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室又名高盖山,海拔一千两百多米,是我家乡(注:福建省永泰县大洋镇)著名的宗教胜地,省极风景区。冬春两季山顶经常是雾气磅礴,颇有些神秘色彩。丛林掩映的半山间建有一座庙宇,据记载有一千多年历史了,庙宇中的石壁上有精致的佛像雕刻,考古学家称这是全国仅存的南宋石莲花遗迹,极其珍贵。当然我是不懂得它的价值和意义了,反正是宗教文化之类的。名山室虽然地处偏僻,但正所谓“心近地不偏”了,周边县市的人常慕名而来。我不是善男信女,可风景怡人的地方总是有吸引力的,我一般每年都要去几回,我还想过夏天如果在此翠竹修饰的庙宇中避暑当是种享受,可以写一些清净的文章了。可惜了那不是我的闲情江湖,我还年轻,要去外面的世界闯荡,日子哪能如庙宇里的道长那样天高云淡呢!到老了或许有这个机会吧!但就怕大时候爬不动那一级级的石阶了,好长的石阶哦!
我的思维常常走偏,逻辑能力又不好,还是让那文字按那一级级的石阶般慢慢攀爬吧!待爬到山顶时,或许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会有所感悟的。
首先我们来到山脚,就是一排排缓缓而上的石阶,可能有几百级吧,过了这些石阶,一座有些年头的沉旧小亭矗立在我们的面前,这小亭没有什么精妙之处,就是两堵墙外结构的瓦盖顶。这是一些信士敬建的,还有留名呢。由于它处在进山的路口,我就把它称做山门吧!虽然寒酸了些,也算质朴的有山里人的气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各位请进!”我先循着山门右边的小径去跟一块石头打声招呼,然后再回来。不耽误各位的登山好兴致了。也许各位要问:“不就是一块石头吗?又什么好稀奇的,值得撇开我们去打招呼呢!”对,石头是没什么好稀奇的,稀奇的是这块石头的来历。且让我吞个口水喘口气再说吧!
这块石头比我们通常的居室还要大一点,呈长方形,它原本不是在这里的,它是从名山室的右侧山顶滚落下来的。记得是九几年我还在念中学的时候,一个黄昏也没下雨,不知怎地这石头就与山体产生了分离,原来看到它与山体连接的挺紧密的,是不是感情上闹了些别扭,就要排山倒海似地狂冲而下用来发泄一下情绪呢?它这一发泄可好,它因生气而扭曲的脸所到之处把所有的树木苍竹都横扫一空了,惨不忍睹。我仿佛还能听到它失去理智的巨大狂叫声,树木苍竹被吓倒的鬼哭狼嚎声,交错纵横,惊心动魄。如果在来点风,再来点雨,住在附近一带的小孩定会被吓得哭爹喊娘了,那场面简直就像地球末日来临般恐怖。但,其实这块巨石滚落的动作是很快完成的,人们普遍还没反应过来。待到他们反应过来时,他们惊呆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块巨石如果再往前来两个转身,离它仅十几米远的房屋就要遭受灭顶之灾了。然而它停下来了,停得神奇,停得恰到好处。有惊无险,它的脾气发完了。因为这样的原因,于是人们便开始相信这是多亏了名山室上的仙公在庇佑了。他们也许是无须惶惑多久就能平静了,就可以把这神谣发布了,但那巨石前的那户人家,怕是要在心里七上八下一段时间吧!但毕竟还是非常幸运了。
按科学来讲,应该用力学原理来解释。我仔细瞧过巨石滚落的轨道,原先竹木茂密,产生的阻力减落了一些冲力,再加上坡也不是很陡比较均匀没有起伏,这相对来说二级的弹跳冲力的条件不具备,然后到坡底时恰好又有一个比巨石深大不少的凹塘,巨石跌进深塘时体力虽然还有点盛,但经过这奋力一跃之后它就疲软了,奄奄一息的打两个滚就停顿了。还要注意的就是这块石头从山上滚落时的体积应该比停下来时的体积更大,也不是方形的,因为我见过它未滚落之前的样貌。在它滚落的过程中,周身附得不紧的石层就在碰撞中脱离散开了,那一坡的残石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如果不是在滚落的过程中石头由圆变成方的,那后果就难说了,不一定它就是在划完一道道优美的弧线之后,就把屁股稳稳地坐在了那座房屋之上。想想真替那户人家捏把冷汗。我想对他们说:“你要感谢的不是仙公,而是要感谢这一块石头是方形的,要感谢那深深的凹塘,要感谢你们自己没有把那些竹木砍伐的光溜溜的……”但我没说,怕引起公愤,被扁被殴。真话逆耳。呵呵,费了好大劲,臭美了一把。把力学的皮往自己身上一披,好象自己就是科学家了。但没有科学知识,有点科学精神总不是坏事吧!
不在这费周章了,回到山门那边去。山门往上还是石阶,走到石阶的尽头顿一下,啊,好气魄!只见一副不宽的石阶呈现出刚劲之美,它把一块巨石劈成两半(巨石大约有20多米高吧,宽就不知道怎么说了,它是大山脉突出一座小山),从中呈大概70度的斜角抖擞地直通崖顶下方一点的部位。这个石阶俗称一百二十层,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形势。以前土匪来了都怕呢!我爬上去时,直喘粗气,但终于是到顶了,再转一个v型的弯就有一座用木头建成的精美凉亭了,可以歇脚看风光了。这亭位置好,视野比较宽阔,离庙大概只有一半路程了,离山顶还远着。这亭雕梁画栋的,几根柱子上还有联对,横梁上有扁额,书法功力不错,笔触饱满。挺诗意的,我喜欢。这里可以称做是名山室的第二重门吧!名山室也只此二亭。说到书法,刚才忽略了一个地方,那就是刚才爬完一百二十时的那个小平台处靠右边的石壁上刻有三个大字“第一山”,字劲力透纸背,确实鼓舞了我们有点低垂的士气。但我不知道这些建立在破坏自然风貌之上的壁刻文化,是否值得我们推崇呢?在走完凉亭之上的石阶之后,就是庙宇边上一带,就有许多壁刻,古代的当代的都有,它们可能给了我们一些关于文化的启示和参考研究的价值,但从现代的文化和环境视角来看,它展示的是无知和丑陋。
过去可以说是环境意识薄弱,无可追究,但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却还站在某个朝代的倒影下依葫芦画瓢,这就让人忍不住想说两句了。那些个名人高官大笔一挥,倒是畅快淋漓,洋洋自得,可怜这自然又被刻上了一痕深深的烙记。虽然他们是写在纸上的,没有直接刻在石壁上,但根源出于他们的附庸风雅造成的罪恶,我要声讨他们!他们与那些在竹木枝上刻下“到此一游”的人无出其左,甚至更卑鄙。什么文化人,可狠!想到此我的游性打了些折扣,似乎有点沉重了,也无心去欣赏那飞瀑的壮观了,再说我来这里许多次,熟悉的地方感觉没有什么特别的风景了,朋友们可以看看的,陌生还是有诱惑力的。飞瀑的旁边还有一尊与我们等身高的观世音菩萨的石雕呢!一千多年了,前不久曾经有人来偷过,但被发现,这才幸免于难,但不幸的是雕像的头部被碰断了,接起来不大雅观了。现在这文物值钱啊!可得多防着点。
待会我们到庙里去坐一下吧!时间被我刷过,我来到了庙门边,没想到庙里更不清静,香火缭乱,直熏鼻眼,泪水都出来了,我这不烧香拜佛的人赶紧转身。让那些把命运交给一尊尊雕塑的人去挤的了,靠一支小小的签去占卜命运的人,他们本身就是无法把握命运的人,他们是该有个精神寄托,我叹这命运的苦主啊,为什么不把命运交给自己。别自个牢骚了,我还得跟朋友们说说这庙,这庙是建在一块突出的大岩石之下,古朴古香的,庙里也很有韵味。庙里可是人马俱全啊,佛,道两教同处一室呢!有人曾写过文章,称这是古代的中外合资,妙也!庙里有我开头所说的南宋石莲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一下。庙里的水也不错,从岩顶的石缝间直接滴落下来,称为龙泉,甘甜可口,喝了不生病啊!哈哈!庙里还有两个女道长,我还没跟她们交谈过呢,我无道又那敢论道。去看那庙左边一点的一线天吧!
一线天与前面的第一山一百二十层处有点相同,也是一块巨石被劈成两半,可这块要大得多,也没有石阶。仰首观看两块石头的顶上,只留下极小的一道缝隙,透着另人晕眩的光。美哉,这自然的鬼斧神工。想从两块石头间攀登到岩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多只有激情的年轻人会选择从这上岩顶,一般的人可以从边上的石阶上去。上到岩顶往下张望,有晕高症的人就得毛骨耸然起鸡皮疙瘩了。呵呵,别紧张,我们到最顶尖的山顶上去感受一下远眺的快感。虽然还有点远,空气也比底下稀薄一点,让人呼吸不那么顺畅,但还是要去体验一下的。毕竟上到顶上的人不多,大多数人在庙里转转就下山了,他们所抱的思想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故且把我们自己看得崇高一点吧!
经过有点辛苦的攀爬,山顶就在眼前了,大家加把劲,那怕累倒在山顶,也值得啊!我没说要把大家累得断气啊!呵呵!你看那白云多美,你看那远山多壮观啊!此刻也许我们恰可以领悟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真正含义了。我们真得在群山的跌荡气势里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了。渺小不要紧,我们还可以欣赏风景,看吧浩浩荡荡的远山一望无际,即使在天高气朗日子里,视力最边缘的那些山也如水墨画中的淡墨般把人引入苍茫,真有点像人生深处的那份惆怅。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我常在想:“我们能看得多远又能看清什么呢?”其实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离山远远近近的村庄几乎都有小溪穿趟而过,然后有汇集于一处,向着江向着河流去。它们的目标总是惊人的相似,它们往低处去往深处去,然后汇成海,但海却没有因此暴涨起来,蒸发与收入持平衡水平,自然真伟大。溪流我们是可以看到的,清泉的喷涌我们又看到了吗?正是它们浇灌了梯田,饱满了庄稼。其实那些依山而僻的梯田,土壤很薄,没什么肥沃可言,但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有这些薄田也好啊!虽然产量很底,也不好耕作,但农人的汗水是喜悦的。当收割时,他们捧着那金灿灿的谷粒,我们看到了他们满足的微笑。如今,这些田地大都荒芜了,长出了野草和荆棘,其中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是因为现在的生活相对可以说是不愁温饱了,种一些高产的良田就可以了,再者现在的肥料价格居高不下,一亩地种下来,除去成本不说,这些地是入不敷出,没什么意义。大家都愿意跑到外地去打工赚钱,这样更合算,出头的机会也更大。
扯远了,回头。肚子饿得直叫了,天也将黄昏了,赶紧下山去了,不看什么风景了,我可不敢在此露宿,我胆小。抱歉了!我知道我的文字再多,也不能带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各位还是自己来与自然亲密接触一下吧!也许你那时也会问:“山的那边还是山,但两座山之间应该还有些什么吧?”我想起了庙宇里的那口铸铁钟,它许久未被敲响了,或者根本没被敲向过。你所问的也许正如那口钟的回答:沉默。万物皆沉默,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真理,我告诉你。哈哈!
-全文完-
▷ 进入拓荒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