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赣州客家落花漂雪

发表于-2006年03月24日 下午5:57评论-1条

赣州客家

1·客家渊源

客家先民的主体部分是原黄河流域和江淮流域的汉人,历史上由于战乱和灾荒,背井离乡,碾转迁蓰赣闽粤结合部的大山区中与当地的土著居民和掀起迁入其地的盘蛮交流融合。渐渐形成一种有特殊的方言,特殊的风俗,特殊的社会心理和特殊的生计方式的人群共同体。由于不断的迁徙,就如同做客,所以他们自称客家人。客家先民南迁时间从西晋末的永嘉之乱直到明初。在南宋东晋初,元初为高峰期。他们大部分迁到赣南,因为赣南之地南限五岭,东阻武夷,西倚罗霄。林茂草长,岭高路歧,乃避兵燹之佳地。王安石曾说:“虔州江南地最旷,大山长谷,荒翳险阻。”迁到赣南以后,他们便安心定居,尊师教幼,建立家园。

赣州作为赣南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自然融入了客家文化的精髓。赣州古城便是依客家围屋的建筑样式而设计的。城墙由青石砖和上糯米,高粱,米汤砌成的。城墙厚三尺余,高十几米,城墙上有垛口,有烽火台。遇到战事燃狼烟,颇似古长城。城桥上有钟楼和镣望塔,平日无战事古城墙上只需几十名兵丁把守,城门终日大开;遇到战事,则城墙上旌旗飘舞,甲光照日,熠熠生辉,钟楼上也钟声大作,护城河上布满机关暗箭,可谓森严致至 。护城河和千里赣江相连,河水深且波浪大。说到赣江和古城又不得不说抗金志士辛弃疾了。他的一生可谓波澜跌荡。

2· 抗金壮士

辛弃疾,这位圣贤之人本想效法古人志士,习文中举,教化百姓,辅佐朝廷完成一个读书人的使命。熟知时局却让他左右为难另他一愁莫展。原来金兵自从靖康之役得到甜头之后便想黥吞中原,几次兴兵南下迫使高宗终日逃亡,朝廷更是乱成一锅粥,分成几派。主战派以宗泽,韩世忠,岳飞为代表,他们主张以武力坚决抵抗,收复失地迎回二帝。主和派以秦会为首,力图与金讲和,与金划江而治…… 失地,流民,杀戮,抢劫,奸淫,退让终于让这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忍耐不住了。他愤然扔下笔墨,用那双稚嫩的手提起千斤重的宝剑,用那柔弱的身躯撑起一片新天地,用那尚未长成的双肩担起了民族的重担。投笔从戎后的辛弃疾曾取的辉煌战绩,曾孤身一人深入敌营生擒叛将,又曾率义军打退金兵。并且拥有了一支势力强大的军事武装,长期驻守赣州城。

春风得意的辛弃疾渴望朝廷能给他一次北御夷荻的机会。他在赣州城内日益操练,军威日盛,兵强马壮。只要朝廷一声令下,便可挥军北上直捣敌京,收复失地,迎回二帝,无奈,朝廷一直没有回音。他常常抚剑巡视军情,常常登城远眺,望着那滚滚江水东去潸然泪下;常常徘徊在郁孤台边黯然伤神;常常遇见流离失所的饥民,悲痛万分。终于感慨道:“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离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深山闻鹧鸪。”感慨终归感慨,挽回不了什没,这样的朝廷就让他去吧。辛弃疾辞官归隐,退居赣州,终了此生。

枭雄自有枭雄的本色,他能投笔从戎,枕戈待旦,统领大军,挥军御敌;也能挥笔自如,丹青如梦,令人叫绝。但枭雄也有枭雄的苦楚。虽能统军作战,却无出师之名;虽武艺胆识过人,却终生不受重用;虽性情豪爽不拘世俗,却也会悲楚痛心,虽寄望与朝廷,却无回音……最终落得个辞官归隐,埋首纸堆的结局。“不堪勇士独呻吟,挥泪一声长太息”。英雄,仕子,文人,勇士。就这样去吧!卷入历史的旋涡中,成就民族历史上光辉的一笔吧!让后世之人评论,让史学家述说吧!

3· 客家围屋

赣州古城虽凝聚客家文化的精华,然而更为纯正的客家文化却在广袤无垠的乡村中。随便踏上红土地的任何一个村庄,吸引你的一定是那高大,奇特的“土楼”,那巍峨的土楼便是客家围屋。有的人说客家文化其实就是土楼文化,它们高大牢固如此而已。我无言……你看那一坐坐土楼如同欧洲的中世纪城堡那样的坚固的土楼,炮弹都击不穿它。但是如果单纯的将客家文化当作土楼文化那行吗?试问有什没样的土楼连炮弹都击不穿呢?试问有什没样的土楼能够演绎这人世间的真情?空怕没有吧!

走进围屋你会发现那坚硬的围墙内的房屋却是木制的,那深灰色的木柱诉说着围屋的历史,那踩上去就吱吱作响的木板激荡着遥远的穹音。历史在这里闪现,透过那层层叠叠得戴瓦,追逐那瓦沟之缝中点点雨水,沿着那古老而又沉重的檐木滚滚而来,滴溅在满是尘土的长廊旁,浸湿围屋内每一片新叶,洒在沉笨围屋的每一个角落,冲击在每一个客家子孙那颤抖的新灵。那颗火热的充满着客家先民鲜血的心灵会告诉你那古老的神话。我们静静等待那古老神话的重现!

自南朝迁到赣南之后,便再这块荒芜的土地上经营着自己的世外桃源了。不知到了哪一朝哪一代客家人便自称畲族了,并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如男女相恋并不是在风花雪月,花前月下的浪漫中进行的,而是以对唱情歌的形式来完成的。这颇似湘西苗族的习俗,不过这比那吊角楼内小情人赤luo裸的表白可丰富多了,客家情歌的寓意也深远多了。这而就有一首客家情歌。

男:“啊妹落郎寨里来,啊郎看见笑颜开。前门开了摘橘子,后门开了扭茄菜。”

女:“从小来落郎寨里,口吃甜橘笑开言。吃了相问一句话,问你甜橘怎样载。”

相恋是甜蜜的,结合是幸福的。一对恋人最终的归宿是婚姻。结婚对客家人来说是人生的头等大事。而他们的婚礼却别有一翻风味。婚礼中有一项“考赤郎”的程序,证明新郎对新娘是否真心。在餐桌上,新郎必需唱情歌才能上菜,唱一段,上一道菜。唱到口干舌燥时菜上齐了。宾客们便开始吃菜了!待用餐结束后,新郎再唱歌厨子才会将剩菜撤走。婚后,年轻夫妇便远走他乡谋生去了,只留下年迈的父母了!留下那泥黄而又高大的围屋,留在脑中的只有那围屋的倒影。

“珠玑巷中客家魂,七百年前桑梓乡。”珠玑巷是南宋是北方难民流落到赣南而建的,初建是不足十户人家。每日晨曦炊烟袅袅,余烟徐徐之时,微风初起烟雾缭绕,游荡于清冷的巷中,浮游于刚出屋顶的烟囱上,熏着刚逃离噩梦还是惊魂甫定的客家人那迷茫的双眼。夹杂着沙哑的咳簌声,眼泪也从红肿的眼中流出!无奈,愁苦,疲惫,迷茫。唉!长啸一声,大哭一场,发泄一气,继续面对现实吧!时光易逝,岁月匆匆,珠玑巷以由数十人家发展到“挥绣成云,挥汗成雨”的乌衣巷了。虽无王谢之名士,但也不乏文雅贤士;虽无名篇著作,却有墨迹尚存。“珠玑巷中隐人家,入巷才知竟芳华。虽无金陵秦淮道,却成南岭是梅关。”诗中的梅关就是珠玑巷外的梅关驿,她虽不大,但她的历史却不容小觑,伴随她的还有一条被历史湮没的梅关古驿道。

梅关古道

“剪取南安一江水,即是梅城一岭梅”“即今陇头逢驿使,相思那得有梅传。”清代进士吴朋举曾题诗于梅关驿。而梅关则是梅关驿的主载,梅关横跨赣粤两省,山势险峻,峰峦对峙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陈毅元帅曾游击梅岭并留《梅岭三章》著名诗篇。梅关又是古代赣粤两省商贾交通必经之地,被古人称为“岭南第一关”。早在唐开元年间便修筑梅关驿道,沟通内地与“海上丝绸之路”对促进赣粤经济发展起了重大的历史意义。遥想当年梅关古驿道上商贾来往不绝马帮连绵不断的繁华场面和那茂林荫道上骆驼锐耳的“叮咚”声和身负茶叶的马匹的嘶鸣声,混杂着赶马人粗旷的歌声!何等壮观,何等豪骁!而如今我们只能踏上那铺满青石板和碎石的小道上去追寻先人的足迹了。去寻找昔日的繁华了。

“庾岭红梅”是梅关的又一大特色了,在延绵数十里的梅关古驿道上我们可以看到南枝花落北枝花开的奇景。“山岭山麓花不同,北枝花发南枝谢。”因此梅关一带又被称为“江南梅国”。毛泽东曾对梅岭红梅做诗咏叹:“风雨送春归,飞雪迎冬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悄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梅关红梅是客家人的灵魂。她高尚却又平凡,她美艳无比却傲里冰霜;她无锦棉之灼烈,却散发淡淡幽香,在夜深人静之时,在千里冰霜之地。这就是客家人。 

客家人,他们是中华民族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以他们的热忱和智慧创造出一个属于他们的世界,创造出中华民族中一种特殊的文化。岁月冉冉,时光流逝,历史变迁,客家人也早已融入世界浪潮,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传播浩瀚的中华文明,去吸收异国瑰丽。虽身在他乡,但血管里流淌的却是客家人的鲜血,心灵仍在那一扇扇打开笨重木门的围屋内。桃花依旧,人面不同,现在呆在围屋里的都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和童音稚嫩的孩提,他们继续守侯再围屋的身旁去追溯先人的遗迹。孩童们无瑕的在围屋内欢娱着;而老者们则拄着拐杖,倚在那古老的木门上久久的注视着远方。或许远方有新的希望,或许远方有同样的等候。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落花漂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千叶红点评:

流畅、细腻的文笔,让我们知道了,客家人特殊的文化和源渊,谢谢:)

文章评论共[1]个
寒江听雪-评论

看了你的文章知道许多客家的文化!:)
欣赏了!
  【落花漂雪 回复】:谢谢啊。 [2006-3-25 11:39:46]at:2006年03月24日 晚上10:11