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是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可以变通的。如今的良药都被裹上糖衣了,良药已经不再苦口了。“忠言逆耳”也不是不可变通的。先人的愿望是好的,想通过这种比喻,晓喻一种道理。然而道理大多数人是明确了,可是现实中能够接受“逆耳忠言”的并不多。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以忠言逆耳者当首推唐太宗的诤臣魏征。可是鲜有人知的是,被子人们称颂千余年的李世民,也不是把魏征的“逆耳忠言”全部欣然接受的。一次魏征要与唐太宗谈朝事,可是发现太宗在玩鸟。唐太宗见是魏征来了,怕他说三道四,便把鸟藏于袖中。魏征故意说起没完没了,等魏征走了,唐太宗发现鸟已经死了,他知道这是魏征在指责他,心里很不痛快。想起魏征常常当庭指责,便自言自语地说:“早晚杀了这乡巴佬。”唐太宗的皇后听到后,立即跪拜贺之。太宗问有何喜可贺。皇后说,我听说只有开明的君主,他的臣子才敢于直言相谏(主明则臣直)。太宗转怒为喜。
唐太宗因为有这样一个贤慧的皇后,才成就了他开明君主的美名。才悟出了“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的道理。皇后的谏言,就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都说语言是种艺术,可是到规劝别人时都常常吝啬语言,不能艺术地使用语言。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有多少智者以艺术的语言规劝君主,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可历史却只将忠臣之名赋予了魏征等所谓诤臣。
《战国策》里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齐相邹忌以生活中通俗的例子,规劝齐威王。他用“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向齐威王说明,妻、妾、客不说实话的道理。使齐威王明白,“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与之同理。要想知道真相,就得广开言路。于是才有齐威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的求谏令。这使其收到“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的效果。也就是说齐威王从谏如流,最大限度地改正了过失。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规劝人要讲究方法。要晓之以理,明确利弊。勿吝啬语言,直白想告。虽然直白相告简单明确,但虚荣心使人们往往难以接受。邹忌虽然也是在指责齐威王,可是他让威王明白了被蒙蔽的害处。并以自身被蒙蔽的例子,使齐威王明白邹忌不是简单地指责他,而是在说明一个道理,使其不受蒙蔽。这个过程虽然较直白相告,颇费周折,可是能让受规劝者感受到善意。不至于误会被蔑视。
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看,有时诤臣的简单直白,往往使君主失去了改正错误的机会。甚至造成阻碍社会文明发展的遗憾。所以,研究交流艺术正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下级与上级交流,撇开吏制的腐败与政体问题,这种交流也是值得研究的。就是政体民主了,吏制清廉了,也不能说动辄就更换领导。充分考虑人性的弱点,探索一条被领导者与领导者之间的交流途径,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进步的。忽视人性的弱点,是下级与上级之间不易勾通的重大障碍之一。和谐须要勾通,忠言何必逆耳。
-全文完-
▷ 进入褦襶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