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翰墨情怀水犹寒

发表于-2006年03月30日 上午11:11评论-1条

水犹寒

槐花盛开的五月,我满怀好奇来到这个迷彩的世界。八字先生测我火多水少,母亲想以溪水滋润吾身,逐取名小溪。

或许我跟“水”有太多的缘份,我所处的村叫水源,胞衣地叫水南院子,乳名水牯,再后来我所用的笔名也叫水南溪。

出生的地方颇有几分传奇色彩。那是七水江边的一处古老院落,200余人口全为刘姓人家,院子门前有半圆形河水环护,后有逶迤青山垫靠,为典型的江南小院。清嘉庆年间,院子的一位京城外甥来看舅舅,为了体现其翰林风度,特书写金字匾牌“在水之南”悬于院口槽门上,其字遒劲有力,金光闪耀,传说能避水火,除邪毒。几百年来,尽管院子居于河水边上,尽管连为一体的房子全为木材结构,竟然没有发生大的火灾和水灾,如是,院中老少视金匾为神圣之物。几百号人家也就于“在水之南”的荫佑下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我的翰墨情结缘于这片多情的母土,儿时的记忆总让我几番留连。院子虽然读书人不多,但老辈们尊师重教风气浓厚,对于本土文化的崇尚与传承颇为讲究。每年春节和红白喜事,家门口少不了贴上几幅对联,而且大多为自己编撰书写,生动有趣。一到正月,耍狮子舞龙灯,唱板凳戏已成为人人参与的传统节目。颇难忘怀的是那些牌灯、花灯描红着绿,诗对连篇,更显出一种纯朴的乡邦文化,于是,小小水南院子也就远近闻名了。加上父亲为人之师,母亲也能断文识字,日久天长,耳濡目染,我自然溶入到了地方的传统文化之中,对笔墨纸砚有了别样的情感。

小学时候我常溜进语文老师的房间看其写字,灵动的隶书如满纸云烟,飘洒无比。那时起我就想写一手好字,以便过年写对联时大显身手,只因家庭贫困,缺少笔墨用品,我小学所有教科书的空隙边沿,成了涂鸦飞舞的所在。初高中时期,皆因文革所致,我同父亲辗转于小沙江,那些半工半读的日子,荒诞和无奈侵占了我多梦的季节!

1980年,我背负空空的行囊,步入眼花缭乱的人生世界。元古小学、七家铺小学的教书日子里,每到夜晚,呼啸的山风拍打着学校的门窗,我常常独自一人留守学校,在恐惧与孤独中不断提炼自己的意志,把所有的业余时间倾注于读书、写字和绘画,以化饼和白开水填饱饥肠,以获取文学、书法、绘画的点点滴滴充实空洞的大脑,我如一位刚会走路的孩童在踉跄与兴奋中艰难蠕行。

入邵阳师范,我从银若湖老师那里迈进了所谓艺术的门坎;负笈湘潭,在艺术界名家的指点下寻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回到家乡,我又在教学之余浸淫在苦苦临池的黑白世界里。随着岁月的飘移,一位出生农家的孩子,对于书法艺术似乎有了朦胧的感觉,我的书法也一天天变得成熟起来,作品逐渐为社会所承认,我在人们的鼓励声中不断地审定和完善。如今,我竟能在机关从事自己喜好的工作,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溶贯在临池与创作之中,这些对于我来说确属不易。现在,我常以水南墨人自居,心无旁骛,神态平和,每天生活在与古人的对话与交流里面。我想,几近中年的我,今生还有什么能替代我对翰墨的情结,我只有将书法融贯于我的整个生活,直至离开养育过我的“在水之南”,离开善待过我的那片多情土地。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水犹寒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千叶红点评:

翰墨情结缘于多情的母土,儿时的记忆总让人几番留连。

文章评论共[1]个
堇色流年-评论

hao !
  【水犹寒 回复】:谢谢浏览,请指教 [2006-3-31 9:46:22]at:2006年03月30日 中午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