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我心中的柴可夫斯基竹叶清

发表于-2006年03月26日 下午6:36评论-0条

我心中的柴可夫斯基

我喜欢文学,也爱音乐。我每次聆听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都好象的登上了绝顶的艺术顶峰。有谁的音乐能象他那样达到一个令人惊讶的境界呢?不仅有深刻的内涵,而且具有哲学的高度。

柴可夫斯基生长在俄罗斯饱经忧患的时代,他的音乐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在他的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和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我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我被那孤独与焦虑,忧伤与向往、幻灭与抗争的情调深深地感动着。就连他那看似欢快的圆舞曲中,也流露出诗一般的淡淡的忧伤与俳徊。在他的《悲剧三部曲中》,第六交响曲成了悲剧的颠峰,我还记得我大学毕业那年,我一度不敢去听那充满悲剧与死亡的作品,生怕自己会在考场上走火入魔,盘旋在心中的那种艺术感染力让我无法在试卷上落笔。说真话,我无法去承受他那种悲剧的压力。

柴可夫斯基的整个作品具有相当的哲学高度,能让人深去享受到旋律的美感。难怪俄罗斯人给了他一个“旋律之王”的美称。大家对最熟悉的《天鹅湖》中的那段《四小天鹅》舞曲是很欣赏的吧?那抒情的节奏,那追求自由的跌荡,那为后来充满忧伤的情调作了哲学的铺垫。《睡美人》、《胡桃夹子》则的更进一步展现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才华。

我曾经试图用手风琴去欣赏《蓝色多瑙河》与《杜丘之歌》(当然,后者不能与前者相比)的旋律。可是,这与柴可夫斯基的乐曲一对照,就发现柴氏的音乐中那种淡淡的、行云流水般的忧伤更能感人情怀,比起斯特劳斯的那种宫庭般的娱悦和当代日本乐曲中的情感外露的展示,是要高出许多。

不可否认,在现实中常常有人反对悲剧意识,总是去找寻开心和快乐。这在伦理学和心理学角度看来,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艺术,表现孤独和悲伤,表现悲剧的情怀,却远远比表现快乐、欢欣深刻。这在美学上是有案可查的。为什么有的作品能让人潸然泪下?给人留下永远难忘的记忆?那就是因为作品本身表现了它的“悲剧意识”。当然,这牵涉到欣赏乐曲本身的热恩的文化水平和时代的背景。而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却能跨越时代和国界,流传千古。

也许柴可夫斯基正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使他的性格和生活也表现得与众不同。他爱外出旅游,可是一出去就会犯思乡病, 就会有强烈的思乡情结让他思念家乡而落泪。他还有一个毛病,就是怕自己的作品不好而不敢去看自己作品的演出,但又偷偷地溜进剧院,坐在后排去静静地听。连他自己也说,“我这倒霉的脾气葬送了我的成功!”更奇怪的是,他与梅克夫人从友情到爱情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他俩书信来往十四年(当时没有网络) ,从未提出见面,更没有当今那种“一y*情”的欲望。有夫之妇的富婆梅克夫人在这14年中,用了巨额资金捐助了他的创作,那首《第四交响曲》就是献给梅克夫人的,充满了情的思恋和爱的忧伤。他的表现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说:“诗人一半是正常人,一半是疯子。”

这,就是我心中的柴可夫斯基。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竹叶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千叶红
☆ 编辑点评 ☆
千叶红点评:

他的表现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说:“诗人一半是正常人,一半是疯子。”
也许正是因为他的特殊的人生和个性,才成就了他音乐的伟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