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中国林蛙的南方养殖以及疾病防治顽固幽灵

发表于-2006年04月07日 下午6:47评论-1条

中国林蛙野生资源分布很广,我国18个省区有分布。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主产区农民采取多种毁灭性手段(炸药、毒药、电击)对中国林蛙进行掠夺性捕杀,同时人类大量砍伐森林使森林面积不断缩小,工业的发展使水环境受到污染,严重破坏了中国林蛙的生活环境,导致分布区缩小,数量减少,现林蛙已被国家环保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按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关于濒危物种的标准,中国林蛙被列为易危物种。 

养殖中国林蛙的主要目的是药用和食用,林蛙是我国著名药用经济蛙种,雌蛙输卵管干制成的哈士蟆油是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润肺养阴、补肾益精、健脑益智等功效。中国林蛙的自然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枯竭,开展中国林蛙的人工养殖一方面可以满足市场需求,提供大量的中药资源,为养殖户带来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对生物多样性及物种的保护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中国林蛙还是农业害虫的天敌,在农田和山林大面积放养中国林蛙对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是减少农药防治所造成污染的一条有效途径,既获得养殖效益,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又维护了生态平衡。另外,中国林蛙也是科研和教学中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综上所述我们来简谈如何在南方养殖林蛙以及有关林蛙的养殖该注意的问题·

一 养殖生态环境与场地建设

1·生态条件与环境要求 

通过中国林蛙南移人工驯化养殖,筛选出了一些能适应南方生长的种群,但不讲条件地随意放养,则必定会导致中国林蛙南方养殖的失败。因此,必须人工营造适合于中国林蛙南方养殖的生态条件。

(1)水源条件: ph 6·8~7·2,无污染,重金属或无机盐含量达到饮用水标准。通常有以下几种水源:

①河 水: 目前的河水都已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即便抽样化验时达到标准,也不可靠,因为不同季节、不同流向、不同河段的水受污染程度都是不同的,因此,河水的安全性很差。

②自来水:自来水经消毒处理,其中漂白粉含量也不十分稳定。而且氯气对林蛙影响很大,绝不可以用来作中国林蛙越冬池、产卵池、孵化变态池用水。如要使用,必须在事先准备好的 储水池里曝气2~3天,也可在夏季用来喷洒降温,但成本太高。

③江 水:在水质条件达标的江段,如直接引用可以;但有时有污染,需慎重。

④井 水:化验达到人体饮用水标准时可用,需存放曝气8小时以上。

⑤溪 水:没有污染源的溪水可引用,但必须调节温度。

(2)土壤条件: ph 6~8的无污染的土壤均可使用,黏土与砂土相比,以砂土为好。

(3)人工立体生态环境:上层密植各种蔓生植物,如瓜蒌、葡萄、丝瓜、豇豆、扁豆、凌霄、木香、青风藤、血藤、金银花等。棚架高度最好在2~3米,使阳光不能直射地表。地表种植喜阴的花卉、药材、果树、苗木、蔬菜。这种人工立体生态环境既能起到遮阳、保温的生态效应,又能吸引和孳生昆虫,为中国林蛙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在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可施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只有采用生物治虫与生物肥料。这样既有利于林蛙养殖,又能获得种植业收入、美化环境,而且不挤占耕地,是高效种、养结合的立体生态农业的绝佳模式。

2·立体生态养殖模式 

中国林蛙的原生环境是针、阔叶林混交处,因此人工建设场地也必须仿其原生态环境,营造多层立体绿色生态养殖园,但必须根据植物喜阴、喜阳的特性进行科学合理地搭配。立体生态养殖模式既利用了天然饵料,又保护了植物,使其免遭虫害侵食;而且用生物方法防治植物的病害,施用生物肥料,生长出绿色食品,组成了种植和养殖相互促进、互相依赖的立体生物链,提高了土地单位面积的利用效率,提高了经济效益。 

(1)环境要求

①光照度:植物采用多层种植或单层高密度种植,遮光率达75%以上,使植物充分利用光照,尽最大可能减少阳光对地表的直射,使夏季地表温度低于32℃。 

②湿度:利用植物叶面蒸发水分保持地表湿度,再辅以自动化控制滴灌技术,使土壤地表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同时也更有利植物的生长。

③温度:利用自动化喷灌技术对植物叶面进行喷灌,增加植物叶面水分,达到降温控温的目的。

(2)具体模式

①林地模式:利用原有林地或规划中的新种林地、绿地景观,套养中国林蛙,不破坏、不影响固有的园林景观特色。

②果园立体生态模式:培植经济价值较高的果园或桑园等,如上层种植葡萄等爬藤植物或中草药,下层种植名贵珍稀中草药或果树(如橘树、桑树),地面套养中国林蛙。

③花卉苗圃立体生态模式:利用花卉苗圃间隔套种,即使每年收割一定的花卉苗种,对林蛙生长也无影响。

④蔬菜及其他经济作物生态模式:种植丝瓜、黄瓜、豇豆、扁豆、芋头、茄子、番茄等蔬菜或棉花,在其中进行套养。

3·养殖设施

养殖设施要达到防逃逸、防敌害、防高温、防干涝、防惊扰、防污染的目的。

(1)外围封闭内部围养设施:在林蛙养殖场地外围设置防盗铁丝网或围墙,因围墙影响通风,故不提倡,但面积达5亩以上且有条件的可砌围墙,墙基距地面10厘米,每隔3米要安放16目不锈钢丝网框,网框的规格为60厘米×100厘米,以便通风。

在铁丝围网内设置防逃网,可用16~20目尼龙塑料网,埋入地下15厘米,高出地面1~1·2米,将30厘米宽的抗老化黑色薄膜分挂在围网顶端两边,向两边各伸出15厘米,成"个"字形。伸出的两飞边再用18号铁丝顺围网拉紧,固定在立柱上,然后再把两边挂下的薄膜包卷、缝合在铁丝上。确保地面上的天敌不能进来,里面的林蛙不能外逃。

在防盗铁丝网或围墙内沿四周栽埋的2~2·5米高的木桩、毛竹、水泥柱或铁管,间距2·5~3米。桩顶全部用8号铁丝分纵横两个方向绷紧固定,每根桩都要有向外的扳线。铁丝之间全部补拉2根塑料绳,铁丝、塑料绳的各个交叉处全部结扎固定,然后在上面覆盖目径4厘米(以网眼斜拉直计算)的网片。网的周边和中间都固定在铁丝顶棚上,以便各种爬藤植物攀爬覆盖,防止鸟类进入。如绿色植物一时难以覆盖,可临时用2层遮阳网,为防台风袭击,必须固定。

围网和顶网垂直距离间的空间(1~1·5米)用目径4厘米的大眼网缝合,使整个养殖场外围全封闭(留有开闭进出的门)。在纵向或横向8号铁丝的垂直下方埋若干小立柱顶住铁丝,并固定,以防台风和承受上面蔓生植物重压。

(2)分块封闭养殖设施:不用设置2·5米高的立桩和顶棚设施,用拱形大棚分块封闭养殖,下面用纱网围拦,上面仍要大眼鱼网覆盖,栽种爬藤植物。

4·养殖场地建设 

中国林蛙原本生活在山上的森林里,冬眠、产卵、孵化在水里,根据地区性特征和特性,在南方的养殖场地最好选择在安静、通风的平地、高坡或山林的背阴处(低洼地不可取)。

以一户666·7平方米(1亩)地为单元(宽20米、长33米),首先在场地的边缘一圈开挖宽60厘米、深50厘米(坡度1∶1)的环形排水沟,把场地最低的一角作为排水口,保证排水沟不积水,做到雨停沟干。环形沟挖好后,把33米长的场地按11米距离分成三等块,在2条分隔线处再开挖宽30厘米、深20厘米的中间小排水沟,直通环形沟。 按养殖场地总面积的1/5计算,在宽度方向的当中纵向开挖宽4米、深1·2米、长33米的长条形沟(供中国林蛙产卵、孵化、冬眠用),坡度1∶0·5,在沟的两边顺坡再挖长33米、深 30厘米、宽20厘米的食台。 挖上来的泥土分别平整地摊铺在每块养殖圈里, 使当中略高于周边。养殖场地最好事先翻耕一遍,每666·7平方米(亩)先用100克敌百虫溶液喷雾消毒,再用13千克漂白粉水溶液泼洒,或用250千克生石灰(块状)按场地分堆,用水淋浇,待其粉化后用铁锹均匀扬撒,进行消毒。

用20目纱网或不锈钢纱网把长条形的沟分成三大段六小块,具体做法是按三大块围网区(包括沟)用不锈钢纱网分别围好后,根据围网的方向、位置把不锈钢纱网埋在沟的两边和底部,然后再和上边围网的下脚缝合,这就形成了三大块(包括沟在内)的围网区。围网的四个角均要围成圆弧形。 用土池时,池子的四周上边缘要高出地面5厘米,以防雨水流入。待场地平整、消毒、灭害后,需从上到下包括四壁全部铺上塑料薄膜(防止水中敌害,如黄鳝、泥鳅、螯虾、螃蜞、蚂蟥等侵入)。沟两边的薄膜要高出地面30厘米,并缝合在事先固定好的铁丝上,防止虫害进入沟内。有条件的可砌水泥池,沟或池的上面最好用透明的塑料薄膜或塑料透明瓦覆盖遮雨(南方多酸雨,对中国林蛙危害极大),但下边要通风。对于长条形窄沟可用长竹片搭架,方法是将长竹片的两端横向插在沟两边(距边50厘米)的土里,竹片呈弧形,每隔1米左右插一根长竹片,然后用竹片纵向(顺沟的方向)把弧形横插的竹片分三道固定。架搭好后,从沟的两边距地面50~80厘米处(便于通风、观察、喂料)向上覆盖透明薄膜或塑料瓦。 

按每666·7平方米(亩)2 000株、间距60厘米的要求栽种湖桑苗、果树类(按要求扦插)、中草药、花卉、苗木、葡萄等多种植物,并每亩放养蚯蚓50~100千克,建造多层立体绿化生态园。平时要定期检查、灭害和除去杂草,保持地面清洁和通风。

在三大块围网区距沟边1米和5~6米处分别加上围网。距沟边1米处的围网可事先围好,网脚腾空,距沟边5~6米处的围网可直接埋好(临时)。然后在长条形沟距沟两边5~6米的围网处,立柱搭架,上面铺盖透光的塑料薄膜或塑料瓦(包括产卵、孵化池的上方),准备养殖幼蛙用。产卵、孵化池至所以用纱网分隔三段,是为了便于通畅流水,沟的一头加水,另一头溢水。 

5·越冬设施 

北方冬天漫长而寒冷,在恶劣环境条件下,北方山区中国林蛙越冬以水域为主。中国林蛙属变温性动物,它的体温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作为没有调节体温及保温机制的林蛙,在气温下降至10℃以下时就不能摄取食物,再低温时就要进入冬眠。越冬期间,冬眠的林蛙新陈代谢达到最低限度,甚至处于麻痹状态,靠肝脏及脂肪体中储存养分来维持生命。同时还有呼吸次数减少,心脏节律减慢,血管与微血管收缩等生理变化,使林蛙耗氧量逐月递减,这有利于林蛙在水中度过严冬。影响林蛙安全越冬的不利因素也很多,在长时间冰封情况下,水体内部会产生与封冰前完全不同的变化。随着气温下降和冰层加厚,水温逐渐降至0℃,因冰冻及渗透,水量减少。由于有机物的分解以及在蛙、鱼等生物的呼吸作用下使水中含氧量不断下降,二氧化碳含量则不断上升。这些环境条件的变化,对中国林蛙越冬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但是林蛙在南方越冬的问题就没有在北方的多,它在南方只怕气温高不怕温度南方的低温,让我们看下如何在南方让林蛙越冬·

(1)越冬池:越冬池要通风、蔽阳,排、灌水方便,保水性好,如果保水性不好,冬季干旱,水位较低或池水干涸时,会造成中国林蛙因缺水或受冻害而大量死亡。越冬池池深为1·5米,水位保持1米。为确保越冬池水位稳定,有条件的可以修建永久性的水泥池,没有条件的也可以在水池内衬上一层塑料薄膜。在池底要放一些供中国林蛙隐藏的设施,如根须、瓦砾、树枝等,水面要设置一些供中国林蛙栖息的设施。在池的上方搭架,盖石棉瓦,以遮光、遮雨。池的四周要高出地面,并要用纱网网栏封闭,以防敌害。可直接利用养殖场内的产卵、孵化池作为越冬池。

(2)陆地冬眠场地:陆地冬眠场地要选在避阳、通风、相对比较潮湿疏松的地方,也可利用简易房屋或地下室。首先在地表铺设一层瓦砾,再在瓦砾上放一些树根或根须,覆盖层要厚而疏松,中国林蛙会钻入树根或根须下的瓦砾中冬眠。切记要保持冬眠场地潮湿。

以上我们简谈了养殖的要求,我们现在看下苏州大学水产学院给我们的南方养殖林蛙的意见。

1、越冬。冬眠是中国林蛙躲避恶劣气候条件的一种生理反应,中国林蛙可以在水中冬眠,也可以在陆地上冬眠,越冬池深应在1·5m以上,水位应保持在lm左右。越冬池内中国林蛙的密度以每平方米300对左右为佳。 

陆地越冬场地要选择在避光、避风、相对比较潮湿的地方,首先在地表铺设一层瓦砾,再在瓦砾上铺一层树叶或稻草,中国林蛙会钻入树叶或稻草下的瓦砾中冬眠,越冬期间要定期向场地内喷水,同时加强对天敌的防范,并定期消毒。 

2、抱对产卵。三月初水温升到l0℃左右时,将种蛙从越冬池移入产卵池,种蛙密度为每平方米30对,产卵池要建在阳光充足,排灌水方便的地方。产卵池深应在1·2m以上,池内水位不要超过25cm。池的一面要有一个斜坡,坡度在45度以下,以便中国林蛙产卵后出水休息。在产卵池的四周要建高1·5m的围栏。 

3、孵化。孵化池要建在避风、有遮光避雨设施的地方。孵化池水位应保持在80cm左右,孵化池水面要保持平稳,池四壁和池底要用水泥或塑料薄膜封好,池内要保持清洁,不能有任何污染,否则会影响中国林蛙的孵化率。密度为每平方米4团卵。卵的孵化和温度密切相关,南方3月上旬的水温一般在13℃左右,受精卵4-5天即可孵化出蝌蚪。 

4、蝌蚪养殖及变态。蝌蚪饲养池的深浅可依具体条件而定,从20cm到120cm均可。但是水池的保水性要好,严重泄漏的水池绝对不可以使用。蝌蚪饲养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水质、水温、食物、密度四个因素。一般情况下4-5天要换一次水,刚孵出的蝌蚪主要吃卵胶膜,前十天只需投喂少量豆浆即可,以后逐渐投喂煮熟的猪肺、玉米粉、青菜等,在变态期间蝌蚪停止取食,此时变态的幼蛙尾巴还没有完全吸收,常在水边活动,受到惊吓时入水,由于此时的中国林蛙活动不够灵活,因此一定要加强对天敌的防御。 

5、幼蛙饲养。中国林蛙养殖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1、养殖场地要有遮光设施,避免强光直接照射中国林蛙;2、要有喷水设施,保持场地湿度,为中国林蛙提供一个相对潮湿的环境,3、要有防逃和防天敌设施,谨防中国林蛙逃跑及天敌侵害;4、要为中国林蛙提供充足的饵料。 

幼蛙的养殖可以在塑料大棚中进行,也可以在简易房中进行,还可在室外有遮光避雨设施的水泥池中进行,养殖密度一般以每平方米300只幼蛙为佳。 

幼蛙养殖饵料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l、饵料要能够活动,能被中国林蛙发现;2、饵料个体不可以过大,尤其是幼蛙养殖所需的饵料,一方面要小,另一方面要软;3、饵料的成本要低,获得要比较方便;4、饵料的品种要有变化,不能长期给中国林蛙投喂一种单一营养成分的饵料。依据季节温度的变化和中国林蛙各个发育时期的生理特点,在5、6、10月一般选用黄粉虫做主干饵料,在7、8、9月一般选用蝇蛆做主干饵料,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饵料。 

二 中国林蛙发病的原因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诱发中国林蛙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因,即机体,主要表现在机体营养不良,抗病能力差,对环境适应能力不强;二是外因,即环境和病原体。环境较差,病原体孳生,在机体抵抗能力比较差的情况下病原体会侵入蛙体内,诱发中国林蛙发病。因此提高机体免疫力是蛙病防治的前提,改善环境、切断病原传播途径是蛙病防治的基础。

1·环境 

(1)水环境:决定水环境好坏的因素主要有水温、水质、酸碱度。中国林蛙越冬、产卵及蝌蚪生长都要求在水中进行,水温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及越冬繁殖。气温变化大,水温时高时低,蝌蚪的摄食就会明显减少,而其活动并不减少,这势必导致蝌蚪体质下降,此时一旦病原体侵入,则会造成蝌蚪发病,大量死亡。 

水质也与蝌蚪疾病发生关系密切。水质过肥,易造成水质败坏,为病原体大量繁殖创造条件,使蝌蚪感染疾病;水过清,则为霉菌繁殖创造了条件,容易引起霉菌类疾病。

水中含有过量的磷、氮、一些重金属离子及水体不适宜的酸碱度也常会影响蝌蚪正常生长。池底有机质过多会产生沼气,常会引起蝌蚪大批死亡。过量的氨氮也会导致水中气体过饱和进而引发各种蝌蚪疾病。蝌蚪对水的酸碱度比较敏感,最佳ph为6·5~7·5。

(2)陆地环境:中国林蛙一生中有70%以上的时间是在生态条件较好的陆地环境中生活,因此其养殖环境应潮湿、清洁、通风、避光、安静。由于中国林蛙的生存环境湿度相对比较大,这种环境比较适于各种病原体生长繁殖,因此,中国林蛙养殖场地的定期消毒、定期清理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建场前要对周围环境进行调查,谨防工业粉尘、噪声、农药对中国林蛙的危害。

(3)温度:不适宜的环境温度往往会诱发中国林蛙发病。温度过高或过低,超出中国林蛙的适宜生存温度,常导致中国林蛙产生不适生理反应,机体功能下降,对疾病的抵抗力也下降,此时,疾病会乘虚而入。温度的剧烈变化也会使中国林蛙产生各种不适生理反应,进而诱发疾病。一般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是蝌蚪疾病高发期,盛夏是幼蛙、成蛙疾病高发期。

2·病原体 

诱发中国林蛙发病的病原体主要有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1)病毒:病毒体积微小,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一般需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病毒能通过滤菌器,只能在活的细胞内生长繁殖。由于病毒寄生在寄主的细胞内,至今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因此针对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是预防。

(2)细菌: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生物,属于原核生物,缺乏细胞器,仅有原始的细胞核,该核没有核膜和核仁。严重危害中国林蛙的细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在普通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3)真菌:真菌是有细胞壁的单细胞或多细胞体,属于真核生物,多细胞体呈丝状,各分支交织成团。真菌通过无性或有性生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孢子进行繁殖。对中国林蛙危害比较大的是水霉菌。

(4)寄生虫:寄生虫是专营寄生生活的小动物。在蝌蚪和蛙体上寄生的寄生虫种类很多,如蚂蟥、原虫、线虫、吸虫等。寄生虫消耗中国林蛙的营养,导致中国林蛙机体消瘦、体质下降,为细菌、真菌入侵提供了机会。

3·机体 蝌蚪和蛙的体重、体质、年龄都和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一般刚变态的幼蛙和年龄大的种蛙发病率较高,而青壮年蛙发病率较低。蝌蚪也是一样,个体小、营养不良的蝌蚪抵抗力差,发病率高;在高温条件下孵化出来的蝌蚪体质先天不足,畸形比例高,容易发病

三 中国林蛙疾病的综合防治。

养殖过程中要以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积极态度对待疾病防治工作。在中国林蛙饲养过程中,人们一般很难及时发现林蛙生病,即使发现,往往已到中晚期,所以,疾病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这也为中国林蛙的健康、快速生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疾病的预防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要增强中国林蛙自身的抵抗力,其次要控制和消灭病原体,改善生态环境。

1·增强免疫力 中国林蛙饲养,除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外,最主要的是提高林蛙自身的免疫力,即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机体细胞过氧化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而抗氧化物质则能防止细胞氧化。上海丰康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经多年研制,生产的fk有益微生物系列产品能使中国林蛙产生大量的抗氧化物质以及氨基酸、有机酸、多糖类、各种维生素、各种生化酶和使细胞快速分裂的促生长因子,以此提高蛙体抗氧化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中国林蛙健康、快速生长。fk有益微生物产品还能抑制、杀灭蛙体内外的病菌(有害菌),用于环境,还能改良土壤、清除环境污染。合理使用fk有益微生物产品,并配以品种多样、营养丰富的饵料投喂,能使林蛙快速生长,多数中国林蛙当年即能达到性成熟,春天产卵,当年就能达到商品蛙的规格,使养殖周期大大缩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供品种多样、营养丰富、清洁卫生的饵料 多年来,在中国林蛙高密度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往往采用单一饵料喂养,饵料营养成分单一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饵料缺少变化、营养不全,常常会导致中国林蛙厌食、机体消瘦、抵抗力下降,进而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在饲养中国林蛙的整个过程中,必须注意到饵料的全面性和多样化。

饵料中缺少某种营养元素或某种营养元素供给不足,对中国林蛙的生长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蛋白质供给不足时,中国林蛙的生长率降低,甚至停止生长,繁殖率、受精率和胚胎的正常发育等也会受到影响。蛋白质缺乏还会减少抗体和免疫细胞的形成,阻碍抗氧化物质的生成,导致抗病能力下降。但是过多的蛋白质将会加重肝脏和肾脏的负担,甚至发生因体内蛋白质代谢障碍而引起的尿酸盐沉积,损害健康,导致中国林蛙生长迟缓。

糖类是蛙类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如供给不足时,会迫使蛙将体内的蛋白质转化为能量,引起体重下降。

钙、磷、钠、氯、铁、锌等矿物质是中国林蛙维持正常生理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钙、磷是组成骨骼、牙齿的重要成分(骨骼中所含的钙占全身总钙量的90%以上,所含的磷占全身总磷量的75%~85%)。钠和氯是形成胃酸的原料,并能促进消化酶的活动,有利于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如果钠、氯不足,会引起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身体消瘦,阻碍中国林蛙的生长发育。 

维生素的生理功能很大,维生素缺乏会造成中国林蛙新陈代谢紊乱、生长发育停滞、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发生各种疾病,严重时造成死亡。如缺乏维生素a,蛙会发生眼盲、腐皮病等;缺乏b族维生素,往往造成中国林蛙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缺乏维生素d,则会导致钙和磷不能被充分吸收,影响骨骼和肌肉的生长;缺乏维生素e则会使中国林蛙的繁殖率及卵的孵化率下降。

投喂的饵料除了要有丰富的营养外,还要注意饵料不能发霉、变质、腐败。没有吃完的残饵要及时清除,以免霉烂。变质、发霉的饵料带有不少病原体和有毒物质,常会干扰和破坏中国林蛙正常的新陈代谢,并引发各种疾病。

3·合理规划养殖密度 合理利用养殖场地,用最小的面积养出最多的蛙,这是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所追求的目标。但是放养密度过大往往事与愿违,常常会诱发各种疾病,因此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规划放养密度。蝌蚪的养殖密度为10~15日龄的蝌蚪5 000只/米2左右,15~25日龄的蝌蚪2 500只/米2左右,25日龄以上的蝌蚪不超过1 000只/米3;幼蛙的放养密度为80~300只/米2;成蛙放养密度为50~80只/米2 (立体生态条件好的养殖场可适当增加);越冬期间养殖密度为300~400只/米3。

4·定期消毒 病原体的存在是中国林蛙发病的直接原因,而消毒是控制和杀死病原体的有效方法。先是要在中国林蛙进入养殖场地以前进行彻底全面的清理消毒,然后在养殖过程中要有计划地进行定期消毒。 

(1)水池消毒:在蝌蚪放养前要进行全池消毒,目的是杀灭池水和淤泥中的有害生物,改良水体和池底的生态结构,为中国林蛙繁殖和蝌蚪生长、变态提供一个优化的生态环境。

①干池消毒:消毒前将池水抽干,然后在水池内挖几个小坑,将生石灰或漂白粉倒入坑内加水溶解,趁热将其均匀地泼洒到池底和四壁。一般每平方米水池用生石灰100克左右,如果用漂白粉,每平方米水池用12克左右。

②带水无动物消毒: 将生石灰或漂白粉溶解后,立刻进行全池均匀泼洒。一般每立方水体用漂白粉30克左右,或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250克左右。无论是带水消毒还是干池消毒,用生石灰消毒的水池一定要在消毒后经过7天才可以使用,用漂白粉消毒的水池一定要在消毒后经过3天才可以使用,严禁提前使用。使用前最好先放少量蝌蚪或蛙实验,在绝对安全的情况下方可全面使用。

③带水带动物消毒:有时对蝌蚪养殖池中的水进行消毒时无法将蝌蚪分离,必须连蝌蚪带水一起消毒,此时要严格控制用药浓度,谨防蝌蚪药物中毒。用这种方法消毒,漂白粉的用量一般为使水体浓度为0·5×10-6。最好在用药以前进行小实验,以确保用药剂量安全,无毒副作用。因此养殖户一定要准备一只小天平秤,严格地按用药的剂量来称量,千万不能马虎、粗心。

(2)幼蛙养殖区消毒:在幼蛙进入养殖场地以前,要进行全面、彻底消毒,可以撒生石灰或漂白粉,但是撒完生石灰或漂白粉以后要过1周才可以把蛙放入养殖场地。中国林蛙养殖中每天要按时喷水,使养殖场地保持一定的湿度,所以幼蛙养殖区消毒可以通过定期在日常喷淋的水里加消毒剂来完成。一般可以用高锰酸钾或漂白粉溶液喷洒整个养殖区。

(3)饵料消毒: 俗语说"病从口入"。幼蛙或蝌蚪食用了带有病原体的饵料往往会诱发中国林蛙发病,同时也会将病原体带入养殖区,成为新的传染源。即使暂时不发病,一旦时机成熟,病原菌就会大量繁殖,诱发疾病。因此在给蝌蚪喂食时,尽量选新鲜的饵料,并且煮熟了以后再喂,动物性饵料更应如此。由于幼蛙必须摄食能够活动的活饵料,因此投喂前要在浓度为5×10-6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2分钟,用清水洗干净后再喂。

(4)体表消毒:体表消毒是指将蛙或蝌蚪浸浴在药水中进行消毒,以杀灭体表的病原体。体表消毒并非针对有病个体,即使健康的个体也要定期进行消毒。特别是刚引进的蝌蚪或种蛙,在投放到养殖场地之前必须进行消毒处理,目的是防止将其他养殖场的病原体带进来。方法是将蝌蚪或蛙放到网箱内,再将网箱放到盛有药水的大缸或水泥池内浸浴。消毒要有针对性,不同的病原体用不同的药物,一般食盐和高锰酸钾用的比较多。食盐对寄生虫和细菌杀灭效果较好,使用浓度为2%~3%,浸浴时间为5~10分钟;高锰酸钾对细菌、霉菌的杀灭效果较好,使用浓度为10×10-6,浸浴时间为5~10分钟。

(5)器具消毒:养殖场地使用的所有工具,包括养殖饵料所用的工具都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工具消毒流程图)。特别是在养殖场发现疫情的时候更要严格按操作规程对工具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通过养殖器具在各个养殖区间传播。器具消毒最简单的方法是在阳光下曝晒,也可以用药物来消毒,具体浓度及浸泡时间如表1 

具消毒流程图

工具消毒所用药物浓度及浸泡时间表

以上是防治的林蛙疾病的主要方向,下面我们说说该怎么做比较好

(1)彻底清池。繁育场所的各种生产用池在使用前必须彻底清池。排干池水,每100平方米用8kg生石灰溶于水中后全池均匀泼洒,两天之后灌水浸泡10天,然后把水排出。放养前灌入清水,两天后测定酸碱度,确认酸碱度适合时再放养。

(2)药浴放养。种蛙、蝌蚪放养前要用高锰酸钾药浴,使用浓度10~20mg/kg,现配现用,浸洗时间为1小时。可杀灭体表或鳃部寄生虫和致病菌,增强蝌蚪、蛙体抗病力。

(3)调节水质。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注意调节水质,保持适当的透明度,使池水活、肥、爽,为蝌蚪和变态的小幼蛙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态环境。主要方法是进行水体消毒和加灌清水。

(4)洒药预防从4月份开始,定期用杀虫类及灭菌类药物进行全池泼洒,预防病害发生。原则上每半月一次。目的是杀灭蝌蚪体表的寄生虫及水体中寄生虫的无节幼体,杀灭蝌蚪体表的致病菌及降低水体致病菌的密度,改善水体质量。常用的药物有优氯净、防消散、敌晶等,可根据药品说明书确定施用量。但是,无论使用何种药物,使用何种方法,由于水温不一样以及林蛙幼体、成体对药物的承受程度不同,施药前必须进行试验,俗称试水,证明无药害或毒性消失后,方可大量用药或放养。

(5)注意操作减少碰伤。蛙的体表容易受伤,受伤蝌蚪和成蛙容易受到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侵染。因此,在运输、搬运、投放、分散等生产环节中,必须小心操作,以免碰伤林蛙。

(6)做好检疫工作。从外地购进蛙卵、蝌蚪或种蛙时,应请有经验的林蛙养殖专家协助做好检疫工作。同时做到不从疫区购进苗种,不购进有病苗种,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五 疾 病 诊 断

疾病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提前发现、及时诊断、对症下药、谨防扩散。由于多数中国林蛙的疾病在发病初期症状表现不明显,因此如果没有严格的养殖管理制度、养殖操作规程和系统养殖技术,很难在发病初期断定蛙是否发病,而要作出正确的诊断就更困难了。在疾病诊断过程中要对各方面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切忌单凭某一表象就草率作出结论。

1·养殖记录 发病以后,蛙和蝌蚪会有很多异常反应,初期症状主要表现为活动缓慢、反应迟钝、食量减少等,随着病程的深入,会出现更明显的症状,如溃烂、出血以致死亡。详尽、系统的养殖记录是发现和诊断疾病的基础,养殖人员对蝌蚪或蛙每日的取食情况、活动情况及环境温度、湿度等情况都要有系统、详细的记录,发现有异常反应要马上翻阅养殖记录进行纵向、横向比较,初步确定原因,并增加观察记录次数,为最终正确、及时的确诊提供依据。

2·病体剖查 对发病个体进行解剖是疾病诊断的常用手段。首先检查外部有无病变,再观察其各脏器有无变化。脏器观察主要包括脏器有无颜色改变、有无出血或充血、有无溃烂或斑点、有无肿大或萎缩、黏液是否增多等。病体剖查结果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因此从事中国林蛙养殖首先要对健康、正常个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有比较深入、系统的了解,然后才能对发病状态下所表现的各种异常反应作出准确的判断。

3·观察环境 观察养殖场周围的环境有无变化,检查是否有新的污染源出现,了解水源是否受到污染,有无农药、废水排入等情况,并对水质和饵料进行检测,确定有无有害物质存在。将各种环境因子一一排查,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4·实验检测 取濒临死亡的个体进行实验室检测是最终确诊疾病的有效手段,对于以前没有记载的疑难杂症,实验室检测就显得更加重要。通过实验室检测首先要确定病原体是病毒还是细菌,有无寄生虫。细菌检测主要包括病原体分离、培养、扩增、回感、鉴定、药敏实验等几步。

四 常见疾病防治

1·红腿病

【病因】 红腿病又称败血症,为蝌蚪、幼蛙和成蛙的常见病。其病原体为嗜水气单胞菌及乙酸钙不动杆菌的不产酸菌株等革兰氏阴性菌。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传染快,死亡率高。

【症状】发病个体精神不振、活动能力减弱、腹部膨胀、口和肛门有带血的黏液。发病初期,后肢趾尖红肿,有出血点,很快蔓延到整个后肢。剖检以后可见腹腔有大量腹水,肝、脾、肾肿大并有出血点,胃肠充血,并充满黏液。

【防治措施】 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定时、定量投喂食物,及时将发病个体分离治疗,控制疾病蔓延。

用3%的食盐浸泡病蛙20分钟,用氯霉素带动物全池消毒,使水体浓度达到10×10-6,每天1次,连续3天。

在饵料中加拌磺胺嘧啶,每千克饵料加药1~2克,连续投喂3天。

2·气泡病 

气泡病为蝌蚪常见病,及时诊治很容易治愈,但是如果诊治不及时也会造成大量死亡。

【病因】 水中浮游植物多,强烈光照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引起水中溶氧量过分饱和;用土池时,地下水含氮过分饱和,或地下有沼气;温度突然升高,造成水中溶解的气体过饱和;这些过饱和的气体形成气泡,蝌蚪取食过程中不断吞食气泡,气泡在蝌蚪消化管内聚集过多便引发气泡病。

【症状】 蝌蚪肠道充满气体,腹部膨胀,身体失去平衡仰浮于水面,严重时,膨胀的气泡阻碍正常血液循环,破坏心脏。解剖后可见肠壁充血。

【防治措施】 投喂干粉饵料先用水稍加浸湿,植物性饵料煮熟以后投喂。勤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控制池中水生生物数量。发现气泡病可以将发病个体分离出来,放到清水中,2天不喂食物,以后少喂一点煮熟的发酵玉米粉,几天后就会痊愈。另外可以向养殖池加入食盐进行治疗,每立方米水体加食盐15克。

3·脑膜炎

脑膜炎是近年来在中国林蛙南方养殖过程中遇到的一种新病,该病具有传染性强、死亡率高、难治愈等特点。

【病因】 脑膜炎的病原为脑膜败血性黄杆菌,该病比较少见,蝌蚪、幼蛙和成蛙均可感染此病。

【症状】 病体精神不振,行动迟缓,食欲减退,发病蝌蚪后肢、腹部和口周围有明显的出血斑点。部分蝌蚪腹部膨大,仰浮于水面不由自主地打转,有时又恢复正常。解剖可见腹腔大量积水,肝脏发黑肿大并有出血斑点,脾脏缩小,肠道充血。

【防治措施】 引种时严格检疫,养殖过程中勤换水,合理规划养殖密度。发病后可以用浓度为3×10-6的红霉素溶液药浴,同时用漂白粉连池水带蝌蚪一起消毒,使水体浓度达到0·3×10-6。

4·水霉病 

南方冬季气温比较高,在中国林蛙越冬期、蝌蚪期常发生水霉病。该病病程长,死亡率低,多发生在蛙的四肢,如果不及时治疗常会给蛙造成残疾,并引发其他疾病。

【病因】 蝌蚪和越冬期的成蛙易患此病,病原体是水霉,由于有外伤而引发。

【症状】 水霉的内菌丝生于动物体表皮肤里,外菌丝在体表形成棉絮状绒毛,菌丝吸收蝌蚪和蛙体的营养物质,使蝌蚪和蛙体消瘦,烦躁不安。菌丝分泌的蛋白水解酶还使菌丝生长处的皮肤、肌肉溃烂。

【防治措施】 运输、分池过程中小心操作,谨防造成外伤。进入场地以前要用浓度为10×10-6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分钟;定期用漂白粉(水体浓度为0·5×10-6)进行全池消毒。

发病后可以用浓度为20×10-6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分钟,每天2次;也可在水池内加福尔马林,浓度为20×10-6。

5·肠炎

肠炎是蝌蚪、幼蛙、成蛙共患的一种常见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

【病因】投喂不洁饵料易引发肠炎,病原体为细菌,可能是气单胞菌和链球菌。如给蛙投喂天然的蝇蛆,如果消毒处理不当,极易引起肠炎,导致大批死亡。

【症状】 病蛙垂头弓背,机体消瘦,活动异常,取食量明显减少,反应迟钝;蝌蚪发病后多浮于水面。

【防治措施】 肠炎的发生多与水体和食物不洁有关,因此要定期换水,以保持水质清新;不投喂发霉、变质的饵料,并在饵料中加拌一些fk微生物制剂、大蒜、生姜、黄连等。另外,暴饮暴食也会引发胃肠炎,因此饵料投喂要定时、定量、定点。

发病后要及时进行水体消毒,可以全池泼洒漂白粉,使水体浓度达到1×10-6,并在饵料中加拌磺胺类药物或氟哌酸,每千克饵料加磺胺3克或氟哌酸1克。

6·难产

【病因】 南方养殖中国林蛙,冬季冬眠期气温高,而且温差变化大而频繁,如果冬眠期间水温控制不好,中国林蛙反复从冬眠状态中苏醒,则很容易导致中国林蛙难产甚至不产卵。主要原因如下:

①休眠期间干扰过多,体力消耗过大;

②雌蛙年龄过大,体质虚弱;

③雄蛙数量不足,雌雄比例不协调; 

④产卵池环境不适于产卵,如水位过深、不够安静;

⑤种蛙在产卵前受到严重惊吓;

⑥产卵时间握不准确。

【症状】 雌蛙腹部膨大,已经完成跌卵,但是卵滞留在子[gong]内无法产出。解剖以后在子[gong]内可见黑色卵团已经溶烂。

【防治措施】 为产卵的雌蛙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按合理的雌雄比例搭配种蛙(雌雄比可为1∶1),对没有按时产卵的雌蛙及时注射催产药物,催产药物的用量为每只中国林蛙注射10只青蛙或蟾蜍的脑垂体提取液。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顽固幽灵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千山我独行点评:

不属于文学类的文字吧?

文章评论共[1]个
顽固幽灵-评论

是的,我发错了,我白呢来不是发表这个的。本以为会退回来的,没有想到。at:2006年04月11日 下午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