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网上看到关于高考生放弃高考而去打工的报道,今天又看到感伤女人的《我们拿什么来教育孩子》,心头对现今的教育起了质疑,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让孩子上学?又是为了什么把大笔的资金投入到孩子的教育当中?而我们又收获到了什么?
网上的报道是说今年有10%的考生放弃了高考,而去打工。四年的大学生活可能花费的金钱和四年打工的收入也许并不能成正比,但却可以为父母节省一大笔开支,还能学到在大学里学不到的社会经历,而且现在大学生就业难更是原因之一,当高考生这样讲诉着放弃高考的想法时,连记者都是无语的。
如今用人单位已经不象几年前只要是大学生就接收的事实,大学生在社会上形成供大于求的现象,而且农村父母对孩子的大手笔教育投入真的已到了无法承担的地步,于是孩子们也变成现实了。这也许说明不了是不是教育上出现了问题还是社会出现了问题,然而这也确实引起了所有家长的重视。付出那么多的精力和投入之后,孩子的路真的就走得宽敞了吗?
再回来说说我们的孩子,孩子在进入小学前的生活应该是无忧无虑的,那是天真的童年,然而回头看看我们的孩子,每天练习毛笔、画画、弹钢琴古筝、舞蹈,好象每一个孩子都在过早的结束着自己的童年,每个父母都在忧心,如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的孩子能稳稳当当地走过他的学生时代吗?带着满心的愁苦,父母看着孩子没有欢笑的童年叹息。
进入小学后的孩子每天都在沉重的埋头做作业,一年级孩子的书包沉重的程度不亚过八十年代高中生的书包,父母还在给孩子添加各种各样的辅导作业,孩子耳边最常听到的话是:努力学习,将来才有出息。然后父母却不知道孩子们最想听到的应该是:去玩吧,开心点!
作为父母,其实心头也是有很好的无奈的,社会竞争的激烈让他们也身负着压力,如果孩子将来没有出息怎么办?父母的工作忙碌而辛苦,因为没有文凭而只能付出得多而收获有限的工资,每天都在努力的赚钱,只想把孩子送入好的学校得到好的回报,然而新闻里、网络上却时时传来孩子忍受不住压力而自杀的消息,那份沉重也是现今父母肩头的大山。
学校提倡素质教育,然而那份以成绩的数字为衡量聪明的标准依然存在。教师希望孩子们能全面发展,然而面对偏科的孩子,教师的鼓励和严励让孩子在同一时期极度的自尊或是自卑,形成了孩子不健康的心理。压力越来越沉重造成了孩子心理的病态。然而谁都看不到孩子那不健全的心态。
曾经把高考比作是“万人挤独木桥”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如今大学的校门敞开着,然而面对大学的校门,考生为何没有的向往的心态呢?多年的努力在最后一刻主动放弃又是为了什么?父母的期望在这一刻显得微不足道,孩子的愿望在这一刻成了心底遥远的梦。当北大高材生在卖冰糖葫芦的时候,他是放下了怎样高远的理想和人格的尊严呢?
孩子的心是渴望被理解的,父母的心也在焦急的徘徊,重重的矛盾和现实的残酷让孩子和父母都无所适从。而作为孩子知识的源泉、父母希望的寄托,学校成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孩子的欢笑成了这场战争中的牺牲品。
好的学校要的是升学率,父母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也买走了孩子欢乐的童年。
好的老师把收入和付出划上等于号,他们要的只是孩子的成绩,关于孩子的心理教育却是另一份造化的弄人。
-全文完-
▷ 进入yq寂寞烟花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