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夕,为了拍摄电视专题片,我专程随摄制人员去宁波慈溪胡凌云烈士家,这是一幢两间门面的平屋,房子主人早已换了几茬,但是,门楣上方显得斑斑驳驳的“人民功臣”木制匾额仍是沉沉甸甸地俯瞰着这块土地。据当地党史文献记载,胡凌云早年从慈溪去上海当学徒做裁缝,不久参加了进步组织益友社,1947年在一次给新四军运枪枝时被敌人包围,突围时不幸壮烈牺牲。
有人认为,胡凌云的例子只是个案,他们认为,解放以前生意场上的人一般不会过问政治,只知道唯利是图,否则他们难以在国统区生存,尤其是凭手艺吃饭的裁缝。事实证明这种说法完全错误,红帮裁缝不但是中国近现代服装的改革者,创造了中国服装史上的五个第一,具有专业技术上的闪光点,同时又是一帮以实业救国著称的爱国群体,同样具有政治上的闪光点。
中国第一部西服理论著作者、红帮裁缝顾天云先生在他著作序言中呼吁,青年人要以实业救国,以抵外国列强之经济侵略;他又利用西服职校校长身份,掩护在校教书的我党地下工作者。
又据上海史料记载,三十年代上海南京路商界联合会会长、南京路著名的“荣昌祥呢绒西服号”老板王才运为声援五卅运动,宁失万金利,带头罢市;荣昌祥呢绒西服号的继任者王宏卿与他人在西部内地合办华商被服厂,为抗日部队生产数以万计的军被服。
1946年,在哈尔滨的百余名红帮裁缝在陈宗瑜带领下加入军需被服生产行列,180多万套军服如期供给南下解放军。
宁波当地的党史文献也记载了红帮裁缝的这一闪光点。20世纪40年代,正是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岁月,以谭启龙为书记的浙东区党委和以何克希为司令的三北游击队,为壮大部队扩充军需,在群山连绵的四明山区建立了织工部、被服厂,他们以茅草作工棚,戏称为“公馆”。聘请几位裁缝师傅上山帮教女战士缝制军械套和服装。
据当年宁海山洋被服厂厂长、现居住杭州的离休干部王惠英回忆,她们通过地下交通员从城区买到白色土布,利用夜间在溪流中染灰色,因为缺少技术,常常把布染成花花斑斑,似同现在的迷色彩;一些缝纫工具也是从山下找人挑到山上。遇到山下敌情吃紧时还要转移。据当地山民介绍,20多年之前,他们上山砍柴时常会捡到一些缝纫机零件,这些零件据说是当年织工部和被服厂设备来不及转移时埋在草丛里的。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红帮裁缝还是为中国革命作出了自己的无私奉献。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我想,这些铮铮史实不正是红帮裁缝爱国民族情怀的闪光点吗?!
借以此文悼念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红帮裁缝!
-全文完-
▷ 进入金甲醉灯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