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亲爱的乡村水犹寒

发表于-2006年04月01日 下午5:02评论-2条

五月的双休,几位摄影发烧友约我到一处偏僻的小山村采风,一路上,清晨的朝露柔和着乡村的季风,我们满怀着清心与激动!

行程二十余公里,我们来到了村口的河边,几位哥们被山村特有的景色迷住了,他们连忙拿出长短不一的”核武器”咔嚓声不绝,连串的”子弹”扫射着“罪恶”的风景,似乎要把整个山村装进镜头。一位颇有诗龄的老友高兴地叫起来:亲爱的乡村哟,我的母亲!

村口的山坡上,我们惊喜地发现了一个由翠柏围成的小葫芦口,透过葫芦口,里面装的是村边的码头,江面上的渔船,艄公的身影和背景的清山绿水,这一切天然地融合成了一幅美丽的淡墨山水画!

好奇心让我直奔村口的码头,这古渡口里有浣纱的村姑,吹肥皂泡的孩童,有泊岸的渡船,从容的过客,让人不由得想起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遗韵。多么怡然的心态,多么和谐的乡村风景!

一条源自城步,流经武岗、洞口的小河流,呈半圆形护着整个村子,江水清澈见底,江上偶尔有腾空的白鹭、戏水的野鸭和戏水的孩童,让人想起《小英雄雨来》中的还乡河,那不时浮出水面做些鬼脸的山里伢子便是一个个机灵的“雨来”了。以河为界,河的对岸为洞口所辖,数百年来,河中没有桥梁,两县隔岸的村民,把这条风雨渡船当做唯一的水上交通工具,小小渡船自然维系着村民的日常生活,牵动着村民们悠长的世故人情,好一片淳朴宁静的生活空间。

不惑之年的艄公显然有些习惯于这份迎来送往的差事,由半截竹笠和一条红色短裤构成的身影,总怀疑是某电视导演特意设计的角色。艄公独身一人,年轻时曾有过一段哀婉凄美的爱情故事。至今只能与这小小的度船相依为命,怎管岁月的风雨沧桑在他古铜色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可从他口里流淌的号子山歌却足以明白其生活的悠闲与一世的豪情。当地人告诉我,艄公一年四季吃住在船上,每年付给他的工资就是相邻村民自发送来的几担谷子,逢年过节,来往的船客经常送些生活食品和零钱。艄公的生活也就自然融进了附近村民浓浓的亲情之中。我独立船头,默默地注视着这位远离尘嚣有着传奇故事的艄公,是敬佩呢还是羡慕,心里无从知道。

进入山村,自然要进山看看,一位带了家属的发烧友一登上山顶就气喘吁吁地咔嚓着相机,老兄既戴草帽,又有人打花洋伞,那份亲热劲儿让人有些难受,又让人羡慕。老兄或猫腰、或俯首,汗流满面,我想或许是这些奇异的山石、野果和野草醉倒了这些来自城里的“家伙”罢!

绕过弯弯山道,一位老农的身影映入眼帘,烈日当空下,躬耕黄豆地的老农边擦拭脸上的汗珠,边用惊异的眼神看着我们,此时,我不由想起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千古诗句,想起了远在家乡的老父亲。

融入乡村,我们更感受到了属于乡村的那份特有文化:村口的百年古樟、古老的龙骨水车、年代久远的木屋和陈年的老匾,还有饱经岁月沧桑的淳朴山民,以及村民们那一串串曲折离奇的生活故事。这些都构成了乡邦特有的文化底片。特别是独具特色的乡村寺院,从传统特色的建筑与壁画里所折射出的东西无疑是附近村民的聪明和智慧,融贯着的是村民们坚定的信仰与浓浓的民俗民风!

告别乡村,已是满目夕阳,尽管一身疲惫,可发烧友们总难移动早已融进乡村的脚步。呵!亲爱的乡村,您是我放飞心灵的圣洁之地!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水犹寒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 | 荐/文清推荐: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在你笔下的乡村里,有一种清静的感觉。
好美的乡村。

文章评论共[2]个
水犹寒-评论

谢谢文清编辑的点评at:2006年04月03日 中午2:41

辣味犹存-评论

心无旁骛,才能感受乡村的静与美。at:2006年06月16日 晚上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