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春秋阁旁叔敖冢涉水之爱

发表于-2006年04月21日 中午1:21评论-0条

踩着雨洗后洁净的青石板,我一步步拾级而上。相传三国名将关羽挑灯夜读的春秋阁就在眼前,四周石雕的护栏,一亭檐角飞翘,气势如鸿,立于荆州市中山公园东北角上。环绕身畔的江津湖,碧绿的湖水一片宁静。清新如许的四月天,让人不禁想起《诗经·小雅·出车》中的名句: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阁前石碑上刻着春秋阁记事:清嘉庆年间1796-1821年重建,原为沙市西郊金龙寺内一古戏台。相传三国时刘备借荆州后,为关公镇守荆州时挑灯夜读《春秋》之处。因金龙寺毁于天火,仅春秋阁幸存,民国二十二年(1933)移建于现址。想来又是七十几年过去,一年一度风霜雪雨的洗礼,那些斑驳的油彩见证着岁月无情逝去。

“凤眼蚕眉云长公, 青龙偃月武威风。 过得五关斩六将, 千载谁与比勇忠”的关羽(160年~219年),几千年来享尽民间香火朝拜。一部《三国演义》就这样将关羽推上神明的位置,小说的关羽早已替代了历史的关羽,文学的力量真是惊人啊。

旧时民间,年前要请的三幅神像中关羽的神龛在房正中的北墙上,总是守护着那刻着一行大字的神牌,神态倨傲,显然是首席;一幅是灶王,是贴在锅台旁边的,整天烟薰火燎;另一幅是全神,是供在庭院中的。在各县城文庙和武庙中,供奉孔子的文庙冷冷清清,少有群众进去;关羽的武庙,却是一向香火旺盛,游人如织。因为又有塑像,又有连环壁画,大事宣扬关公的神威。春秋阁内就尚存一副楹联,读来颇有点意味。上书:文夫子武夫子两个夫子 ; 作春秋读春秋一部春秋。

然而,紧挨着这座春秋阁旁,还有一座寂寥的叔敖墓。如果不仔细看,是不容易发现的。它形同一个大土包,静静地卧在那里,面朝着那一湖悠悠碧水。较之毗邻关圣大帝的排场气势真有天壤之别。别说精致的护栏,别说石级,别说供奉的香火,甚至于连叔敖的生平纪事也没有。灰白的墓碑上,就刻着这么一行字:楚令尹孙叔敖之墓。墓碑上方有一米来长的窄小亭子间,横批三字:叔敖亭。真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

立于墓前,心下有了一些不平。就孙叔敖的人品、业绩,难道就该如此寂寂无闻吗?一代楚国名相,春秋时期楚国功名卓著的水利家。墓园怎么会如此冷清?然而从查找到孙叔敖生平资料中,才知道这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名相功臣,不仅勤政廉俭,而且文武兼备、厉行变革,个人身世也极有传奇色彩。连大史学家司马迁也在《史记》中称孙叔敖为“第一循吏良臣”。《列女传·樊姬》谓:“孙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霸”。

孙叔敖(公元前约630年-公元前593年),史上对其为人为官一向褒奖有加。《吕氏春秋·知分篇》说:“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汉书·地理志》也有注:“决水北至蓼入淮,又有灌水亦北至蓼入决。”水以“决”、“灌”为名,是纪念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性的大型渠系水利工程,堪称丰碑。

由于行政、治军有功,楚庄王多次重额封赏, 孙叔敖坚辞不受。因此为官多年,家中并无积蓄,临终时,连棺椁也没有。足可见叔敖为官之清廉。至此,才明白为什么叔敖墓如此冷清的了。难怪清代诗人郑机诗中所吟颂的:"惟楚有材举亦殊,叔敖入相海之隅。虞邱荐牍输巾帼,优孟陈情胜士夫。围郑回辕非畏事,城沂命日有深图。功名岂尽埋蛇报,阴骘从来信不诬。叹如今之官吏,若能做到叔敖之万一,当为国人幸也。要不然,媒体争相报到事故频发的一座座“豆腐渣”工程就要少了许多。

不过这些只能寄希望于更多的为官清正的人来改观了。诸如我等“草民”,能在这碧水蓝天的江津湖畔,看到叔敖衣冠冢能葬在关羽春秋阁之侧。也不禁莞尔窃想:关羽月下捧读《春秋》之时,推窗而望坡下叔敖沉思的面容,相隔几百年的古人是否也可以推杯换盏、促膝谈心呢?若能一了英雄惺惺相惜之意,岂不快哉?于是心下释然。 

本文已被编辑[chen红叶]于2006-4-21 15:27:27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涉水之爱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chen红叶
☆ 编辑点评 ☆
chen红叶点评:

简单的叙述,让我也学到不少关于《春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