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个萌发美丽故事和美丽心情的季节,在2006年的春天里,开心的故事就象一串串以春天为主线的美味的串串香。
——题记
首都真好
2006年4月17日 下午 星期日 晴
今天我们要去的第二站是世界公园,可上午从恭王府出来已经快12点了,找了半天也没见“一日游”的车,好不容易联系上了,人家很不好意思的说他有事情临时走了,今天的车费他们也给我们免了,让我们自己去,他们下午去世界公园接我们。我想既然这样那就算了,我们自己去。吃过午饭,我们也觉得世界公园有些远,听说天坛不是很远,就一致同意去天坛。
据记载,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经明嘉靖、清乾隆等朝增建、改建,建筑宏伟壮丽,环境庄严肃穆,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四周环筑坛墙两道,把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总面积273公顷,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
内坛以墙分为南北两部。北为“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南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台,名“圜丘”。两坛之间以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棗丹陛桥相连,共同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两则为大面积古柏林。
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祭祀前皇帝斋戒居所。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练习和演奏。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廓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天坛的另一美妙绝伦之处是奇妙的回声,“对话石”的对音与著名的“回音壁”的回音、“三音石“的叠音、“天心石”的空音,构成了天坛的四大奇妙有趣的声学现象,供人们欣赏、研究。天坛的整个设计、布局和色彩都象征着“天”,具有独特、优美的建筑风格,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其实古时的中国,神坛、庙宇几乎随处可见。因为那是当时老百姓奉祀祖宗、神佛的必要场所。不过象天坛这样布局严谨的大型祭祀建筑群就十分鲜见了。它除具有主体建筑外,四周还配有培训祭祀奏乐人员的神乐署、燔柴炉、具服台、宰牲亭、神厨等不少附属建筑。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它们主附和谐、统一,共同以其特有的结构、瑰丽的装饰而成为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珍贵遗产。同时令人称绝的还有天坛里的参天古柏,据统计,天坛仅古柏就有4000株。
进入天坛,树木葱郁,尤其在南北轴线和建筑群附近,古柏参天,树冠相接,把祭坛烘托得十分肃穆。那参天的古柏,浓密的树冠没有直冲云宵的豪气,较之不知风雨的纤纤草木,有的是更多的成熟与务实。最有特色的是那沟壑纵横的树身,是一种极痛苦的深沉,几百年的沧桑岁月,都雕在了那里,古柏高矮参差,但都极粗,都有一种畸曲的造型。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在参观天坛时说:“天坛的建筑很美,我们可以学你们照样修一个,但这里美丽的古柏,我们就毫无办法得到了。”确实,“名园易建,古木难求”,所以天坛的古柏是十分珍贵的“国之瑰宝”。
天坛内郁郁葱葱的古柏群与瑰丽的古建筑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堪称世界一绝。当游人漫步在丹陛桥上(又称“神道”),瞻望两边的古柏林海时,顿感庄严肃穆,景象万千。它们大多植于明代,距今已500多年,这其中名柏很多,像“九龙柏”、“槐柏合抱”、“迎客柏”、“问天柏”、“莲花柏”、“卧龙柏”等,举不胜举。“九龙柏”巍然屹立在回音壁外,高达18米,干周长3.80米,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种植的,距今已580年。它的奇特之处是,在其粗壮的躯干上,突出的干纹从上往下纽结纠缠,像数条巨龙绞身盘绕,又像拧着捆捆钢筋,因此得名“九龙柏”。在明清两代,皇帝到天坛的圜丘祭天时要路过此柏,所以又称“九龙迎圣”。“九龙柏”这种奇特优美干纹的古柏,全世界仅此一棵,所以尤为珍贵,故驰名于世。
这些古老的柏树历经明清两代,但如今仍是生机盎然,终年葱绿。可以说它们是“活的文物”,是北京古都风貌的代表。因柏树是随着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而发展的,又是长寿树种,故被视为吉祥昌瑞之树,在很多地方人们都认为,古柏是“神柏”。
-全文完-
▷ 进入古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