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已结束,但每年的高考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后遗症。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皆大欢喜的,有喜就有悲。无论是什么人,都希望结局是出乎意料的好,而不是出乎人意料的差。可现实不会随着人的意愿而转移。因此,每年的高考结束后,热门的地方其中就包括心理咨询站,这不得不让深思。以前很不理解,今天侄儿高考就是那出乎人意料之外不理想的那个。
侄儿从小到大,三好学生的奖状给了我女儿很多压力,前三名的成绩稳坐到初中毕业,直到被推荐到市一中。在那山中有虎,水中有龙的学校,成绩不大理想。我们花了一定的时间调节他的心理反差,让他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真正含义。并告诉他,如果没有了以前的辉煌,没有了以前的荣誉,没有了以前的被花环包围的世界,这是最正常的。换了一个地方,换了一个高手更多,竟争更激烈的学校,只能当是人生路上的考验。跨过去你就是一个心智正常健全的学生,这还只是人生路上最小的坎,要一定有信心战胜这次的落差。他是一个内向的孩子,也是一个有韧性和孩子。不长的时间,他便追了上来。又是一个中国式教育下的好学生。
终于迎来高考,查分的那天是他家最沉重的一天。三天他都沉默着,他父亲也是失望写在脸上,晚上还背着儿子流泪。事后我问他的感受,他说当时有点儿晕,简直无法接受,心里堵得慌。进了二本还不满意,是要求太高还是本身能力就高,因此期望值就高呢。人就是期望越高失望越重,没有了面对失败的勇气。中国人历来做事认真,即重视过程,更重视结果。因此,背负的压力相对就多得多,人也累得多,最后遭遇打击也最重。
面对中国的教育体制,孰是孰非谁能判断。面对高考有承受不了压力而清神崩溃的;有考取了却又因经济的原因无法去读的;有面对失败一撅不振的;而有的仅仅考了二百多分便也能迈进大学校门的。难道这不是中国的教育体制一大悲哀吗?
看新闻时看到清华大学的教授陈丹青,因不满招研制度愤然辞职;北京大学教授贺卫方因不满硕士招生体制的弊端,而宣布罢招。我即高兴又说不出的悲哀。高兴的是高资们的站出会给中国的教育一个警钟,而悲哀的是越来越让人费解的体制,为何得不到改观,为何存在如此之多问题的高考没人有此壮举。什么时候能迎来教育体制真正的春天;什么时候学子们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尽情地发挥;什么时候学子们能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
一个国家的教育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素质,更是这个国家对未来的态度和责任。
许多的人始终弄不明白,明明是招二百人的学校,只招一百多人,留下一半作为自费。高考是考水平,还是考经济,让人费解。如今这种弊病已延至到了中考,女儿中考时就有计划内与计划外之说,即然按分数录取,又按分数分校,为何又存在出钱买分的现象。最好的学校有一分买到五千至一万的,这里即考知识实力又考经济实力。而所有的升学考试给了学子们机会,又因路窄人多也给了他们许多困惑,更给了父母殊多的难题。而这计划外的学生有意无意间便剥夺了许多本该有书读的学生的机会,这是谁之错。
中国的孩子除了几年幼儿园生活短暂的快乐,就开始处于沉重的求学压力中。来自父母望子成龙的迫切;来自学校老师创名校的渴望;来自学生们自己的竟争。让他们过早地体验了现实的残酷,因此,便产生了一大批的未老心先衰,一大批世故圆滑的学子。而如今听得最多的不是孩子们欢快的笑声,而是那不该有的叹息,和叫累的哀鸣及眼睛上厚厚的玻璃片。
孩子们生在中国是幸福的,因从小受到了来自父母亲的最细微的呵护和照顾,大到交什么朋友们,小到衣食住行。但孩子们生在中国又是悲哀的,父母就是父母子女就是子妇,这是不可跨越的鸿沟,便难以平等地交流,加之是独生子女,又是高楼大厦的闭塞产物。他们很多便孤独、内向、自私,他们没有来自精神方面的真正的交流,没有来自父母的精神方面的抚慰。所以,他们的思想相对要幼稚,带有严重的判逆性,和依赖性,而面对的压力又许多,因此承受起来便力不从心。
小小年纪的他们,从走上学校的那条路开始,便开始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比拚。小学要进尖子班,中学要进奥赛班,高中要进重点班,大学要进名校。一路走来早已身心疲惫。而来自精神的、心理的教育又如此的贫泛,不能不让父母老师教育界权威们深思了。
无论中考高考,如此的制度下的招生,都因掌握了家长们读书才是唯一出路的心理,也利用了年轻人求知的欲望。更因社会将那纸文凭当成了敲门砖,就业首要是文凭而不是你的能力。父母为了子女们长远的锦秀前程,就算挤破脑袋,榨干血汗也要让子女们有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学生们更是为了以后的出路和辉煌,为了未来的梦想付出了身与心的憔悴。而年青一代,他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他们真正到底在乎的什么?这个世界对此好象关心甚少。
因家有人高考,又有人中考,殊多的困惑让我大发感慨,但仍就是要屈服。还是快去给女儿联系学校吧,不然真是后果自负了。
2005年8月
本文已被编辑[鬼魅罂粟花]于2006-4-14 15:52:17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寂寞开怀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