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个萌发美丽故事和美丽心情的季节,在2006年的春天里,开心的故事就象一串串以春天为主线的美味的串串香。
——题记
首都真好
2006年4月14日 晴
今天真是个开心快乐的好日子,终于圆了来北京的梦想,走进北京就好象走进了中国厚重的历史。
我们一行四人昨天从渭南出发,经过13个小时的长途奔波,终于于今天早上6点多到达北京西客站。
就是昨天出发的时候,朋友小范就打电话说她去车站接我们。我们随着行人向外走,已经走出来了还没有见小范,正在我们发慌的时候她的电话就来了,她说他在检票口等我们,可我们已经出了检票口。
小范的爱人在北京部队工作,她是随军调到北京工作的。她怕堵车,早上5点就出发来车站接我们。
她带了一台很高档的车子,可我不知道是什么牌子,一问才知道,这是台30多万元的别克商务车,而在我们的小县城里连一台也没有。刚一到这里就感受到了这里气候的不同,空气干燥,气温偏底。简单的吃过早点,我们就一路狂奔,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八达岭长城。
位于北京西北的八达岭长城,以其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成为万里长城最杰出的代表。据资料记载,八达岭自古便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春秋战国时期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扰,在此修筑了长城,至今仍见残墙,墩台遗存,其走向与今明长城大体一致。八达岭是峰峦叠嶂的军都山风吹草动的一个山口,明代《长安夜话》说: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可见八达岭的地理战略地位。明代为了加强防御,对八达岭长城进行了长达八十余年的修建,并将抗倭名将戚继光调来北方,指挥长城防务。经过八十余年的修建八达岭长城成为城关相联、墩堡相望、重城护卫、烽火报警的严密防御体系。历史上八达岭长城是护卫居庸关的门户,从八达岭长城至今天的南口,中间是一条40里长的峡谷,峡谷中建有关城“居庸关”,这条峡谷因此得名“关沟”,而真正扼住关口的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这里两峰夹峙,一道中开,居高临下,形势极为险要。古人有“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如建领,如窥井”,“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之说。可见当时居庸关只是一个关城,真正的长城是修建在八达岭。八达岭山口的特殊地形,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在这时修筑长城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八达岭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第一帝王秦始皇东临碣石后,从八达岭取道大同。再驾返咸阳,肖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元代皇帝每年两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间、明代帝王北伐、李自成攻陷北京、清代天子亲征……八达岭都是必经之地,近代史上,慈禧西逃泪洒八达岭、詹天佑在八达岭主持修筑中国自力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孙中山先生登临八达岭长城等,为今天留下了许多历史典故和珍贵的历史回忆。长城一万里,文化五千年。时代赋予了八达岭长城以新的历史使命,它像一座历史丰碑,闪烁着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向海内外游人展示着长城的历史文化和历史风貌。
匆匆忙忙吃过午饭,我们又来到了十三陵的定陵。
明十三陵位于京北昌平县境内,是我国明代自成祖朱棣以后13位皇帝及其皇后的陵墓所在地。它以陵域环境优美秀丽,陵园建制体系完整,规模宏伟壮观,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建筑艺术精湛而著称于世,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精华和瑰宝。
定陵始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十一月初六,万历十八年竣工,历时6年,耗银800万两,占地18公顷。定陵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按国家计划进行考古发掘的帝王陵墓。195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发掘明长陵。为慎重起见首先选择定陵于1956年5月进行试掘。经过一年多的勘察分析研究,终于在宝城前部地下27米处找到了地下宫殿的人口——“金刚墙”门,由此打开了定陵地宫的神秘之门。这是建国后首次大规模发掘的一座皇陵。定陵玄宫由前、中、后、左、右5座高大宽阔的殿堂联结组成,全部石条起券,总面积1195平方米,前殿纵深20米,宽6米,顶高72米;中殿纵深32米,宽、高同前殿;后殿宽30.1米,进深9.1米,顶高9.5米;左右配殿各宽26米,进深7米,顶高74米。前殿和左右配殿没有陈列物品,中殿陈设万历皇帝和两皇后的汉白玉石宝座,宝座前各有一套琉璃五供(香炉一、烛台二、花瓶二)和一口嘉靖年制的青花云龙大瓷缸,口径0.7米,缸内原来装满香油,油面上有铜制圆瓢儿,内放灯心,棺律安放好后点燃,名为“长明灯”或“万年灯”。后殿是帝后棺淳安放之所,称“皇堂”。没白石镶边棺床,棺床上铺砌花斑石,正中有金井。金井之上停放万历皇帝棺停,左右分别为孝端和孝靖皇后格停,棺停上放木制仪仗、铭旌等随葬物,周围放玉料。26只装满随葬品的木箱和孝靖皇后的圹志,分别放在棺停两端。
历来书写十三陵的文字很多很多,而我站在这个厚重的历史边沿,除了感叹外却没有更多的话能说得出来了。
-全文完-
▷ 进入古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