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风雪弥漫的日子终于结束,当三月的花信荡着秋千飘然而至,风终于承载着不知在什么地方流浪多时的春天来到了。春风驱走了冬日里最后一丝寒气带来了春的消息,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在春风的抚慰下,沉睡了一冬的大地显露出绿色,春水秀了,树儿发芽了,花儿开了,鸟儿欢呼雀跃,万物开始复苏,大自然换上了新装,蛰伏了漫长冬夜的心灵苏醒了,人们拥抱大自然,或踏青,或赏花,或游山戏水,贪婪的享受着春天的恩赐。
早先读过“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满眼不堪三月喜,举头已觉千山绿”等诗句,一直熟记在心。古往今来有多少赞美春天的诗句,有多少歌颂春天的文章。人们之所以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是人们向往的季节,春天是永不厌倦的诗,春天是永不裉色的画。
宋词里有很多咏春的名篇、名句。苏轼的《一丛花》:“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张抡的《点绛唇》:“翠轻红小,触处惊春早”把早春轻悄悄、羞答答的神态写得细致入微。冯延巳的《清平乐》更胜一筹:“西园春早,夹径抽新草。冰散漪澜生碧沼,寒在梅花先老。”一种嫩草探春、碧水盈盈催梅老的情景跃然纸上。
欧阳炯的《春光好》则把春回大地的繁茂景象写活了:“花滴露,柳摇烟,艳阳天。雨霁山樱红欲烂,谷莺迁。”葛长庚的《沁园春》又别开生面:“正杏花雨嫩,红飞香砌。柳枝风软,绿映芳台。燕似谈禅,莺如演史,扰有海棠连夜开。”
词人咏春柳,各有千秋。张孝祥《鹧鸪天 春情》中写道:“杏花未遇疏疏雨,杨柳初摇短短风。”张抡《柳梢青》为:“柳色初匀,轻寒似水,纤雨如尘。”谢逸《菩萨蛮》“满院落梅香。柳梢初弄黄。”写的都是嫩柳。待到暮春,又有一番情趣。赵长卿《蝶恋花 春深》写道:“燕子归来深院悄,柳绵铺径无人扫。”苏轼《蝶恋花》也说:“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管鉴《西江丹》则日:“夜雨落花满地,晓风飞絮连天。”
至于花,更俯首皆是。柳永的《太兰花慢》和《柳初新》写得绮丽绚烂:“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柳抬烟眼,花匀露脸,渐落绿矫红姹,妆点层台芳榭。”晁补之《江城子》也别有韵味;“双鸳池沼水融融,桂堂东,又春风。今日看花,花胜去年红。把酒问花花不语,携手处,遍芳丛。”毛滂《玉楼春》则感慨:“一春花事今宵了,点检落红都已少。阿谁追路问东君,只有青青河畔草。”更有陆游《菩萨蛮》:“小院蚕眠春欲老,新巢燕乳花如扫。”叹惋中饱含希望。
最让人感动的要数陈人杰了,他是那样的多情善感。在《沁园春 留春》中写道:“春为谁来。谁遣之归,挽之不还。纵小桃稼李,大都寂寞,紫薇红药,未到阑珊。毕竟须归,何妨小驻,容我一尊烟雨间。”读到此,我不禁喟叹:“春去几时还?问桃李无言。燕子归栖风紧,梨雪乱西园。”——张先《相思儿令》。
看到鹅黄浅绿,听到鸟语涛声,诗人们纷纷走进春天,在踏青中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杜甫《绝句》:“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诗人的灵感最先觉察到了春天的到来。唐朝孟郊说:“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别有韵昧的是苏轼所言“春江水暖鸭先知”。真是情景交融,随想妙得之神句。
“正是春光最盛时,桃花枝映李花枝。”最勾引人们的心灵,引起共鸣,激发才思的是那喷红吐翠、春藏不住的杏花;烂漫芳菲的桃花和花似凝雪的李花。
最富有哲理性启示的是那首咏杏花诗了。每当早春二月,春寒料峭,百花沉睡,唯有杏花俏立枝头。诗人触景生情.咏出脍炙人口的诗句。王安石的“独有杏花如唤客,倚墙斜日数林红。”陆游的“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张良巨的“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温庭筠的“杏杏艳歌春日午,山墙何处隔朱门。”宋祁的“绿杨烟外晓寒径,红杏枝头春意闹。”元好问的“杏花墙外一枝横,半面宫妆出晓晴。”但最有韵味的该数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桃花是踏青时节最赏心悦目的花儿了。“佳节清明桃花笑”。正是这笑,逗得“游子寻春半出城”,尽情“行乐”,引出不少的故事来。最为著名的算是《人面桃花》了。据孟繁《本事诗》载,唐代崔护,应举宿寄长安,一年清明节去郊外城南踏青,向一户四周开满桃花的农家求水喝。院内有位素昧平生的美丽少女依在小桃树旁,含情脉脉地送给一杯水。崔护当时很感动,但终因萍水相逢,未通衷肠,便怅然离去。次年清明。他重游故地,风景依旧美丽,但双门紧闭,不见了那位少女。只有那棵桃树仍在舒展英姿,迎风招展。崔护抑制不住心情的激动,便在门上题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春天给人的启迪是丰富的: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天给人的审美是丰富的:那雨是沾衣欲湿的杏花雨,那风是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春天是铺满诗情的季节,难怪呼孟浩然春晓不觉晓,王欢叮嘱友人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本文已被编辑[恋尘叶子]于2006-3-27 15:13:20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点滴人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