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和母亲
父亲从乡下回来,给我带来一些家乡的土产品,他是为了清明时去给母亲扫墓才回乡下去的。
母亲葬在父亲的出生地,她的坟地就挨着我爷爷、奶奶的墓,那是我家历代的祖坟,听说是一块风水宝地,所以很多人都想过世后能够在那里占得一席之地,但是这样的心愿致死也很难如愿,因为一定要有声望的人才能有资格葬在这里。
母亲还在弥留之际的时候,父亲就把我们几个叫到他的身边,他说母亲过世后,打算把母亲送回他的家乡去,这样在他百年之后,也好让他叶落归根。父亲的心思是明摆着的,他是想在他也老去的时候,让母亲能够永远陪在他的身边。
对于父亲的意见,我们兄妹四人都极力的反对,理由是家乡离得太远,不便于我们每年的祭拜,而且母亲自己也不情愿背井离乡。
说母亲背井离乡,还得从他们年轻的时候说起。父亲三岁丧父,十二岁亡母,家中虽有兄妹五人,却因为无父无母疼爱,只得各自逃生。
父亲是十二岁那年远离家乡,独自一人流落到母亲的故乡的。因为他聪明伶俐,就被一家当铺的老板收留当了一名伙计。当铺老板看他聪明好学,又写得一手好字,便让店里一个记帐的师傅教我父亲记帐,那人便是我现在的舅公。
舅公和父亲年龄相差不大,与我父亲很是投缘,于是他们便结拜为兄弟,一同在当铺供职,相互照应着。后来新中国解放了,当铺就被政府查封。当铺解散后,父亲和舅公凭着贫苦出身,当上了国家干部,后来父亲又因为双手能打算盘,又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提升为当时一个部门的财务主管,文革时又当上了革委会主[xi]。
母亲就是在父亲仕途一路青云直上的时候认识父亲的。那时母亲很想读书,但是因为家里穷送不起学堂,虽然母亲自己拼命地劳动攒钱,但是还是凑不齐去省城读书的钱。在这样的情况下,舅公就把父亲介绍给了母亲,让父亲送母亲继续完成她的学业。
其实现在想来,父亲和母亲当初的结合并不是建立在相爱的基础上的。父亲当初之所以心甘情愿地出钱供养母亲读书,一是看上了母亲的美貌,二是因为自己打小失去父母,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想借母亲圆他自己想圆的一个梦,所以很多年过去后,我们还经常听父亲唠叨着,当初他是如何想读书,而奶奶却坐在竹子做成的吊脚楼上哭泣的情形。而母亲接受父亲却完全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学业,对于婚姻,她只是无奈之下的一种选择。
虽然如此,父亲和母亲后来的感情却发展得极好。父亲在母亲去省城读书的期间,一直按时给母亲寄去学费,而自己的生活却非常的节俭,慢慢地母亲就从心里接受了父亲,并深深地被他的善良所打动。于是在母亲临近毕业的那一年,他们就正式登记结婚了。
俗话说:天有不测的风云,人有旦夕的祸福。就在父亲和母亲结婚后不久,父亲因为看不怪一些政治现象,在一次会上站出来说了一些过激的话,被打成右派送回家乡劳动改造,而此时的母亲正是前途一片大好的时候,学校正在对她进行考察准备将她留校任教。
父亲的政治问题终于秧及到了母亲的分配问题,学校多次找母亲谈话,让她和我父亲划清界线,面对前途和婚姻的抉择,母亲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这是一场良心与欲望的较量,一边是事业一边是婚姻,二者都决定着一个女人一生的命运,母亲陷于了无边的痛苦中。然而现实又不得不逼着她在这二者之间作出残酷的选择,最终,经历痛苦而矛盾的挣扎后,母亲毅然选择了她的婚姻,和父亲一起回到了乡下的老家。
在小村,母亲一呆就是四年。四年,虽然不算长久,但是却给我母亲的一生都留下了难以愈合的阴影。因为我的大哥出生在这里,而我的二哥也夭折在这里。
我的母亲常常会含着泪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日子,父亲要接受劳动改造,很难回家,她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一边在学校教书,一边要参加各种劳动,根本无力照顾孩子。一次,她把二哥托付给一个乡亲后,自己就去学校上课去了。等她回家时才发现,二哥在发高烧,于是母亲便心急火燎地抱着二哥往医院赶,可到了乡医院,医生们却都去参加批斗会了,无论母亲怎么叫唤,都没有人来救我的二哥,母亲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在她的怀里抽搐着死去,整整三个月,母亲卧床不起。每次回忆起这些情节,她总是说:“死得太可怜了,那么可爱的一个孩子,才一岁多,只要听到我的脚步声,他就会飞跑着出来,抱着我的脚撒娇。”
每到这时,父亲眼里全是愧疚,他说:“你们的母亲是世界上最高尚的女人,她当时完全可以抛弃我,过另外一种生活,但是她没有,宁愿和我一起受苦也从来没有埋怨过半句。”
所以,在母亲弥留之际的时候,父亲想把母亲葬回他的老家,他想和母亲生生世世相守在一起。
然而母亲却不愿回去,她不仅是不愿意再那么背井离乡了,而且非常害怕回到那个伤心之地去,所以当我跪在她的面前,把父亲的意思告诉她的时候,她痛苦的摇着头。我忘不了母亲临死时那灰暗的却心碎的眼神,我伤心地对着父亲叫:“我妈不肯回去!”
但是父亲很固执,他说:“你妈当初都没有抛下我,现在更不会!当初如果不是你妈跟随了我,我早就寻着短见死掉了!”
我们最终还是拗不过父亲,默认了这一决定。于是父亲便着手忙着打理母亲的后事,他找到村里的老辈,商量着要把母亲葬回去,而且要葬到老家的祖坟里。父亲认为母亲是具备这一资格的,她在村里教书育人,她恪守妇道,忠于婚姻。事实上,母亲在村里一直留着好的口碑,她常常在自己贫困的情况下不时地接济比她更为贫穷的人,她在乡下的那段日子,用自己的衣服给她的学生改过衣服,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为学生交过学费,她从不搬弄是非,也从不与人为敌,所以母亲出丧的那一天,当我们的车子驶进村头的公路时,公路两旁就已经站满了前来迎接的村民,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抱着我母亲的骨灰失声痛哭,当晚,他们还为我母亲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现在母亲已经安息在我的故乡了,她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然而她和父亲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一直被小村传诵和敬仰,在小村人心中,父亲和母亲是天下最幸福的一对。因为他们的爱情能够经得住风雨的考验,是真正能够同艰苦共患难的夫妻!
现在,虽然清明节的脚步已经匆匆而过,但是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却依然未减,不知在天堂的母亲是否也如我一样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亲人。
我默默地祝福,为我天堂的母亲、为我的父亲、为天下所有的父母,为这个充满着爱的世界祝福,祝福美好和幸福!
-全文完-
▷ 进入一声叹息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