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咀嚼与回味(一)忘川

发表于-2006年04月02日 下午6:32评论-0条

我总忘不了山间那些野果。那是大自然无偿的馈赠,曾带给我的少年生活带来甜蜜。我曾经贪婪地采摘、反复地咀嚼,现在则是不厌其烦地回味。也许,咀嚼是一种物质的享受,而回味,则更多地偏重于精神因素。

——题记

墨饭草

墨饭草不是草,而是一种常绿灌木。它长在瘦瘠的黄土骨上,高不过一到三米,木质坚硬易脆,枝繁而细,灰褐带红色。叶子椭圆形,边缘稀疏锯齿状,叶面有着油亮的光泽。砍柴时弄破了手,摘几片叶子,揉碎了敷在伤口上,可以止血。

我在《远去的樵声》一文中提到了这种植物。老家山上很多,少年时代上山砍柴,饿了,就抓一把墨饭草果子充饥。我把它写作“饭筒子”,错了,应写作“饭团子”。因为知名度不高,所以各地都有其小名,不能统一起来,如染菽、猴菽、牛筋草、青精草、乌饭草、乌饭树、黑饭草、乌草、南烛草木等,但我更喜欢墨饭草这个名字。

在这篇文章里,我没有提到它的花。墨饭草的花出奇的白,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花朵很小,每一朵花都开得很认真,盛开时也不敞开花蕊,如一口小小的银钟,可见个性比较内敛。

花是繁花,一枝数十朵,每一朵都结果。花小,果子也小,只有豌豆那么大。花期在农历五、六月,果期七月开始,青转紫,紫转红,红转乌黑,颜色渐渐深了,初霜之后,味道也就变甜了。再往后,若果还不采摘,或被鸟雀啄食,或慢慢失去水分,皱巴巴起来。

墨饭草是长江以南地区民俗中的一朵小花。旧历四月八日为佛诞节,南方一些寺院及店肆、人家煮食“阿弥饭”,又称“青精饭”、“乌饭”,是以糯米加墨饭草叶制成的。制作乌饭的传统至少可以追溯到晋代,陶弘景在《登真隐决》中记载了用墨饭草叶叶制作乌饭的详细方法,认为常服食可以填胃、补髓、灭三虫。后代医学著作如《本草拾遗》、《山家清供》、《本草纲目》等,对乌饭也多有推崇。杨慎《升庵诗话•青精饭》:“杜诗‘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青精饭,一名南天烛,又曰墨饭草,以其可染黑饭也,道家谓之青精饭,故《仙经》云‘服草木之正,气与神通。食青烛之津,命不复陨。’谓此也。”

墨饭草这个名字很得文人喜爱。苏州作家车前子有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墨饭草集”,写的是关于阅读、写作和日常生活的点滴想法、刹那念头,题目取得实在是好。那些想法和念头就像是墨饭草,“集”起来,就成了一篇文章。

墨饭草要“集”起来,最好是让它们在树上挂着,那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如果摘下来了,就只有靠容器“集”起来。捧在手里,手是容器;盛在杯里,杯子是容器。南方山区小学门前,就有叫卖的,一小杯一毛钱。

如果有一天我能出个集子,我也会用《墨饭草集》作书名。因我爱其雅,复爱其俗,更因为它耐瘦瘠,花、果多而小,与我那些小文章极其类似。不过,我不会一毛钱一小杯地出售,我会无偿地送给朋友们品尝。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忘川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薄云残雪点评:

随着你的回味,长了一回见识。容文采与知识与一炉,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