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八日星期六,也没有多少事情要做,有人说石鼓山景致不错,于是几个朋友相邀开车直奔石鼓山。出了渭南市区南行,是风景秀丽的猷河水库风景区,路旁鲜嫩的柳枝随风飘荡,浩大的水库里波光粼粼,水库的大坝上观赏风光的人们来来往往,春天的气息在这里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沿着蜿蜒曲折的道路一直南行,路越来越难走,先还是柏油路,可进入阳郭地界再往前走就全是土路,我们的车子像个蜗牛一样开始在乡间路上爬行。
由于不知道石鼓山的具体位置,我们便走走停停问问,沿我们所走的道路的同一个方向不远的地方时不时的有大型机械在施工,好象是在新修一条道路,一问才知道,那就是为石鼓山新修的旅游专线。看着这些忙碌的机械和民工,我们明显的能感觉到这里旅游开发的氛围,尽快目睹石鼓山的欲望更加强烈。
走了约莫40多里,快到秦岭山下的时候,我们远远的就看见连绵不断的大山里有个独特的景观,座座大山光秃秃的,唯有一山十分奇特,不但山上树木郁郁葱葱,而且山上的石头白晃晃的格外耀眼。我想这恐怕就是石鼓山了吧。
山下是个不大的小村子,村子中间有个不大的平台,有两、三台大客车和数台小车,更多的则是摩托车横七竖八的停在一边。车子还没有停稳,就有一个年轻小伙子冲到面前,嚷嚷着停车交费。问他们这是什么地方,答曰:“就是石鼓山”,村子就叫李梁村。
在热心的村民指点下,我们沿山道而上,四月的山道里虽然野草已经露出嫩芽,但山体还是一片枯黄,右边就是村民所说的石鼓山,山上高大的柏树和白皮松挺拔高大,郁郁葱葱,可左边的山上到处是杂草和低矮的灌木丛,两相比照差异特别明显。
由于是临时决定来石鼓山,女士们还穿的是高跟鞋,面对大山她们不停的抱怨自己,怎么不穿一双平跟鞋呢?看着她们发愁的样子以及被美景诱惑而迫切想上山的神情,我们也只是跟着起哄。路上时不时的有下山的人归来,他们说山里20里还有一个庙,虽然是一个尚未开发的景区,可游人却不少,石鼓山其实就是外面这个山。
沿左手的山坡上山,只上了一半,有人就打起了退堂鼓,只好坐下来原地休息。对面的山上全是灌木杂草,几乎没有什么树木,而这边却是林木葱茂,不但有高大的白树,还有比柏树粗大的白皮松树。这种松树在北方平时是很少见到。正在大家对两面山上迥然不同的情形争论不休的时候,一位精神炯烁的老人下山从我们旁边经过,有人就急不可待的询问起老人来。
原来,老人就是附近的村民,他说他几乎每年都要上好几次山,一来可以锻炼身体,二来可以吸纳山的灵气。当我们询问老人这些松柏生长了多长时间的时候,老人说他也不知道,反正他小的时候这些树就是这么大,他已经七十多了,他小的时候他爷爷也说过同样的话。我们当中有年龄稍大一点的纳闷的问,大炼钢铁的时候这些树怎么没有被砍伐呢?老人给我们讲了一个看似神奇的故事。他说,那时候他们这地方和其他地方一样,也是大炼钢铁,周围山里的树都砍完了,就是这架山上的树没有人能砍得动,队长带人上山砍树,可砍不了几下不是斧把断了就是斧头仞嘣成豁豁样,不管怎么弄就是砍不成树。消息传到乡上再到县上,结果上面派来了工作队,工作队员浩浩荡荡上山砍树,结果不是从山上滚下来就是伤了手伤了脚,结果连一棵树也没砍成,也就不了了之了。所以这些树木才得益于保存下来。
老人神奇的故事更是激发了我们继续上山的热情,就连穿高跟鞋的女士也跃跃欲试。
在半山腰,有一个依山修建的祖师庙,据说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这里有庙会,也是石鼓山最热闹的时候,远近八方的人都来上山赶庙会。同行的人很虔诚的跪下来磕头作揖,我们则在一旁打趣的说怎么不烧个香?立即就有人拿出香烟点上权当给神仙上了香,其机灵的动作引来了大家赞许的目光。
传说中石鼓山还有更奇特的地方,据说每当大旱之际,山下李梁村的人就来上香祈雨除旱,香插在石隙间,稍许就可见湿漉漉的水珠,用瓶盛几滴,拿回家三天之内就会看到水盈瓶满,在这三日之内也必有降雨以解旱情。
上山的路几乎没有,山势又很陡,柏树和松树几乎都是生长在石头罅隙之内,这里的松树品种是华山松,与华山上的松树一样都是白皮,这种松树很奇怪,如果移种到其他地方就变色了。我们顺着雨水冲刷的小径,艰难地向上攀爬,穿高跟鞋的女士们更是遭罪了。
在大家的帮助下,全体人员很快就登上了山顶。这是一处较大的平地,恰好是我们小憩的好场所。上山时热汗淋漓,此时微风吹在身上,真是惬意。可朝左手一望,呀,这那里是山顶呀,只不过是一个平台罢了。西面好似一个非常巨大的石头架在山梁之上,结伴而行的其他游客说,那就是石鼓山的鼓。
继续东行,五棵高大的松树拥挤在一起,这就是传说中刘秀捏树枝插香求拜之地,五根树枝合抱而生,现在都已长成参天大树了,看着这五棵松树,回想刚才游客们插烟当香的情形,与其何其相似?当地人为了保护这个奇特的景观,五棵大树四周用铁栅栏围起来。在此远眺,东面和南面诸山枯黄上似乎漂浮一层鲜绿,山上的红黄野花竟相开放,远处的田陌和村庄就象是点缀在巨副油画上的一样优美,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一路的劳累顿时消失的无形无踪。
休息片刻,沿路返回到那个不小的平台处,继续西行颤颤微微的登上了石鼓山的最精彩之处。据传说,这块巨石伫立在山梁上,远望近观都像一个巨大的鼓。传说中,刘秀当年避王莽追杀逃到此处,前无生路后有追兵,不仅悲从中来,捏五根树枝为香向上苍祷告,如我真是真龙天子,击此石鼓当响。石鼓果然响了,作香的树枝也成活了,刘秀鼓足了勇气继续奔命,最后终于熬过了逆境坐上了龙位。
到了石鼓跟前,大家试探着拿石块敲击石鼓面,不知道是不得巧道方法不对还是方位不正确,没有发现有什么奇特的声音传出,也许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只是这里的风光更加令人叫绝,游人好似站立在刀削斧劈过的山尖之上,站在这里真可以体会一览众山小韵味了,心情好似也开阔了许多。
下山的路更是无比的难走,女士们可以说是爬着慢慢的往下落,一步一个脚印,脸也几乎快贴在了石头上。有的则牵着女士的手开玩笑着说:“这和我在公园里溜狗差不多。”有结伴而行的男女干脆男的背着女的缓慢下落。
经过近四十分钟的艰难“下滑”,我们终于一路跌跌撞撞地下来了,腿灌铅似地抬不起来了。有的人干脆一屁股坐在地上,半天也不愿意起来,可一说起今天的行程,大家还是觉得值。虽然是劳累了一些,可既欣赏了春天的美景,还锻炼了身体,知道了许多美丽的传说,何乐而不为呢?
我对大家说,这么好的去处为什么不赶快开发呢?同行的朋友笑着说你没看见那忙碌的机械和民工吗?我想也对,他们不是正在加紧开发这里吗?祝愿石鼓山更加美好。
-全文完-
▷ 进入古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