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一个冬天的姿势:蜗居一角。或者教室,或者宿舍,或者图书馆。某天的一个早晨,忽然发现校园的各条小道上不见一片枯叶,四周是满眼翠生生的绿——春天已悄然来临。于是决定出去走走。
我素来方向感差,漫不经心地也不知走到了哪条街道。不远处,有一群孩子正围在一个摊子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上前一看,原来是一个卖风筝的小摊。一时间,童心大起,我也挤进孩子堆中,挑看着以红、黄、绿为主要颜色的风筝,在心里悄悄评价优劣。小摊上的风筝仅有几种动物式样,筝身用很细的竹篾扎起,个头很小,无一例外地用一层粗薄的布作为筝面粘贴在竹蔑上。我暗想:它们的做工、造型究竟不如家乡风筝的精致。
家乡南通,是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风筝历史源远流长。南通风筝分两大类:一是普通风筝,为文人雅士及市民玩乐放飞用。其造型生动别致,色彩华丽,图案优美,做工精细,造型繁多,有蝴蝶、燕子、蜻蜓、蜈蚣、鹰等形状。二是“六角风筝”,又叫“板鹞”。小则三尺之高,最大者可达丈许高,它讲究图案,色彩,尤其是音响。板鹞以平板六角或六角的变形"七连星"至"十九连星"居多,一般大小都在一米以上,最大的竖起有四、五米高,需卡车运载。最明显的特征是带音哨,至今保留唐代风筝的传统。板鹞上缀满哨口,大小不一,分高、低、中三个声部。下部的特大哨口选用巨型葫芦制作,中小哨口选用葫芦、毛竹、白果、龙眼、乒乓球等制成。鹞面上并绘有神话传说等民间绘画,下部系两根几十米长的尾绳,在风力作用下,发出节奏感强、韵律规则的美妙哨音,或浑厚、或清脆、或婉转,声及数里,婉似“空中交响乐”。令人心旷神怡。正所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声。”
放风筝一般从阴历正月半到清明节,过了清明就不再放风筝了。因为清明前是农闲季节,而且田里的麦管还没有发硬,人踩了也不要紧。过了清明,麦管硬了,菜梗也硬了,再被踩踏就会折断,影响收成。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欣赏五彩斑斓、千姿百态的风筝亦或放飞自己的风筝,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事情。那就是以天为海以天为纸,在海里放养许多鱼类,在纸上描画许多动物。所以风筝的形状千奇百怪,有金鱼、有螃蟹、有蝴蝶、有老鹰、有蜻蜓、有飞龙……那被一根粗麻线远远牵着的风筝,就是孩子们的翅膀,是借着高飞的风筝表达着内心某个小小的愿望。
小时侯,风筝都是大人们自己做的。为了省时省力,都比较简单。偶尔,某个小伙伴的爷爷是扎风筝的高手,那么他的风筝就会是“鹞子王”,得让他先把风筝放上天。我们通常会偷偷塞给他一把花生或是一块糖,求他让我们牵一会“鹞子王”。小伙伴们都会为自己的风筝准备一个很大的线圈,在春风里满田野地跑。倘若绊倒,是决计不会感到疼的。因为我们正在比谁的技术好啊,谁的风筝漂亮啊,谁的风筝高啊……一直到晚霞也暗了下去,我们才会回家,并且约定明日再一决高下。那是怎样一段难忘的岁月哦!
去年年底在家整理堆放杂物的外屋,看到墙上有一只蒙满灰尘的风筝,大概有十年的历史了吧!还记得这是我自己加工的风筝。为了漂亮,我在筝面上画满了画,几乎用完一盒蜡笔,还贴上了荷叶边。谁料试飞时一头栽进麦田旁的小河里。伤心了很久,还是决定挂在墙上留作纪念。现在它只剩下一种灰色了,终于打算扔掉了,爸爸说:再买个新的。
终究没有再买新的风筝。早已步入成年的行列,一个矜持的姑娘是不能再像个顽童似的,在风里跑得满头大汗了。“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后,忙趁东风放纸鸢。”……儿时的岁月不再,儿时的风筝也远了。那系在风筝上的愿望,那份热情与天真亦还留存在心灵的最深处,思之犹醉!
-全文完-
▷ 进入安若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