就是东方哲学的精义,人生的意义建立在事件的过程之中,死人不做事,当然也就无所谓意义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器一体,一就是多,烦恼就是菩提,色即是空,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这些常识,是古今中外真正思想家们所具有的,学究式的哲学家因爱智慧而只认得智慧,不免坠入了魔道。

顺便说一下,“平凡即道”,视“道”为规律,为意义,就可以解决“人为什么活”的问题了;“于平凡中见道”则是解决“怎么活”的良方,人若有于平凡中见道的能力,人生难题便可迎刃而解,从而得到解脱,就不会抱着生死问题自寻烦恼了。

总而言之,关注“人为什么而活”的问题,使我们去反思人生的意义、价值;关注“人应该怎样活”的问题,使我们能直面现实,笑对人生。没有前者的关注,我们的人生充满黑暗、愚妄;没有后者的关注,我们的人生充满虚无、寂灭。从前一个关注入手,立足于后一个关注,我们的人生就有意义而色彩斑斓。这也是“上帝死了”之后人类唯一的自我拯救方式。至于“怎样活”的标准,制定权在你的手中握着,各随其所好,世界也因此而精彩。

把握现在,快乐今生,让死亡见鬼去吧! 

本文已被编辑[古草]于2006-4-21 16:11:42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柴立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古草 | 荐/古草推荐:
☆ 编辑点评 ☆
古草点评:

有理有据
内涵丰富
客观公正的文字!

文章评论共[5]个
冰凤凰-评论

理性的文章  积极的心态  不管怎样  我们都要好好地活在当下  因为我们会死很久很久的      
  【chailizhong 回复】:"牢骚太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献丑了! [2006-4-21 17:30:53]at:2006年04月21日 下午5:27

文若书-评论

赞同观点。生便生了,死则死了。只有活着才是重要的,而活得好就更重要了,不必等死将临时再想为什么活着的道理了。
  【chailizhong 回复】:重要就是意义\价值. [2006-4-21 18:05:34]
  【文若书 回复】:是啊 [2006-4-21 18:06:25]at:2006年04月21日 下午6:03

吟媚-评论

有大师说:中国文化的延续就在于糊涂。这话是对的,这糊涂不是无知,而是对世事的一种洞达。理论界总在争论中国有没有哲学。因为没有象西方的那种严密的逻辑,不过在我看来,那种极端的条析缕割远不如中国的思想的那种顿悟似的灵感火花来得更让人有一种亲和力。正如生死,孔子的一句“不知生,焉知死”,几乎奠定了中国人的一种真正唯物的人生态度。而正是这种务实的态度,让中国的文化延缓了五千年不曾断裂。
  【chailizhong 回复】:赞同! [2006-4-21 19:07:18]at:2006年04月21日 下午6:37

贵州的一片云-评论

佩服!!!
  【chailizhong 回复】:当作诤友. [2006-4-22 0:06:50]at:2006年04月21日 晚上9:32

朋克骆驼-评论

欣赏了。死不过一眨眼,而活却是一辈子。什么更重要也就显而易见了/。
  【chailizhong 回复】:精辟! [2006-4-22 18:42:25]
  【朋克骆驼 回复】:呵呵,是你的文章给我这样的灵感,感谢你的好文。让我加深了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握手! [2006-4-22 20:39:46]at:2006年04月22日 上午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